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俭等于一种美德,也是一种习惯。养成了节省的习惯将会毕生受用。有一个工匠手艺很好,做出来的货色岂但精致,而且耐用,所以生意很好,赚的钱也不少。可是工匠好吃、好穿、好玩,因此钱固然赚得不少,却总是不够用。
工匠的街坊是个大富翁。一天,工匠听人说大富翁本来很穷,后来不知怎么的,钱就匆匆多了起来。工匠便去求教大富翁致富的秘诀。
到了大富翁家,工匠先阐明来意,大富翁听了,微微一笑说:“这个嘛,说来话长,却也很简略,你且等一等,让我先把灯熄了,再好好对你说。”说着,顺手就把灯关了。
工匠原来也是个聪慧人,一看这个情况,立刻便清楚了,立即高愉快兴地站起来,说:“先生,谢谢你,我已经明确了,原来致富之道就在于‘节约’二字,是不是?”
这则案例对老子的“三宝”之一的节俭做出了很好的诠释。尽力工作增添收入诚然主要,但还要理解节俭,当用则用,当省则省,才干积蓄财产。
节俭是做人的美德。2000多年前的老子将节俭视为做人的宝贝,历史上很多诗人学者也通过不同的文学情势提倡跟歌颂了节俭美德。例如唐朝诗人李绅就有一首喜闻乐见、传播千古的《悯家》(又称《锄禾》)诗: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劳。
诗文的粗心是:烈日炎炎的中午,农夫还在地里为禾苗锄草,辛苦的汗水滴下来落入土壤中。有谁晓得盘中香喷喷的饭,每一粒都饱含着农民的辛苦呢?道出了诗人对农夫的深切同情,提示人们应当爱护食粮,重视节俭。
这首诗不仅有侧重要的历史意思,而且在咱们建设节俭型社会的今天依然有着深入的事实意义,值得我们沉思。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rensheng/275470.html
相关阅读:一个人最重要的是他的内心
糊糊涂涂避祸灾
儿孙胜于我,要钱做什么——做人要讲奉献
鹰之死
节制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