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多年的民国,北洋军阀统治了好长的一段时间。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报界发展的非常快。虽然民国刚开始,袁世凯就制造了一个“癸丑报灾”,但是报纸的发展却依然非常的快,不断给北洋政府制造麻烦,于是不少的惨案就不断的发生,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林白水、邵飘萍和胡信之这三桩大案。林白水与邵飘萍被害得原因差不多,多只是因为笔头尖辣,言中了军阀的软肋;而胡信之被害,则是因为其对工人罢工运动的“过度支持”。遇害时的他只有35岁,大好的年华就因为他的一身正气遇上那满世污浊而化作青烟。
困走青岛
胡信之,又名胡寄韬,出生在北京,家中是个小官僚,但不富。
他是满族人,1890出生的他,还能稍微赶上点皇家的福利,但更多的还是时代给他带来的种种不幸。匆匆而过的“戊戌变法”,盛极一时的“义和团”,残暴异常的八国联军等就在他的眼皮底下,伴随着他长大。他和那时的很多人一样,都整天的想着怎么砸破眼前这乌黑的世界。
因为家中毕竟是个小官僚,又住在北京,他的教育没有落下。在接受了传统的私塾教育之后,又转为新学,最后在北京大学完成学业。
毕业就等于失业,似乎不是现在的专利。在民国时的就业状况看上去也很不乐观,即便你是北大毕业。
现在虽然很多大学生都面对就业难的问题,但北大毕业学生尚不至于找不到工作。胡信之北大毕业之后,很快就陷入了就业危局。由于此时早已改朝换代,家中日子过的非常惨淡。由于家庭的复旦过重,无耐之下,胡信之从北京到了青岛,在胶澳商埠观象台担任小职员,借此来养家糊口。
受聘入报馆
胡信之从北京往青岛撤的时候,恰是中日谈判收回青岛和山东权利的时候。一战之后,作为战胜国的一方,中国准备要回主权了。这时却被日本横插一手,欲窃我青岛,占我山东。若不是消息及时,五四运动迅速开展,估计苦果又一次要被中国吃下了。
当时的胡信之尚不是在职记者,但作为先进知识分子的他,这段时间频繁的在北京、大连、青岛、济南等地奔波采访新闻。他所写的新闻稿,寄到报社,大多便被及时的刊登。他的新闻稿对此事的报道,收到很多人的赏识。不久之后,中国从日本人手中收回了青岛和胶济铁路的主权。而他因为此次事件中出色的新闻报道,得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中国青年报》聘其为记者。
青岛虽说在名义上收回了,但经济命脉实际上仍被日本所控制。没有了实际的经济命脉,青岛依然陷在困苦之中。这时的军阀们却又将青岛变成攫取军费的“账房”,似恶鬼不断的吸着青岛的血。也导致,青岛主权的回归不仅没有把工人的生活改善,反而更加困苦,无数的工人都开始在饥饿的生死线上徘徊。
军阀对青岛的统治,注定青岛将更加的黑暗。而他刚刚走进青岛报界,处处为民着想,丝毫不畏强权的年轻知识分子,必将会有所作为。
他所在的报纸《中国青岛报》是一份有富商集资创办的报纸,其最大作用就是充充门面。只是为了少赔一点钱,才略微允许刊登一些点评时政的文章。胡信之就抓住这个机会,以泼辣、犀利的笔锋,撰写了不少社论、讲演、漫言等,有力地抨击了北洋政府的腐败无能,谴责了军阀的混战,搜刮民脂民膏、涂炭生灵的罪行。
在胡信之的文章中,写军阀、政客时,这样写道:“一手压制苦民,一手攫取权利,舌头能翻云覆雨,混乱是非”,刻画的真可谓栩栩如生。对于青岛每况愈下的现状,胡愈之辣笔评说,乃是由“官之邪”造成的。在胡信之的文中,对军阀熊炳琦在青岛的所作所为分析的极其透彻。他之所以要不断的敛财,是为了帮助曹锟贿选总统,用青岛百姓的命去换他主子的前程。对其的在青岛的治理,评价是:“财政则一贫如洗,行政则一塌糊涂”。1924年的直奉战争开打,胡信之在文中写到:“如今中国穷到如此地步,还能拿出几万万来打仗”,“这几万万钱又全是小民身上的肉,打胜了是民遭殃,打败了也是民遭殃……”。从文中极易看出胡信之对时局的深刻认识,胜人一筹的文笔,不畏军阀的勇气,他的报界生涯,也正就此开始。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651329.html
相关阅读:揭秘:武昌起义前孙中山领导的十次武装起义
揭秘:民国大总统徐世昌与袁世凯的恩怨情仇
1936年蒋介石凭借一封什么密函化解内战危机?
解密拜倒在东洋女间谍“石榴裙”下的民国高官
吴铁城怎么死的?吴铁城因何事失去蒋介石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