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11月6日上午,68岁的毛泽东连续三次致信秘书田家英,非常急切地请他查找一首咏梅诗全诗及何人何时所写。这种情况十分罕见。后来查知,这首诗是高启《梅花九首》中的第一首。
毛泽东 资料图
本文摘自:《河南日报农村版》2013年12月25日第08版,作者:戈德,原题:毛泽东为何欣赏高启的咏梅诗
1961年11月6日上午,68岁的毛泽东连续三次致信秘书田家英,非常急切地请他查找一首咏梅诗全诗及何人何时所写。这种情况十分罕见。
后来查知,这首诗是高启《梅花九首》中的第一首。
高启是明代著名诗人,其诗富有才情。他的咏梅诗《梅花九首》中第一首写得最美。在查到这首咏梅诗是高启所作后,毛泽东对其大加赞赏,不仅重新书录了全诗,而且在诗前注:“高启,字季迪,明朝最伟大的诗人。梅花九首之一。”在“伟大”旁,他还重重地画了一道线以示强调。《梅花九首》第一首全诗是:
琼姿(枝)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诗人首先以疑问的方式起句,但又不见回答,寓答案于疑问之中,衬托出梅花的不俗气质和灵秀仙骨。诗人认为像梅花这样具有琼玉般姿容的花种只应留在上天神仙居住的瑶台之上,却不想仙家却将它栽向了山林秀美、人杰地灵的江南,从而突出了梅花的神奇身份。与高启同为明代诗人、写过“梅花香自苦寒来”佳句的韩冕曾正面作诗去言说“梅花本是神仙骨,落在人间品自奇”,而高启则是用疑问去衬托。用意虽同,但表达方式迥异,以疑问起句更有韵味,更能吸引人的关注与思索。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是为人传诵的名句,毛泽东对这两句也记得最清。诗人以高士、美人作比,又以雪满山中和月明林下作为背景来映衬高士、美人,进一步突出了梅花孤傲高洁与清秀典雅的品格与风度。此两句是在写梅的风骨与气节。联想清代有学者曾竭力寻找出这两句当中的典故,说“雪满山中”出自东汉袁安困雪家中卧之典,“月明林下”出自隋朝赵师雄于月夜林中酒肆与梅花化作的美女相互饮酒之典。其实,这两句没有典故的限制反而会使梅花的品格显得更为圣洁与超逸。此两句分别构成了一幅美得令人心痴的意境,又何须什么典故来支撑呢?这两句的意境
也对后世产生了影响,曹雪芹《红楼梦》中写《终身误》的曲子,有“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之句,其构思恐怕也是受到高启诗句的启发吧!
五六句,诗人进一步用竹来烘托梅的清俊身影,用苔掩残香表达对梅之高尚品格的尊重。松竹梅乃“岁寒三友”,萧萧竹声中更显寒梅的固守清贫;漠漠青苔心甘情愿地承载着残梅的零落花瓣,并将残梅的清香融化在它的躯体中,使香保持得更久长些。
七八句则借抬高南朝诗人何逊的咏梅佳作来表现他的自负,告诉世人只有他高启才是梅地地道道的知己啊!
高启之前写梅之诗已众多,但他却能脱出前人的窠臼,用多方譬喻与衬托的手法写出梅的气节,突出梅的风骨与魂魄,这是很难得的。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词酝酿于1961年11月,成稿于1961年12月。联系11月6日毛泽东连写三信查高启的咏梅诗,说明毛泽东在酝酿《卜算子·咏梅》时,高启诗给他的启发或许并不亚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虽然他对陆游《卜算子·咏梅》非常熟悉,却不欣赏词中流露的驿外断桥边旷野怨妇般的自怨自艾、孤芳自赏。相比之下,高启的这首梅花诗,写梅之高贵,孤傲而不哀怨,大雪暗夜却不掩仪态万方。以毛泽东的审美趣味和革命家情怀,自然更加欣赏高启诗中透露的“梅之精神”。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440658.html
相关阅读:解密拜倒在东洋女间谍“石榴裙”下的民国高官
揭秘:民国大总统徐世昌与袁世凯的恩怨情仇
揭秘:武昌起义前孙中山领导的十次武装起义
吴铁城怎么死的?吴铁城因何事失去蒋介石信任
1936年蒋介石凭借一封什么密函化解内战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