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勋复辟与袁世凯不一样,张勋是真反动。张勋是前清旧将,曾任清朝江南总督,一直以“大清复辟”为己任。清帝退位后,张勋所部禁剪辫子,以示效忠清王室,时称“辫子兵”,他被称为“辫帅”。1917年府院之争激化,张勋受总统黎元洪之召,6月14日率“辫子兵”进京“调停”,段祺瑞则欲利用他对付黎元洪,因而也支持他入京。但入京后张勋却急电各地清朝遗老,密谋复辟。6月30日,他在清宫召开“御前会议”预谋政变,7月1日赶走黎元洪,张勋身穿朝珠蟒服入宫,拥立12岁的溥仪登基复辟,改民国六年(1917年)为宣统九年,通电全国改挂龙旗,自任首席内阁议政大臣,兼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张勋复辟招致全国的反对,段祺瑞组成讨逆军讨伐他。7月12日,“辫子兵”战败,溥仪再次宣告退位,复辟仅12天便宣告破产。 袁世凯是假革命,张勋是真反动,两次复辟时间虽然很短,却反映了社会不同阶级的不同心态。袁世凯复辟的实质是废除《临时约法》,废除共和,恢复君主制,张勋复辟则是要延续清王朝,但“宣统九年”只是回光返照。 4.五四运动 1914年,日本对德国宣战,出兵占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势力范围,1915年,日本向北洋政府提出继承德国在山东的全部特权等21条要求,史称“二十一条”,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在日本的武力威胁和支持袁世凯称帝的利诱下,袁世凯的北京政府在外交文件上签字,几乎完全接受了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1918年中日换文,确认日本在山东的驻军权和胶济铁路经营权。中国的主权进一步丧失。1917年,中国对德国宣战,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919年1月,中国作为战胜国之一出席巴黎和会。中国人民欢欣鼓舞,对巴黎和会充满幻想,希冀作为战胜国可以洗去鸦片战争以来的外交耻辱,废除各项不平等条约,恢复沦丧的主权。中国代表团向和会提出了废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撤除外国军警、撤销领事裁判权、归还租借地和租界等主权要求,并提出取消中日“二十一条”。中国的主权要求遭到日本反对,结果巴黎和会不顾中国民众呼声,签订了对德和约,即《凡尔赛和约》,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移给了日本,令中国蒙羞。1919年5月2日,消息传到国内,震惊各界,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 5月4日,北京大学等高校的3000多名学生代表冲破军警阻挠,会集在天安门,他们打出“废除二十一条”、“还我青岛”、“收回山东权利”、“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抵制日货”、“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等口号,要求惩办交通总长曹汝霖、币制局总裁陆宗舆、驻日公使章宗祥。有消息说当时曹、章、陆三人正在曹家开会,学生游行队伍移至东长安街北的曹宅赵家楼,痛打了章宗祥,火烧赵家楼。社会各界纷纷通电,要求中国政府坚持国家主权,在国内强大的压力下,中国代表不得不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北洋政府被迫将曹、章、陆免职,总统徐世昌提出辞职。 五四运动中被称为三大亲日派“国贼”的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有许多共性:早年都在日本著名大学留学,通日语,受到日本文化影响,对日本有更多亲近感;都参与签署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或换文,曹汝霖参与“二十一条”谈判,时任外交次长,陆宗舆与日本秘密签订了“二十一条”,时任驻日公使,后来的驻日公使章宗祥在段祺瑞的指使下,与日本政府秘密谈判,出卖国家领土与主权;后来在抗战时期三人都成为日伪政权的汉奸。 5.1924年北京政变 清帝退位以后一直住在紫禁城内,1924年,受到革命影响的军阀冯玉祥发动政变,占领了北京。他发动政变的目的明确,一是推倒直系政权,二是除去宣统,除去复辟的祸根。冯玉祥采取断然措施,囚禁总统曹锟,迫其退位;宣布废除溥仪的皇帝称号,并限令“即日移出宫禁”,把溥仪赶出皇宫。