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探:1955年授衔前毛泽东提到谁时两眼泪花?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近代历史 来源: 记忆方法网

作为南京军区某集团军(前身为红二军团)的老战士,我一直以为我对这支部队的历史比较熟悉,对它的历史沿革、战斗经历、历代将领、英雄集体和英模人物还能有声有色地神侃一通,可在看了孙卓清所著《共和国不能忘怀》一书之后,我发现我对老部队的历史其实只了解一点皮毛。老部队如一本大书,我还远远没有读完,更谈不上读懂。

本书一共写了红二军团的8位烈士,他们都是红军的高级将领,其中的周逸群、段德昌可与贺龙并列为红二军团的创始人,其他贺英、万涛、孙德清、柳直荀、宋盘铭、叶光吉6人,也个个都是叱咤风云的人物。也许大多数读者与我一样,对他们有的只闻其名而不知其事或者略知其事,有的甚至不知其名。这里面有十分复杂的原因,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在党史、军史研究中长时间的思想禁锢,许多知情人不便说,更没有人敢写。作者在负责整理该集团军历史时,走访了100余位健在的老红军战士和烈士家乡有关人士,挖掘出许多鲜为人知的史实,在某个方面填补了过去或语焉不详或故意留下的空白,给我们描绘出一个个更加真实更加丰满的烈士形象。

比如,我们都知道贺龙是南昌起义的总指挥,但当时他还不是共产党员。为什么敢于让一个非党员军官担任总指挥?这个问题一直没有一个圆满的回答,似乎主要是为了借重贺龙的名声而且贺龙的部队最大。本书告诉了我们详情。促使前委书记周恩来下决心让贺龙当总指挥的人是周逸群。早在1926年7月北伐战争期间,周逸群就到了贺龙的部队做宣传工作,后被任命为政治部主任,二人成为莫逆之交,是他安排了贺龙与周恩来的见面,是他使贺龙最终下决心誓死跟着共产党。在南昌起义之前,是周逸群及时向前委汇报了贺龙的思想和部队情况,促使前委下了决心。

南昌起义部队南下潮汕失败后回师瑞金,贺龙在周逸群和谭平山的介绍下加入中国共产党。 再者,段德昌的军事生涯相当短暂,1933年就被“左”倾路线在湘鄂西的代表夏曦错误杀害,可他却赫然名列我党36位军事家之中,这是为什么?本书告诉我们,在毛泽东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发展山地游击战时,段德昌和周逸群创建洪湖根据地,总结出水网、平原地区游击战战术。如“敌来我飞,敌去我归,(敌)人多则跑,(敌)人少则搞”,与朱毛在井冈山总结的16字诀如出一辙。他被红军战士和苏区群众称为“常胜将军”,有“无段不胜”之说。他还是彭德怀的入党介绍人。对这么一个军事英才死于“左”倾路线,毛泽东多次表示惋惜,新中国成立后,是他亲自为段德昌填写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壹”号烈士证书。1955年授衔前,毛泽东在听取彭德怀和总干部部副部长徐立清的汇报时,再次谈起段德昌,以致激动得两眼泪花,汇报不得不中断,改日进行。

此外,还有贺龙的亲姐贺英是歌剧《洪湖赤卫队》主人公韩英的创作原型,可她直到牺牲也没能入党,直至今日也没有被追认为共产党员,这是为什么?柳直荀因毛泽东在《蝶恋花·答李淑一》一词中的一句“我失骄杨君失柳”而知名,但他究竟是如何牺牲的?他牺牲的谜是怎么解开的?莫斯科中山大学所谓“二十八个半真正的布尔什维克”之一的宋盘铭,为什么竟然死在了排在“二十八个半”之首的王明的错误路线下?等等这些,本书都一一作了回答。

