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谭》中曰:“宠利毋居人前,德业毋落人后,受享毋逾分内,修为毋减分中。”它的意思是说,在恩宠利禄方面,不要抢在别人前面;在德行与事业上,不要落在人后面;在接收与享受方面,不要超出必定分寸,近义词;在素养与品行上,不要下降分毫。?
我国古代历史上,大禹千辛万苦治水13年,曾三次途经家门而不入,受到宽大国民的爱戴和拥戴,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功劳卓越的治水好汉,他那刻苦耐劳、克己奉公的无私精神,传为千古佳话。这种把快活留给后人,自己吃苦的精神,是修养品德和心性高贵的体现。一个不能吃苦的人,万事不能胜利,苦尽甘来才是真谛,一味寻求名誉位置的人,往往会给自己带来无穷的苦恼。所以在日常生涯中,应该发挥吃苦刻苦的精神,要一直增强自己的品格涵养,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利于人民的人。?
古人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一个人的气节和正义就像《阳春白雪》这首名曲一样。但人不论如何清高或有学识,假如没有精深的品德来配合,那么这种知识和高傲也损失了意思。?
楚怀王时,屈原在朝担负左司徒的官职,他学识广博,记忆力强,对国家治乱的情理十分明白,并且善于辞令。楚怀王很重视他。他在朝中和楚王一道商讨国家大事,宣布政令,对外招待各国使节,和各国的君王相酬酢。当时,上官大夫和屈原爵位雷同,二心想争夺楚王的宠信,无比嫉妒屈原的才干。
有一回,楚王指派屈原制定国度的法令,屈原刚起草,还没有定稿,上官大夫看见了,便想篡夺这份草稿,屈原不给他。上官大夫因此怀恨在心,在怀王面前诋毁屈原说:“大王指派屈原制定法令,没有一个人不知道,每当一道法令制订实现,公布出来,屈原就自诩其功,以为除了自己以外,不人能做得出来。”楚王听了大怒,因此疏远屈原。?
屈原对楚怀王被君子困惑,耳朵不能分辨长短,眼睛不能分清黑白,觉得很痛心,所以发愁苦闷,沉郁沉思,写成了《离骚》。屈原在《离骚》里,叙述远古帝喾的业绩,称扬晚世齐桓的伟业,同时论及中古汤武的功绩,用来讥讽当时的政局。他的文辞简约,托意深微;他的心志高洁,所以爱好用香草作譬喻。他行为廉洁,所以始终到逝世,都为小人所不容,如《离骚》中的“制芰荷以为衣,集芙蓉认为裳”,都是美妙品德的象征。他不肯誓不两立,绝不受社会恶习的沾染,虽处污泥之中,却如莲花个别,仍保持本身品德的高洁。?
后来,怀王客死于秦,他的宗子顷襄王即位,用其弟子兰作令尹。因为是子兰劝怀王入秦,使楚怀王终于不悟,楚国人因此对子兰很怪罪。屈原对子兰贻误国是感到痛心,他固然被放逐,乃依恋楚国,愿望能回到朝中来;他忠君爱国,盼望能抢救楚国的颓势。但这一欲望终于未能实现。?
令尹子兰听说屈原嫉恨他,大怒,叫上官大大在顷襄王眼前说屈原的坏话,顷襄王一气之下,便把屈原长期放逐到江南。屈原被流放,来到江边,且行且歌,神色憔悴,见到一个渔夫,渔夫问他:“你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里呢?”屈原说:“世上的人大多是污浊的,只有我坚持清洁;众人都昏醉了,只有我仍然苏醒。所以我被流放了。”渔夫说:“圣人能与世相推移,世人都醉了,你何不也喝点薄酒,何苦洁身自爱,与世相忤,而招致被放逐的运气呢?”屈原说:“我据说,刚洗过火的人,一定要把帽子上的灰尘弹去;刚洗过澡的人,一定要拂去衣服上的尘土;人怎么能以干净的身材去接受外界污浊的事物呢?我情愿葬身鱼腹,也不能让自己高洁的品德受到玷污!”于是他写下了《怀沙》赋。?
就这样,屈原带着对楚国的深厚留恋,带着他那坚贞、正派、高洁的品德,抱着石头,投汩罗江自残了。
屈原的气节和正义足可鄙视王侯将相,而活泼感人的文章足可赛过《下里巴人》这样的名曲。屈原的作品和精力为后人建立了一个辉煌的形象。
一个有涵养的人,应当晓得居功之害。因而不管任何好事,都要分一些给其余人,相对不可以本人独享,否则轻的导致别人恼恨,重的甚至惹来杀身之祸,所以与别人独特领有完善名节,就能够防止意想不到的别人的加害。同样对那些可能玷辱行动跟声誉的事,不应该全体推诿给别人,而应自动承当一些错误、引咎自责。具备这样修养德行的人才算是完美的人。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rensheng/214020.html
相关阅读:儿孙胜于我,要钱做什么——做人要讲奉献
一个人最重要的是他的内心
鹰之死
糊糊涂涂避祸灾
节制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