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举动上不前不后,坚持中庸,在社会生涯中就不会成为众枪围攻的"出头鸟",这样的生存哲学固然有点守旧,但这样做,却大有可取之处。
因为那些爱好自我夸耀的人,必定会导致别人的恶感。所以,一个有才干的人,要善于审时度势,隐匿自己。"大成若缺,其用不解,大盈若亏,其用不穷,大辩若讷,慷慨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说的就是要擅长藏而不露,以待机会。
唐代的顺宗在做太子时,亦豪言壮语,慨然以天下为己任。在中国古代太子有才能、服人心,天然也是顺利当上皇帝的一个前提。但如果太子能过父皇,又往往有逼父退位的举措,就十分危险了,往往会遭父皇的猜疑而被废黜。聪慧的太子因而必需不能表现出太强的才华,造成太响的名气。顺宗做太子时,曾对东宫僚属说:"我要全力以赴,向父皇进言铲除弊政的打算!"他的幕僚告诫他:"作为太子,首先要尽孝道,多向父皇请安,问起居饮食冷暖之事,不宜多言国是,况且改革一事又属当前的敏感问题,如若过火热情,别人会认为你邀名邀利,招揽人心。假如陛下因此而疑忌于你,你将何以自明?"太子听得如雷贯耳,于是立即闭嘴黜音。德宗暮年荒淫而又独裁,太子始终不声不响,直至熬到继位,方有唐后期有名的顺宗改造。而隋炀帝的太子杨?就没那么好的修养了,一次父子同猎,炀帝一无所获,太子却满载而归,炀帝原来就觉得太子对自己不够尊敬,这一下被儿子比得抬不开端来,于是寻了个罪名把杨?的太子名号给废了。
同为太子,顺宗明时度势终登天子之位,而杨?却到处炫耀,处处表示自我,功高盖主,后被废黜,可见矛头是否适时露出,事关一人的前程运气。
即便是对有大抱负的人来说,低调做人也并不是得过且过,而是一种以退为进的谋略。老子主意"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主,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又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由于安于卑贱,不争位置,善利万物,终归大海,所以才干顾全本人。溪流跟江海一样,成为众水的统领。
唐朝李泌曾以与世无争的谋略,多少度出山匡扶唐廷,力挽狂澜,破下卓越功劳。李泌自幼聪敏,博涉经史,精研《易象》,善为文,常游于嵩、华、终南诸山间。当时他的名声很大,为人处世,唐玄宗赏识他,夸他为"神童"。宰相张九龄重视李泌胆识,呼他为"小友"。唐玄宗欲授李泌官职,李泌固辞不受。玄宗命他与太子游,结为平民交。太子常称其先生而不称名。
天宝年间,李泌看到天下的危机局势,赴朝廷论当世时务,但为杨国忠所忌,于是他又潜遁名山。后安史之乱产生,太子唐肃宗即位于灵武,顺便召见李泌,李泌陈说天下成败之事,堪称肃宗之意。但李泌固辞官职。李泌说:"陛下屈尊待臣,视如宾友,比宰相权贵多了。"最后被授以散官拜银青光禄大夫,使掌枢务,凡四方表奏,将相迁除,皆得参加。李泌虽不是宰相但权逾宰相,李泌劝唐肃宗俭约示人,不念宿怨,选贤任能,收揽天下人心,终于光复长安、洛阳。李泌见唐廷化险为夷,即时要辞归山林。唐肃宗坚定不批准,说:"朕与先生同忧,应与先生同乐,奈何思去?"李泌说:"臣有四不可留:臣遇陛下太早,陛下任臣太重,宠臣太深,臣功太高,所以不可复留。"后来终于压服唐肃宗,归隐衡山。
唐代宗时,时局艰巨,藩镇割据,又特召李泌出山,命他为相,李泌一再固辞。代宗只好在宫中另筑一书院,使李泌寓居,军国之事无不咨商,李泌又成了实际上的宰相。后来当时局好转后,李泌又辞归山林。李泌毕生,好谈仙人,颇尚诡诞,实际上是个幌子,他危时出山辅助朝政,不争权位,安则归山养性,与世无争。
人生智慧
老子以为"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梁者不得其逝世"。老子这种与世无争的谋略思维,深入体现了事物的内在活动法则,已为无数事实所证实,成为普遍传播的哲理名言。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rensheng/209247.html
相关阅读:儿孙胜于我,要钱做什么——做人要讲奉献
一个人最重要的是他的内心
鹰之死
节制的智慧
糊糊涂涂避祸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