诚如本书书名《共和国不能忘怀》,我们不能忘记英烈的姓名和贡献,更要记住“左”倾机会主义对我党我军的危害,永远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本书中写到的8位英烈,除贺英外,其余几乎都是被湘鄂西分局书记夏曦以“改组派”“AB团”等莫须有的罪名杀害或陷害而死的。就杀害红军优秀将领这一点来说,夏曦其实比张国焘有过之而无不及。我党著名的四老之一的谢觉哉(时任湘鄂西临时省委秘书长)只因被敌人俘虏才幸免被夏曦杀害。他后来在延安写诗痛斥夏曦,头四句为:“‘好人’不比‘坏人’贤,一指障目不见天,丧尽良心横着胆,英贤多少丧黄泉。”他为什么能一手遮天呢?就是有分局书记的所谓“最后决定权”,这是一个可以否定党委集体意见的权力,他甚至用这个权力解散了湘鄂西和红三军(红二军团缩编)中的党组织。历史的教训十分深刻。

书中的英烈尽管蒙受了千古奇冤,但到临死时都表现出对党的绝对忠诚,周逸群被夏曦解除职务后因病高烧到40度,夏曦却让他带几个人到长江以南去开展工作。明知这是把他往虎口里送,战友们劝他养病,他道:“只要我一天活着,就一天不停止党的工作。”刚渡江不久便壮烈牺牲。段德昌在被枪决前,在牢房的墙上写下了明代于谦的诗作《石灰吟》以表达心志。柳直荀在临刑前说:“请把我的问题搞清楚之后,再把死讯告诉我的妻子,告诉她我是一个正直的共产党员!”不因党内出了夏曦这样的领导人,使革命遇到了重大挫折而动摇自己的信仰和对党的忠诚,这是英烈们留给我们最宝贵的遗产。

哪位开国中将朝战被麦克阿瑟称为“可怕的人”?

吴信泉中将:朝鲜战场展雄风

1950年的7月7日,中原古城漯河四处都笼罩在炎炎酷热里,正焦急等待妻子俞惠如分娩的解放军39军军长吴信泉突然接到赶赴武汉开会的急电。吴信泉连夜抵达武汉中南军区司令部,在这里他接到了命令:为防备朝鲜战争可能出现的危机。39军全部北上集结于辽南地区,随时待命入朝作战。军令如山,吴信泉随即开始了各项部署。7月21日,部队全部集结完毕开拨北上,而这天则是儿子吴安平出生的第4天,望着产后体虚的妻子和襁褓里酣然熟睡的爱子,吴信泉不禁感慨万千,自己与妻子结婚到现在正好10年,在一起生活的时间还没有一半,好不容易等到全国解放了,又要重返当年鏖战经年的东北准备出国作战,而对手又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武装力量。严峻的形势容不下太多的离愁别绪,也不允许出半点差错!,想到这儿,吴信泉仅仅说了句“养好身子”,就毅然跨门而去……他坚信自己不会让组织、让妻儿失望,而他也恰恰用自己骄人的战绩兑现了承诺。

首战云山

39军一入朝就与美骑兵第1师交上了火,打响了整个志愿军与美军作战的第一枪。39军是人民解放军的一支劲旅,前身是享有长征“开路先锋”美誉的红25军,抗战初期参加了平型关大捷,解放战争期间则是四野的精锐,从自山黑水一直打到西南边陲;而美骑兵第1师则是独立战争时期建立的元勋师,是美国最早的骑兵师,建军170多年从未打过败仗,是美陆军部队著名的“先驱师”和“常胜师”。1950年11月1日,两支各属不同阵营的王牌军在一个叫作云山的小城开始了中美军队的第一次集团交锋。令后世称奇的是,这场从任何角度看都是一次实力悬殊的非对称作战打响时,双方竟然连对手的身份都没搞清楚:美国人以为是遭到了北朝鲜的攻击,吴信泉则以为自己打的是南朝鲜第1师。

是年10月25日,我志愿军重创美第8集团军指挥的南朝鲜部队,第8集团军司令官沃尔顿·沃克中将很是紧张,研究了老半天地图,决定派精锐的骑兵第1师接替南朝鲜第1师驻防云山,以防不测。沃克此举十分老道,因为云山虽然只是一个仅有千户人家的小山城,但其是扼守朝鲜北部山区的入口,如果对手像当年麦克阿瑟仁川登陆那样,突然拿下云山,然后由此向西,不仅会从战线中央将第8集团军劈成两半,而且会将整个朝鲜西北部的联合国军拦腰截断,云山的重要性对沃克而言是毋庸置疑的。

