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与我那位笃信佛教多年的顾问界林姓朋友(以下就以“林兄”称之),及另一位对“心灵疆界”抱持既质疑又好奇的顾问界朋友(他姓李,以下就以“李兄”称之),谈过“真正想要改变某个具体信念的话,不是什么难事。”之后,林兄说:“我辅导企业时,最头痛的就是‘人际’问题,而‘人际’问题,几乎都和‘信念’有关。”
李兄也颇有同感地附和说:“我也一样,我辅导企业,最头痛的就是面对他们的‘信念’冲突。”
接著,李兄又问我:“你如何处里‘信念’冲突?”
我说:“并不是所有的‘信念’冲突,我都能解决。”
李兄问:“那你能解决什么样的‘信念’冲突?”
我说:“如果,我与冲突的双方,都有足够的信赖关系,而且,冲突的双方想要化解冲突的‘意愿’也都够强,这样,我就有著力点。”
李兄问:“然后呢?你怎么化解?”
我说:“我会先协助他们‘厘清’,到底是什么‘信念’造成他们的冲突?”
林兄好奇地问:“‘信念’冲突不是很复杂吗?怎么厘得清楚?”
李兄也附和地说:“是啊,有的是,他们想要的有冲突;有的是,理念、价值观不同,可说是志不同、道不合;有的,还牵涉到个人情绪、恩怨…,那么复杂,怎么厘得清楚?”
我说:“您说的没错,确实大部分都很复杂。”
林兄问:“要厘清冲突‘信念’,会不会很费时?”
我说:“一般来说,还好。”
林兄问:“那你有什么秘诀吗?”
我说:“厘清造成双方冲突的‘信念’,我的第一个原则是:我尽可能采用、使用对方的‘习惯用语’。尽量避免使用我自己的用语或者学术语言,这么做,可以帮助我快速、有效厘清对方的冲突‘信念’。”
林兄好奇地问:“为什么?”
我说:“可以避免造成对方不必要的干扰、混淆,可以让‘信念’问题不横生枝节。”
林兄问:“我还是不了解,为什么用我们的语言,会让对方产生干扰?会让对方产生混淆?”
李兄抢著解说:“这个张兄说过,那是因为每个人的习惯用语,都有自己独特、有力的解读方式和意义,所以,我们最好尽量采用对方的习惯用语。”
我说:“李兄说得很对。”
李兄接著说:“当我想办法采用对方的‘习惯用语’时,反而变成我自己不够清楚、深入了解这些用语背后的意义,怎么办?”
林兄代我回答:“这就是功力啰,我想,这还是要多练习。张兄,你说是不是?”
我说:“我认同您的看法,平常多练习,临场多聆听。”
林兄继续问:“你还有什么别的秘诀吗?”
我说:“有啊,我会藉用‘心灵疆界’系统,来分析对方的‘信念’,看看对方的‘信念’到底是在什么层次?”
林兄问:“用‘心灵疆界’系统分析对方‘信念’,有什么用处吗?”
我说:“可以帮助我快速找到化解的对策。”
林兄问:“如何帮你快速找到化解的对策?”
我说:“一般来说,我会用对方较高层次的‘资源’,来化解层次较低的‘信念’。”
林兄问:“层次的高低怎么分?”
李兄又接过话去:“张兄的‘心灵疆界’系统,从‘环境’到‘无名’,共有九个层次。‘环境’是最低的层次,而‘无名’则是最高层次。”
我说:“李兄说的没错。”
林兄接著问:“换句话说,如果以‘无名层次’的资源,就可以解决所有的冲突‘信念’?”
我说:“原则上是这样没错。”
李兄以半开玩笑的口吻说:“如果,我们以佛陀所说的话,来化解所有的冲突‘信念’,那不是都可以迎刃而解了吗?”
我说:“那可不一定。”
李兄问:“怎么说?佛陀说的话,层次还不够高吗?”
我说:“佛陀层次之高,当然不可思议;佛陀的话,层次之高,自然不在话下。”
李兄问:“那你又为什么说不一定有效?”
我说:“那要看我们引用佛陀的话,是不是引用适当?是不是能真正阐述出佛陀的境界?”
李兄点头说:“有道理。”
我又接著说:“是否有效果的关键因素,还是在对方。”
李兄问:“怎么说?”
我说:“对方如何感受、如何解读,才是真正的关键。”
李兄认同地说:“嗯,我终于知道你的秘诀了,简单说,你化解对方冲突‘信念’,就是‘一切都以对方为核心’。”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nlp/2396.html
相关阅读:感官敏锐练习
把规条与信念分辨清楚
NLP系列29《神奇实用的NLP》提要
NLP执行师课程和NLP教练技术有什么区别?
NLP故事——小顽童与老顽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