11月5日,溥仪交出历代帝王传国宝玺之后,移居醇亲王府。第二年,紫禁城就以“故宫”的名义对公众开放了。 当时,溥仪作为逊位的皇帝,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个符号,是保持着帝王尊号、待遇和地位,住在紫禁城里的君主,是一个复辟的念想和依据。1913年隆裕太后的国丧之礼,1922年溥仪迎娶皇后和妃子的大婚之礼,都曾轰动京城,给人朝廷还在、清帝还在的感觉。1924年,溥仪被逐出宫后,才彻底离开了紫禁城。北京政变完成了辛亥革命取消封建帝制的未了任务,也断了复辟的幻想。这是中国结束帝制进程中的重要一幕。 6.1928年北平特别市 1927年,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中国再一次出现了南北两个政府对峙,即北京的北洋政府和南京的国民政府。1928年,国民革命军开始北伐。继新疆、热河等地军阀宣布易帜之后,同年12月,奉系张学良在东北宣布易帜,服从国民政府领导,将原北京政府的红黄蓝白黑五色旗改为南京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加入了国民政府,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东北易帜”,标志着北洋军阀统治的结束,促使中国在形式上重新实现统一。 1928年6月,国民政府改北京为北平,划为特别市。北京城从此结束了北洋政府统治的历史,也结束了作为中华民国首都的历史。北平特别市只保留内外城和近郊区的一小部分,面积只有716平方公里。北京虽然不再是都城,但仍具有全国文化、教育中心的地位。 7 1945年抗战胜利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北平也结束了八年的日本殖民统治。10月10日,在故宫太和殿举行受降仪式,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官根本博中将向中国第十一战区司令长官孙连仲将军递交了投降书。10月20日,国民党九十二军接管城内防务。12月,蒋介石和宋美龄飞抵北平慰问北方同胞,在太和殿向北平18000名大中学生发表演讲,在东交民巷检阅了驻北平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庆祝抗日战争胜利,表达战胜国的胜利情绪。蒋介石还前往香山碧云寺祭奠了孙中山先生。 (二)民国时期北京历史发展的特点 1.围绕取消帝制还是复辟帝制的较量 民国时期帝制复辟的危险始终存在,围绕着复辟帝制还是取消帝制的反复较量贯穿其中。两千余年的君主专制思想并没有完全被消除,而且还有相当的社会基础。拥护复辟的势力包括以溥仪、隆裕太后、摄政王载沣为代表的皇族,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保皇派,以帝师陈宝琛为代表的前清遗老旧贵,以徐世昌为代表的前清旧臣,以赵尔巽、张勋为代表的军事力量,忠于清朝的遗老遗少,还有做着皇帝梦的袁世凯,以及想在中国建立傀儡政权的外国列强,这些势力是帝制复辟的危险土壤。但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以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任何势力的每一次复辟或复辟企图,都遭到了民众的反对和抵制。 1917年,张勋率“辫子军”进京,着朝珠蟒服入宫,拥立溥仪登基复辟。一时间北京城内龙旗高悬,满街都是穿着前清朝服的复辟官员,梳着辫子的前清遗民,恍如时光倒转。这情形在北京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好几次,此前的1913年隆裕太后去世,此后的徐世昌任大总统(1918—1922年)时期,以及1922年的溥仪大婚,都曾再现“清”光。徐世昌曾在前清任东三省总督,并曾担任末代皇帝溥仪的“帝师”,参与张勋复辟,任大总统期间纵容帝制,致大量前清沉渣泛起。 身为末代皇帝,溥仪本人对帝制的留恋非常强烈,他一生做过三次皇帝,1909年三岁时初次登基,到1912年退位,年号宣统;1917年张勋复辟,又做了12天的宣统皇帝;日占时期的1934—1945年间,被日本扶植成伪满洲国的傀儡皇帝,年号康德。溥仪始终幻想复辟大清王朝。1924年他被冯玉祥驱逐出宫后,先后从醇王府逃入日本公使馆,再到天津进行复辟活动。1945年,溥仪被苏联红军俘虏时仍未放下皇帝的架子。新中国成立以后,溥仪被改造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围绕着巨大的社会变革,各阶层重新洗牌 民国时期是翻天覆地、风云跌宕的时代。