几乎与沃克调兵遣将的同时,我志愿军也将目标瞄准了云山,彭德怀当面给吴信泉下了命令,要他率部对云山守敌南朝鲜军第1师发起攻击,待敌人援军抵达后,再与38军和40军一道实行三面合围,一举断敌后路,来个瓮中捉鳖。虽然南朝鲜军队战斗力不算强,但这是自己入朝打的第一仗,吴信泉丝毫不敢马虎,立即率部向云山集结,28日全部进至指定地域。针对南朝鲜军的实力构成和作战特点,吴信泉决定以116师主攻、117师助攻,u5师则对敌援军实施阻击,并将方案上报了志愿军司令部。

10月30日,志司来电表示同意吴信泉的进攻方案,第二天上午又指示将进攻时间定为11月1日19时30分。这边吴信泉紧锣密鼓地进行进攻准备,那边美国大兵也正加紧实施换防部署。但整个39军上至吴信泉下至普通战士,都不知道云山守敌此时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前沿侦察员还误把美骑兵第1师第8团和南朝鲜军第1师12团的换防行动当成云山守敌有逃跑迹象,于1日15时向军部作了报告。“想跑!没那么容易!”吴信泉当机立断,决定将进攻时间提前至17时。

黄昏终于降临了,战斗也开始向有利于志愿军的方向发展了。黄昏之后就是沉沉的夜幕,美韩军队原本就不擅长夜战,手中的装备则同样会因为夜色而丧失优势。夜色越深,美韩军队离末日就越近。吴信泉果断地指示117师发起反攻,117师遂在张竭诚的率领下全线出击,从各个方向发起冲锋,将敌斩成数段,分块围歼。一时间,山谷中到处回荡着激烈的枪炮声、尖利的冲锋号声和铿锵的喊杀声。在我军猛烈的进攻下,美韩残敌拥作一团,自相践踏,溃不成军。战斗至12日凌晨结束,美韩残敌全部被歼。

12日上午,南朝鲜军第8师后续部队在志愿军东线主力的打击下,眼见前部南逃全部被歼,只好由上草院里以南山地向琴垡里方向逃窜。偏巧117师350团1营就驻扎在琴垡里,师后勤部机关也设在此地。在获悉南朝鲜军往琴垡里方向逃来后,师后勤部长赵永胜和350团副团长王秀法就立即将部队埋伏在琴垡里惟一的一个制高点。南朝鲜军残部黑压压地冲了过来,我军突然开火,打得敌人晕头转向,连像样的反击都组织不起来,纷纷举手投降。1营遂以极小的代价俘敌上千人。

横城一战,117师共歼敌3350余名,俘敌2500名,其中美军就达800余人,创下志愿军一次战斗俘获美军最多的记录,也创造了一个师歼敌最多的战例。吴信泉也被傲慢的麦克阿瑟奉上了“可怕的人”这个尊称。

从1950年10月21日率领39军从丹东、长甸河口跨过鸭绿江入朝,至1953年5月6日凯旋归国,吴信泉在朝鲜浴血奋战了两年零七个月,他用自己的智勇接连书写了军事生涯中的闪亮之笔,打出了军威,打出了国威,但他坚持认为个人永远是沧海一粟,胜利归功于3g军的全体将士,尤其是归功于那些牺牲的同志。当将军晚年以惊人的毅力写就《朝鲜战场1000天——39军在朝鲜》一书时,还不忘叮嘱后人:“永远不要忘记他们——把生命和鲜血留在朝鲜国土上的无名英雄们!”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517716.html

相关阅读:揭秘:武昌起义前孙中山领导的十次武装起义
1936年蒋介石凭借一封什么密函化解内战危机?
吴铁城怎么死的?吴铁城因何事失去蒋介石信任
解密拜倒在东洋女间谍“石榴裙”下的民国高官
揭秘:民国大总统徐世昌与袁世凯的恩怨情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