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接提出别人的错失,要比直接说出口来得平和,且不会引起别人的强烈恶感。
汉武帝的奶妈在皇宫里住多少十年了,仍不愿分开皇宫去外面生活。起初汉武帝倒不撵奶妈走的意思,但跟着奶妈年纪越来越大了,谈话便有些??唆唆,还好管闲事。汉武帝匆匆有些烦奶妈了,一怒之下便责令奶妈迁出宫去。奶妈无可奈何时找到了汉武帝的贴身红人东方朔,请东方朔帮忙说句话。东方朔想了想说:“当你向皇上辞行时,只要回首看皇上两次,我就有措施了。”
这天,奶妈叩别汉武帝,热泪盈眶,边走边回头看汉武帝。东方朔伺机大声说:“奶妈,你快走吧!皇上当初已用不着你喂奶了,还担心什么呀?”汉武帝见奶妈对他流连忘返的样子,心里原来就有些好受,此时听了东方朔的话,登时如雷轰顶,不禁得回想起小时候伏在奶妈胸前吃奶的情景。汉武帝想,奶妈又没犯什么大错,自己这样做切实是有些过火了。于是汉武帝立即收回了成命,留奶妈持续住在宫里。
上面的例子中,东方朔明里是在劝奶妈不要担忧天子,私下却是在批驳皇帝感恩戴德。而东方朔仅仅说了一句话,便使出言如山且心坚意决的汉武帝转变了主张。由此咱们能够领会到,在事实生涯中,间接批评确有“四两拨千斤”之妙。
人都有自尊心。大多数人都难以接受开门见山的批评,特殊是当着世人的面时。然而,人们却往往比拟容易接受间接的批评。由于间接批评会使犯了过错的人在矫正毛病时,感到仿佛是自觉举动,而不是在别人的训斥、督促下的被迫行动。
依据人们这一特色,我们在批评别人时,可以通过批评在场的别人、不在场的人、虚构的人或者不点名责备某些人干的某些事,甚至通过寓言、对某种动物的指责等,来蕴藉地表白批评看法。
须要注意的是,采取间接批评的方式,重要在于找到可以作为批评对象的替换物。而这个替代物是另一个人时,批评者必定要留神用词的适当,做到既要对被批评者有敲山震虎之效,又要以不伤害代人受过者的自尊为条件。
有一位老师在讲课时,发明学生甲不遵照课堂纪律,找学生乙讲话。这位老师并没有直接批评学生甲;也没像其余老师那样发问学生甲,而是叫学生乙站起来念段课文。学生甲没了讲话对象,同时也意识到老师的间接批评。天然就一心听课了。
还有一位聪慧的妈妈,当她那上幼儿园的儿子做错事还不认错时,她老是耐烦地坐下来讲个小故事给儿子听。故事里总有个孩子或者什么动物做了相似的错事。讲完后,妈妈就问儿子:“故事里那个孩子(那只动物)错在哪里?儿子依照妈妈的领导去批评故事里的孩子或动物。过了一会儿,儿子领悟道:“妈妈,方才我也做错了事……”
间接批评的艺术有时也可以用于凑合坏人,不至于在危险的途径上越滑越远。况且,有的坏人非常凶恶,你间接批评他比起直接申斥他来,可能会减少他的凶气,有利于你的自我维护。郑板桥吟诗驱贼的故事就是个很好的证实:暮年的郑板桥辞去官职后“一肩明月,两袖清风”,带了一盆兰花跟一条黄狗回乡隐居。一天晚上,天寒月黑,风雨交加,郑板桥辗转难眠。这时,一个小偷溜进了他的房子。郑板桥觉察后,略加考虑低吟道:“细雨清风夜深厚,粱上正人进我门。”小偷这时已走近床边、闻听此盲不禁大吃一惊。接着,郑板桥又吟道:“腹内诗书存于卷,床头金银无半文。”这时小偷已确信郑板桥的话是说给本人听的,搞笑语录,赶紧回身出门。小偷刚来到门外,又听里面说:“出门休惊黄尾犬”。小偷想,那我就逾墙而去。小偷正想上墙,又听到“越墙莫损兰花盆。”小偷一看;果然墙头有一盆兰花,于是翻墙时仔细避开。小偷的脚刚着地,又听得屋里传出:“天寒不迭披衣送,趁着月亮赶豪门。”小偷自发羞惭,飞也似的逃走了。
向领导进言时,若直接予以面责,势必会给领导带来为难,甚至会激怒引导;而若能以喻讲言,暗明其理,谆谆告诫之,你的话可能轻易被领导接收。
战国时代,齐、魏二国长期争战。有一次,齐国想讨伐魏国。淳于髡认为此时伐魏,对齐国很不利,于是竭力禁止此次交战。他对齐威王说:“韩国的黑犬是天下跑得最快的狗了;东郭的狡兔是四海之内最迅速的兔子了。韩国的黑犬追赶东郭的狡兔,围着山跑了三圈,腾超出五座山,兔子努力往前跑,狗极力在后面追,狗和兔都跑得精疲力尽,双双死在那里。一个农民见此情景,不费吹灰之力,独有其果。现在,齐、魏两国已经彼此争战了良久,双方实力相称,长期争执不下,终年的战斗,使土兵们困苦不堪,国民精疲力尽,生活得不到保障。我很担心,我们两国长期交战的成果,就会像那狗和兔一样,双双逝世于疲命,而那强盛的秦国却来坐收农夫之利。”淳于髡很擅长用隐语指出齐威王在处置政事上的失误,存在很强的说服力。齐威王听后,觉得淳于髡说得言之有理,于是.撤消了伐魏的主意。
所以,假如你想压服他人,间接提出他人的错失,要比直接说出口来得温和,且不会引起别人的强烈反感。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rensheng/134359.html
相关阅读:鹰之死
节制的智慧
糊糊涂涂避祸灾
儿孙胜于我,要钱做什么——做人要讲奉献
一个人最重要的是他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