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许多成年人来讲,他们都曾经有过一个温馨、难忘的童年时代。幼小的性命未开化之时,其心毫无邪念,雪白无瑕。单纯的也是一个高度污浊的心灵,因此童年时期的思维中很少有忧虑跟恐惧的感到。孩童之所以能对生活无忧无惧,不仅是因为对生活的感知不足,更在于他们对生活中的得失看得不重。他们对得失只在刹时的一喜一悲,不会久长,很快就有了新的好奇。长大成人之后,跟着各种人类社会观点的侵袭,人就逐步生涯在忧虑和害怕之中,穷于敷衍,形神交瘁。由于每个人都有自私的,患得患失就会招来无数的忧虑和胆怯:忧衣食、惧饥饿;忧朽迈、惧生病;忧虑失去财产、害怕面临逝世亡等。生活中发生忧惧的最大的起因在于自私与贪心,因而,一个人假如不能在精力上完整超脱自擅自我,他就永远无奈解脱忧虑和恐怖。
《论语》中的许多名言警语读过后大都忘却了,惟独孔圣人的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句话,依然铭刻于我心。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君子与小人是两个十分主要的症结词。这两个要害词就像两个极为重要的符号,始终被人们用来评估不同人品的两类人群,前者代表着至真至善至美,后者代表着至伪至恶至丑。然而何谓君子?何谓小人?则很难用一句话为这两种不同的系统下一个定义。
《论语.颜渊》中说: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当孔子的学生司马牛向孔子讯问君子之道时,孔子答曰:君子无惧无忧。当时司马牛听后感到这个情理很简单。于是又问,只有不忧虑,也没有恐惧,这就是君子吗?话中有话,做君子就这么简略吗?孔子说:做君子是不轻易的,要随时检查本人,心中完全没有愧歉内疚,心坎只有光明正大,一片喧扰祥和。在中国古代,仁人君子都有物外寂中的涵养,凡事尽人力而听天命,所有事情都努力予以妥当解决,解决不了的事情,也都能坦然面对,内心不忧不惧。细思之,君子内省而不觉得有愧于天地,无忧无惧,这实在是一个高尚的精神境界。
对于君子与小人,在中国的儒家经典《论语》中有很多精辟的阐述。曰:君子上达,君子下达。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怀德,小人怀惠。还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又曰:正人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然而最为民众普遍传诵的仍是: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意思是说:君子襟怀广阔,无所忧愁;小人则常常发愁哀戚。
孔子在《论语.宪问》中又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在君子之道中,除了无忧无惧之外,又增添了明辨正邪、明慧不惑的内涵。君子仁而不忧就是说君子坚守仁义,行事公平忘我,心安理得,安分守己又不计较利弊得失,故能无忧;君子智而不惑则是说君子真正有高度的,任何事件都洞察于心。能是非分明,辨认虚实,故无论面对何事都不会有怀疑;君子勇而不惧则是说君子心怀昭然坦荡,仰俯无愧,内省无疚,敢于承当,仗义行事,名正言顺,故遇任何事都能无所害怕。为君子者,仁、智、勇俱全,无忧、无惑、无惧方能称真君子。
世间真君子,都是人间间的得道之士。行走天地间,气度坦荡荡。俗话说:为人不做亏心事,深夜敲门心不惊。这是一种生命的坦然。然而一个人如果不断时刻刻修心养性,内省不止,永远也无法达到胸怀坦荡、无忧无惧的精神境界。襟怀胸襟正信的人命系于天,凡事随遇而安,故而无忧;清晰宇宙的真谛,看淡生死,超脱世俗,故而无俱。有人曾经问释迦牟尼佛,为什么德行崇高、修身养性的人老是显得如斯的安静与弥漫着喜悦的光辉?释尊答道:他们不为从前的事悲伤,他们不渴求尚未到来的事,当下对他们而言是足够的,因此,他们会显得喜悦洋溢。个别人往往难以懂得修炼人的精神状况,那是因为精神境界的档次不同所致。君子无忧无惧,得失从容,神圣而逍遥,那是得道之士才干到达的崇高的精神境界。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rensheng/316757.html
相关阅读:鹰之死
一个人最重要的是他的内心
儿孙胜于我,要钱做什么——做人要讲奉献
糊糊涂涂避祸灾
节制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