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感他人之恩,责自身之过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人生智慧 来源: 记忆方法网


人们轻易记住自己对别人的恩泽,同时却又淡忘自己受人之惠。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从这个角度看,人们的记忆取向是天然的,完全可以理解。然而,人是有思想、有品德的,一些思想出色、品格纯粹的人,往往有着更高的境界。有这么一则小故事,或者可以给我们一点启发:

阿里一次与挚友吉伯、马沙一起外出旅行。三个人经由一处峻峭的山路时,马沙忽然失足滑倒,眼看就要摔下万丈山崖。就在这危急时刻,吉伯一下捉住马沙的衣襟,使劲将马沙拉了上来。为了记住这一恩惠,马沙在路边一块大石头上刻下了这样一行字:“某年某月某日,吉伯救了马沙一命。”

三个人持续向前走。在海边,由于一件小事,吉伯跟马沙吵了起来。吉伯一时激动,打了马沙一记耳光。然而,马沙不还手。他跑到沙滩上,在沙滩上写下了一行字:“某年某月某日,吉伯打了马沙一个耳光。”游览停止后的一天,阿里问马沙:“你把吉伯救你的事刻在石头上,而把他打你的事写在沙滩上,这是为什么呢?”马沙答复说:“我要永远感激并永远记住吉伯的救命之恩,至于他打我的事,我想让它跟着沙子的流动逐步忘得一尘不染。”

马沙可能准确对待恩惠和恼恨,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和鉴戒。但是,事实生活中,良多人的做法与马沙相比,就天壤之别了。有的人对别人给予自己的帮助缺少足够的感激之心,认为是“应该”的;有的人得到别人的赞助不晓得应该回报,或者只是一时感激,时过境迁便很快遗忘;有的人甚至不辨长短,恩将仇报……而当别人不警惕侵害了自己的利益时,许多人却会牢记在心,甚至长期耿耿于怀。终日挂在嘴上,逢人便说者有之;以牙还牙、冤冤相报者有之;寻找机遇进行报复者有之……这种种人不在少数。

感恩,能够说是一种美德。古人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事实上,这句话所表白的不是一种现状,而是一种追求,完整做到的人并未几。即使如斯,也不应废弃这种寻求,因为记住别人对本人的好,以感恩的心态看待别人,以广阔的胸怀回报社会,是一种利人利己、有利社会的行动。

民间有句俗语说得好:“你帮别人快忘却,别人帮你要牢记。”这是一句教人增强道德涵养、宽厚待人的处世良言。古代社会,人们的来往面比从前大大招宽,接触的人更多,人际关联更庞杂,人与人之间的配合、矛盾、思惟乃至好处的碰撞也更多。因此,更须要咱们坚持仁厚之心。

经济学家孙治方和跳舞家资华筠都是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他们常在一起开会。一天,孙治方得悉资华箱是有名学者陈翰笙的学生,就自动告诉她:“你的恩师也是我的引路人啊。我是在他的影响下,加入革命并且对经济问题发生兴致的,所以我很感谢他。”后来,资华筠把这件事告知了陈翰笙,翰老却说:“不记得了。”资华筠以为白叟年纪已高,记不明白了,嗔怪着说:“人家大经济学家称您是引路人,你倒把人家忘记了?!”不料,翰老非常当真地说:“我只努力记住自己做过的错事――怕重犯。至于做对的事件,那是天然的、应该的,记不得那么多了。孙治方抉择的途径和成绩,是他自己努力的结果,我是没什么功绩的。”

随时不忘责己之过而时时忘记施人之恩,更是一种难得的美德。记住自己做过的错事,是吃一堑长一智,防止重蹈覆辙的条件。一个人想要少犯过错,一直获得提高,就必需做到这一点。个别情形下,施恩者在有意无意之间都盼望受益者给予回报,假使受益者没有什么表现,施恩者往往会气恼不快。比拟之下,像陈翰笙先生那样把自己施人之恩视为“做作的、应该的”,淡而忘之,不求回报。这种真挚、宽厚的襟怀,是一种更高更深的境界。

人生在世,要互相懂得,相互辅助;多反思自己的不足,多感谢别人的恩情,少念叨别人的毛病,对抵触不要总是耿耿于怀。如果能做到这一点,人与人之间的摩擦就会减少很多,社会就会更加协调,生活也会更加温馨。正如法国启蒙思维家卢梭所说:“忍受是苦楚的,但是,它的成果却是甜美的。”一个铭刻着自己的引路人,伤感爱情,朝思暮想别人对自己的恩惠:一个却不记得自己做过的好事,而只尽力记住自己做过的错事。这两种情怀与境界,非比寻常。

如果你是一个苦恼的人,你应当学会感恩,因为感恩是驱除你的苦恼的一剂良方妙药;假如你是一个对生涯意气消沉的人,你应学会感恩,因为感恩的时候就是你的身心得到暖和的时候:如果你是一个郁郁不得志的人,你应学会感恩,因为感恩会使你的心境匆匆舒服,慢慢温和;如果你是一个只顾索取的人,你更应学会感恩,因为感恩会使你变得会恰当地给予;如果你是一个快乐的人,你也应学会感恩,这样,你的快活就会取之不尽,它会把一个人塑造得更完善。友人,如果你想有一个好的心情,那不妨试着学会感恩,把每一天当作你的感恩节。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rensheng/238814.html

相关阅读:鹰之死
节制的智慧
糊糊涂涂避祸灾
一个人最重要的是他的内心
儿孙胜于我,要钱做什么——做人要讲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