长达两千多年的稳定的封建君主制度破灭了,中国进入到新旧体制转换的时代。围绕着社会变革,各阶层重新洗牌,各个阶层、党派及各种势力都纷纷找寻自己的位置,都认为这是属于自己的机会。 (1)北洋集团的分化和组合。1916年袁世凯死后,北洋集团开始分化。皖系、直系、奉系先后控制北京政府,还有滇系、桂系、国民党新军阀、革命武装,各种势力都在其中分化、组合、较量。社会政局动荡,乱象频仍,北洋政府的权力更替非常频繁,从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同意袁世凯到北京组成北洋政府,到1928年北伐战争结束了北洋政府在北京的统治,短短16年,国家元首更替频繁,称临时大总统、大总统、大元帅等,内阁或临时内阁换了数千届,1922年寿命最短的一届内阁总理上台11天就下台,内阁解散,被称为“短命内阁”。这一时期政局极不稳定,每一届总统和内阁变更都和当时的风云悸动相关。 (2)各种战争不断。民国时期各种各样的战争不断:军阀混战,如直奉战争;为复辟与反复辟而进行的战争,如张勋带兵进京迎立宣统复辟,冯玉祥带兵进京赶走逊帝;南北政权之间的战争,如国民革命军讨伐北洋政府的北伐战争;侵略战争与反侵略战争,如日本侵华的“七七事变”,中国八年抗日战争;国内革命战争,如解放战争。各种战争的目的不同,或长或短,或大或小,都造成社会动荡,使人民遭殃。 (3)各地、各阶层,以及各党派、社团、人物、学派都不断地涌现和沉浮,提出不同的主张和诉求。在这个大变革时代,各党派、社团、学会纷纷成立,这些团体或进步或反动,或爱国或卖国,无论哪个学派,都反映了不同阶层的愿望。同盟会、国民党、共产党都是在这个时期成立的。民国时期创办了多种具有社会影响的刊物,传播各种思想和政治主张,各种建议和诉求,或维护封建主义,或宣传资本主义,或传播共产主义,但主张中国统一、变法自强是主旋律。 3.围绕着列强势力进入中国,反帝爱国运动贯穿始终 (1)维护民族主权与丧权卖国的博弈。面对西方列强,维护民族主权、爱国图强是全中国人民的共识,但在中外势力的博弈中,在维护民族主权与丧权卖国的博弈中,各种势力要做出选择。如“二十一条”的签订与《凡尔赛和约》的拒签,原因都很复杂。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就山东的主权问题据理力争,顾维钧以出色的辩论阐述了中国对山东不容争辩的主权,维护了中华民族的权益。中外实力强弱对比悬殊,对弱国外交不利,中国代表在国内各界要求坚持国家主权的强大压力下,以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作为对列强牺牲中国合法权益的抗议。 (2)反帝爱国运动贯穿始终。面对外国侵略势力强占中国的主权,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贯穿始终。从1919年的五四反帝爱国运动开始,到1925年北京学生响应五卅运动,1926年造成“三·一八”惨案的反帝爱国学生运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北平学生的抗日救亡运动,1935年北平学生反对“华北自治”的“一二·九”运动,1946—1947年以抗议美军暴行为导火索开展的“反饥饿、反内战”的爱国民主运动,这些反帝爱国运动贯穿民国时期的始终。 4.历史发展顺势而动 从封建君主制发展到不完全的君主立宪制,再到共和制,辛亥革命以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历史的发展进程表明,近代中国循着民主革命的主线发展,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教育科技、思想文化等的发展都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尽管民主共和的规则受到北洋军阀多次不同程度的破坏,尽管还出现过一次两次的复辟帝制,尽管还有一位逊帝一直活到1967年,中国最终没有再走回封建的老路。任何人都没能阻挡住北京一步一步地坚持远离封建制度,走向民主共和、走向近代化的脚步。 class=’page’>2下一页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503859.html
相关阅读:1936年蒋介石凭借一封什么密函化解内战危机?
揭秘:民国大总统徐世昌与袁世凯的恩怨情仇
解密拜倒在东洋女间谍“石榴裙”下的民国高官
吴铁城怎么死的?吴铁城因何事失去蒋介石信任
揭秘:武昌起义前孙中山领导的十次武装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