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助人的例子举不胜举:
隋末农夫起义首领窦建德从小就坚强正派、乐于助人。12岁那年,他的一位小搭档的父亲逝世了,因无钱埋葬,全家痛哭不已。窦建德晓得后就瞒着家里,将自家的牛卖掉,买了棺木,辅助朋友安葬了父亲。窦建德的父亲知道儿子将家里的重要财产卖掉后十分赌气,还痛打了他。窦建德说:"咱们失了一头牛,却帮友人尽了孝道。这样做不什么错。"
南朝梁天监年间,有位五经博士叫严植之,学识广博,品德高贵。有一天,他在江边偶尔看见一个人躺在地上,衣服褴褛,面目浮肿,讯问之后得悉此人姓黄,是荆州人,因家贫外出帮工。近来身患重病,被急于赶路的船主抛在岸上。严植之就将此人接回家中,为他治病。一年之后,姓黄的病人痊愈了,为了感激严植之,他双膝跪地,诚恳地表现愿留在严植之府中毕生充任奴仆,以回报救命之恩。严植之拒绝了,并掏出钱跟干粮,让他回本人的故乡。
徐特破白叟在长沙师范教书时,对清苦学生总是努力赞助,为他们解决经济上的艰苦。当时在此求学的田汉,因父亲早亡,家庭经济非常难题,徐老就为他买书、买蚊帐,使他得以安心学习,敏捷成长。后来,为官清廉的姜济寰丢掉官职后无认为生,徐老就把长沙师范校长的地位让给他,自己到别的学校教书。在他的感召下,姜济寰先生后来成为共产党的朋友。长征途中,徐老将仅有的一张御寒羊皮送给身材较差的谢觉哉老人,组织上调配给他的一匹马他也很少骑,老是将马让给有病挂花的同道骑,自己却保持步行。
毫无疑难,这些助人的人都在忘我地"舍",那他们又得到了什么呢?谜底很简略,取得了心灵的安静。
"舍得"是充斥禅意的两个字,禅是很玄的货色。舍得之后,方能淡定从容。准确取舍的条件在于心里知道孰轻孰重。舍得的精华在于"舍"的立场,恋恋不舍之"舍"不是舍得之"舍"。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rensheng/256616.html
相关阅读:鹰之死
儿孙胜于我,要钱做什么——做人要讲奉献
节制的智慧
一个人最重要的是他的内心
糊糊涂涂避祸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