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这标志着国民党南京政府的灭亡,国民党在大陆22年统治的基本结束。在这历史转折关头,新闻报道是怎样进行的?头条新闻出自何人之手,是怎样写出来的?报道有无失误,问题在哪里,又是怎样产生的?这些,至今语焉不详,含糊不清,甚至以讹传讹。
还原历史的真相
先看《毛泽东传(1893-1949)》的描述:“四月二十三日,解放军占领国民党的统治中心南京。那天下午,‘毛泽东起床后,手里拿着《人民日报》号外,从屋里来到了院落的凉亭里。他坐在藤椅上,看起报来。因为报纸上登的是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消息,所以他看报纸时心情是很高兴的。看完报纸,也没有在院子里散步,也没有和任何人交谈,他就回到办公室里去了。在办公室里,又把报纸看了一遍,边看边在报纸上画了一些杠杠和圈圈。’看完报纸,他就给刘伯承、邓小平写了贺电,又写了一首《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8月第1版《毛泽东传(1893?1949)》,第922页)
果真是这样吗?当然不是。这段描述,错处多起。看看毛泽东为新华社写的《南京国民党反动政府宣告灭亡》消息就清楚了。消息是24日早晨6时前写的,并且说“人民解放军正向南京急进,如果昨夜没有入城,则可能于今日入城”。怎么能在23日下午见到《人民日报》号外?当然更不会在这一天写贺电和《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事实是:4月20日午夜,人民解放军中路军开始在芜湖、安庆段渡江,24小时渡过30万。21日下午,东路军和西路军,分别在江阴、镇江段,安庆、九江段开始渡江,至23日,已有百万大军在一千余里的战线上,冲破敌军长江防线,向江南各地挺进。其中,中路军和东路军直插苏、浙、皖交界的郎(溪)广(德)山区,对南京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包围圈。这时候(22日),已经“引退”的蒋介石从奉化跑到杭州,召集李宗仁、白崇禧、何应钦开会,决定“总统府和行政院于23日从南京迁广州办公”。(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5月第1版《李宗仁的一生》,第330页)李宗仁连忙赶回南京,下令撤退,这就出现了22日夜国民党在南京的党、政、军、警等在极度混乱中的大溃逃。当时,我军主力正在为形成大包围而分路急进,相距数百里,并不了解南京的动向。23日,南京处于“真空地带”,居民一早起来,街头除稀落的枪声、三三两两的国民党散兵游勇外,一片狼籍。这时,社会名流出面组织治安维持委员会维护社会秩序,我地下党全力组织群众保护国家资产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大批进步的大学生走向街头,宣传共产党的政策,安定人心。在近24小时,一座百万人的无政府的“空城”,人心稳定,秩序尚好,未发生大的凶杀、抢劫事件,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在历史上,南京多次遭受过大屠杀、大洗劫,而唯独这次人民是欢欣鼓舞地迎接解放,应永载史册。
毛主席亲自动笔写新闻
毛泽东在4月22日,也就是国民党当局决定搬出南京开始南逃的那一天,为新华社写了两条消息、一篇述评。第一条消息是凌晨两点写的《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第二条是晚上22时发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第三篇是24时撰写的揭露英国4艘军舰配合国民党海军阻拦我军渡江的述评。述评中严正指出:“英帝国主义的海军竟敢如此横行无忌和国民党反动派勾结在一起,向中国人民和人民解放军挑衅,闯入人民解放军防区发炮攻击,直接参加中国内战,致使人民解放军遭受巨大损失,英帝国主义政府必须担负全部责任。”这些都是震惊中外的大新闻,引起了强烈反响,特别是英舰事件国际舆论一片哗然。23日,毛泽东仍全力关注前线战况和南京动向,他最早得知南京撤逃消息是来自张治中。这天上午八点,张治中要与李宗仁通话,南京电话局遍找李宗仁及其官员后,知李等已离开南京,去向不明。10时,张治中与南京政府和谈代表团秘书长卢郁文分别与其家属通电话,始知政府人员全部撤退,军队、宪兵、警察亦逃空,城内秩序甚乱,人心惶恐。晚9时左右,北平电信局送来南京治安维持委员会致毛泽东电,恳请解放军入城,以慰民望。