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对年轻夫妇,先生的父亲是比拟传统的大男人,他童年的经验是父亲每天下班回到家里,第一件事就是坐在沙发上看电视,让自己好好休息一下。而他的母亲,正好也是一个很传统的女性,当父亲回家后,母亲会先把父亲侍候好,不让孩子们吵他。父亲休息了一会儿,可能才开始留神家里有没有他能够帮忙的事情。而这位先生的太太却是成长在另外一个不同的家庭环境里,她的爸爸是一个十分体贴、会照料家里的人,每天下班回家,放下公文包,就先帮着太太把家里的事操持好,把孩子照顾好,甚至会帮忙做晚餐,而后和妻子、孩子一起用餐。
这对年青夫妇在恋爱时,由于被对方吸引,所以看不到对方的毛病,结婚之后,热忱逐步消退,你可晓得一天里,他们最轻易产生争吵的时光是在什么时候吗?——当然是天天先生放工回家的第一个小时。
这对夫妻彼此带着自己生命的经验彼此联合。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对“先生”、“爸爸”各有不同的观念、不同的见解。只有他们俩结婚吗?我想不是的,他们两人的父亲都跟了过来。也许这对夫妻一辈子都不了解真正引发争吵的关键在哪里?他们老是在外在行为上以为一个人应当这样、应该那样。有时候先生用许多理由、借口不做家务,很可能当他做家务时,在潜意识更深的处所就觉得自己不像个男人,不像一家之主。在这种情形下,太太不会很高兴,她可能压抑了许多不满、委曲和愤怒。有时候太太不停唠叨着自己所处的境况,而她独一的目标,就是盼望先生帮忙做家务。可能她一直都不知道她也在等待着先天生为她父亲的样子,因为她认为必需要这样才是一个男人!当然,当先生因屈从而帮忙时,他必定也会压制许多不满、委曲,甚至恼怒。
不知道有多少夫妻可能都不自发地这样相处了一辈子,所以,良多夫妻刚开始时是相拥而眠,匆匆的两人开始平躺,当那些不满与勉强开始累积时,他们就背靠背,缓缓累积得更多了,他们就分床睡,然后分房间,最后很可能就分屋子了。所有外在的距离都是开始于我们内在先有了间隔!
每一个人在现在的生命里,所有结果都是自己发明出来的。当初所有的读者在看这本书,然而每一个人所看到的都是一本不同的书,固然书中的每一个字都是一样的,可是因为你是不同的,所以接受的成果也不同。
禅学里有个苏东坡与佛印的公案。有一天苏东坡和佛印争辩,他问佛印?:“你看我像什么?”佛印看了看东坡,答复说:“像个佛。”苏东坡又问佛印:“你知道在我眼中,你看起来像什么?”佛印笑着问他?:“你看我像什么?”苏东坡说?:“你看起来像堆牛粪!”佛印笑而不答。苏东坡很自得地以为他赢了,回家告诉苏小妹:“今天我终于辩赢佛印了。”苏东坡把事件的经由告诉了妹妹。聪明的小妹听完后对哥哥说:“你仍是输了。佛印因为心中有佛,所以他看你像个佛。”当然下面的话她就不必再说了。
每当我报告时,常会对一些父母们谈到“我是一切的根源”。一些父母问我:“孩子偷钱的时候,该怎么办?”当你看到一个孩子偷钱,也许你看到的是一个行动、一个事件,可是我所看到的却是一个盼望得到某样货色的孩子。我看到他想要某样物品的愿望是如斯强烈,我也看到很可能因为他不一些东西所随同而来的挫败感、失踪感,或者感到自己不如别人,孩子惧怕这样的感到。或者我也会看到这个孩子曾经向父母表白过他的需要,可是却被谢绝的那些伤痛经验,因为那个经验已超过了他的欲望,所认为了要避开再一次被拒绝的苦楚,也为了要满意他的需求,他抉择了偷钱的方式。兴许这个孩子在偷钱时,心中有无奈、抵触、畏惧,甚至很深的自责、罪反感,也许那个时候他也瞧不起自己。
我常告知父母亲们,如果自己内在的世界变了,如果你懂得“我是一切的根源”,如果你跟我能同样看到这个孩子内在的世界,可能与这个孩子相处的方法就会不同。你的反映不同,当然你所面对的孩子、孩子与你之间的关联也将会不同,这也是为什么我始终强调,了解“我是一切的来源”,开端看自己的内在世界的主要性。
许多父母看到孩子回家晚了,会直接责问:“你怎么这么晚才回家?我告诉过你多少次,放了学要立刻回来,你怎么总是不听话!”同样地,如果了解“我是一切的根源”,如果你也开始走上“觉察”这条路,你会先看看自己内在的世界到底有些什么发生,有了觉察之后,或许你就会对孩子说,哲理名言?:“你比以前回来晚了,我一直很焦急地等你,释怀不下。那是因为我关怀你、爱你,我很担忧你在外面会发生什么事情。因为我对你的关心,才让我变得那么着急、焦躁。”
所以,我们经常以为玻璃是透明的,以为自己看到的是本相。事实上,我们每一个人看到的都是自己,全部世界都是你自己创造出来的,你所处的四处都是镜子,那不是透明的玻璃。如果你厌恶一个人,就会看到他许多缺陷,然而那个人在一百个不同的人眼中,他就会是一百个不同的样子。
外面的世界都只是一个外缘,都只是一面镜子,反射出我们内在的因——生命里的很多教训。假如我们想要成绩自己的性命,想有一个更高可能性的本人,首先要接收“我是所有的本源”这样的观点,结束请求外在世界来合乎咱们的须要,把所有曾经挥霍过的那些精神,用回到自己身上。
停下脚步,去觉察一下自己生命里所有的模式、潜意识和在成长进程中所学会的一些方式。那些都是幼小时候所学的,都是心坎里无形的绳子,当我们重新觉察后,也可以从新再做取舍,这是改变的开始,也是潜能开发的第一步,而重点就是“我是一切的根源”。
我想当我们的内在发生改变时,我们也将会看到不同的世界,因此我们将会用不同的方式来反响,从而创造出不同的结果,同时生命也将因而而转变。
当然,“发觉”并不是实践,它必需要下许多功夫,去和更广阔的世界接触。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rensheng/240798.html
相关阅读:糊糊涂涂避祸灾
一个人最重要的是他的内心
鹰之死
节制的智慧
儿孙胜于我,要钱做什么——做人要讲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