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12月1日,延安《解放日报》用很大的篇幅刊登了这样一则报道:“国民党当局,惨无人道,不顾民众死活,致使国统区人民饥寒交迫。自今年7月起,又对上海之摊贩实行打压,禁止经营。上海摊贩及各界民众奋起反抗,至11月30日止,当局出动大批警察武力镇压,迫害抗命之群众,当日有小贩七名中弹毙命,受伤者甚众”。12月2日,该报继续援引路透社的消息:“全日军警向群众开枪至少在一百排以上。在军警屠刀下死伤的人数尚无法统计,至低限度死十人,伤百余人”。
《解放日报》报道的这一事件,就是惊震中外、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上海摊贩抗争运动。当时的《解放日报》、美联社、路透社、《申报》、《新闻报》、《文汇报》、《大公报》、《正言报》、《联合晚报》等媒体单位对此事都作了详尽的采访报导。国民党当局这一可耻行径,因媒体的关注而迅速传遍海内外,引来了一片声讨之声。
抗日战争胜利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不顾人民的死活,发动内战。为了筹集“剿共”资金,国民党政府肆意横征暴敛、搜刮民财,加之战后大批美国剩余物资廉价进入,使得国统区工厂纷纷倒闭,商店破产、农业凋敝,失去生活来源的百姓流落街头,苦不堪言。到1946年上半年,仅上海一地的失业人数就高达30万之多。
物价飞涨使广大市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温饱难以维持,经济毕现拮据,对于原有的大商场、大超市、大公司的正统货已无力消费,为了生活,上海市民不得不到处寻觅便宜货、旧货。另一方面,大批生活无着的市民和进城逃荒的农民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为自己寻找生路,他们见旧货市场稍显景气,便从各自的渠道收购、收集旧货,加入到摆摊设点的大军中。当时因为是战争刚刚结束,摊贩们弄到的往往是一些走私的美货、贪官污吏变卖的日伪物资以及破产工厂、商店倾销的积压货物和抗战结束后部分家庭迁徙的旧货。这些东西小到针头线脑、零食,大到家具、电器,品种繁多,花样齐全,价格低廉。这样一来买卖双方相互受益,迅速刺激了这一行业的发展。加上摆摊设点大军固有的经营流动性大、销售方式灵活多变等特点,迅速吸引了绝大多数消费者。摊贩行业的空前繁荣,成了上海市民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行业。
这种经营模式和价格的冲击,又反过来影响一些正规商店的经营,加速了那些企业的倒闭。在摊贩行当的推波助澜下,整个上海的正规商店陷入了空前的经济危机中。大商店的销售额之下下滑,捐税更无力交纳,国民政府收不到税款;而摊贩经营因为流动性大,各种各样的捐税同样征收不上来。于是国民党政府便以“有碍市容”和“整顿交通”为由,对摊贩的经营加以迫害。1946年7月中旬,国民党上海市政府市政会议决定取缔黄浦、老闸两区摊贩,限期三个月,“劝令摊贩迁地营业或另谋生计”。同年8月,市长吴国桢在警察训练所第四期毕业典礼上,向学警训话:“自九月一日起对于本市摊贩除小吃摊和香烟摊外,一律加以取缔,违者加以没收”。警察当局在取缔过程中,又对摊贩乘机敲诈勒索,处以罚款或没收货物,甚至拘留监禁。黄浦、老闸两区街头时常显现暴力执法。由于警察严加取缔,残酷迫害,一些摊贩被迫停止营业,家庭生活陷入绝境。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1290094.html
相关阅读:解密拜倒在东洋女间谍“石榴裙”下的民国高官
吴铁城怎么死的?吴铁城因何事失去蒋介石信任
1936年蒋介石凭借一封什么密函化解内战危机?
揭秘:民国大总统徐世昌与袁世凯的恩怨情仇
揭秘:武昌起义前孙中山领导的十次武装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