可是,我前方无论是邓小平、陈毅的总前委、粟裕指挥的东路军、谭震林指挥的中路军,还是新华社三野总分社及其四个兵团分社均无南京消息发来。看来,这时毛泽东正在焦急地等候前方的电报,等到24日凌晨两点,他动笔起草给总前委并告粟裕、张震、刘伯承、张际春、李达电报,通报南京情况后说:“请你们迅即令知三十五军或其入宁接收部队,迅即入城维持秩序,并与马青苑、吴贻芳等接洽,确保南京治安,并注意保护各外国使馆。小平、陈毅二同志应即率华东局机关入城主持一切,刘伯承同志率领之机关亦望早日去南京。”(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下卷,第487页)这是一份用两个“迅即”催促部队开进南京的电报,可是又等了三四个小时,前方还没有消息发来。毛泽东不能再等了,于是动手为新华社写消息,宣布《南京国民党反动政府宣告灭亡》。消息写道:
(新华社北平二十四日六时电)在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攻击之下,千余里国民党长江防线全部崩溃,南京国民党反动卖国政府已于昨日宣告灭亡。李宗仁、何应钦及南京的国民党军队于昨日上午逃出南京。李、何等乘飞机逃往上海。国民党南京守卫部队及宪兵,沿京杭公路逃跑。浦口的国民党军,于二十二日撤至南京,二十三日一同往京杭路上奔逃。芜湖及镇江一带国民党军,亦向同一方向乱窜。人民解放军正向南京急进,如果昨夜没有入城,则可能于今日入城。南京人民正在等候着人民解放军。(新华出版社1983年12月第1版《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第293页)
这条消息的历史价值,不仅宣告南京国民党政府的灭亡,说明是“在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攻击之下”灭亡的,而且反映了南京社会人士发电北平,“恳请”部队进城,“以慰民望”,并准备欢迎,这说明了当时的人心向背,共产党、解放军的威望。这在战争史上是少有的。
消息播发后3小时(24日9时),新华社正式发出了南京解放的消息,随后宣布23日23时人民解放军进入南京。这就是我们现在沿用的4月23日解放南京的依据。
媒体宣传的经验与教训
南京解放的报道显然迟误了,发稿也不充分,为什么?看来,首先是总前委准备不足。毛泽东在5月3日给总前委电报中有这样一段话:“你们在三个月准备渡江期间,没有抽出一个月时间令军队学习政策和接管城市事项,没有作很快占领诸城的精神准备和组织准备,吃了亏。现在只好在十天内补足此种缺点。”(《毛泽东军事文选》第5卷第573页)这说明南京解放报道的迟误与总前委的准备不足是紧密相关的。二是新华社三野总分社为什么迟迟发不来稿件?应该说,新华社在第三野战军的力量是雄厚的,一个总分社,4个分社,还有26个支社,前线记者上百人。这些记者几乎全都跟随主力部队向郎(溪)广(德)山区挺进。23日,总分社正在随东路军南进,行军途中电台无法与分、支社联系。35支社虽然在23日深夜进到南京,但稿件无法发出。当时南京地方电信局与北平联系还是畅通的,如果用电信局发稿,或许能减少些迟误。总之,同样是准备不足,既没有向记者讲清南京地位和解放南京的意义,也没有解放南京的报道计划,同样是毛泽东的“没有作很快占领诸城的精神准备和组织准备,吃了亏”。
在解放战争报道中,成功的事例很多,失误宣传也有,这些大都能及时总结和检讨,而成功与失误并存的报道则往往被忽略,或因战事匆匆、后续报道充实而被掩盖,或因某个原因而回避,南京解放的报道是其中最突出最有代表性的一例。我当时是三野总分社的一员,也在为对南京形成大包围而随军向郎广山区挺进,但头脑中没有作南京解放报道的准备,事后也没有见到有关南京解放报道的总结,只是因为有了毛泽东那条气势宏伟的消息而感到报道是成功的。近十几年,因为看了一些材料,又不断与当年军事记者交谈,才察觉到这次报道成功中的不足。这说明新华社的军事报道是极其丰富而广阔的,只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不粉饰,不回避,实事求是、扎扎实实地去研究它,就会挖掘出更鲜活而有价值的史实,更多的经验教训。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449558.html
相关阅读:解密拜倒在东洋女间谍“石榴裙”下的民国高官
1936年蒋介石凭借一封什么密函化解内战危机?
揭秘:民国大总统徐世昌与袁世凯的恩怨情仇
揭秘:武昌起义前孙中山领导的十次武装起义
吴铁城怎么死的?吴铁城因何事失去蒋介石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