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是刘少奇同志在抗日战争时期的重要著作,是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建设史上的一篇重要文献。
■关于“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说法的由来
“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毛泽东的这句话曾经在社会上广为流传。毛泽东是何时开始讲的,具体是怎么讲的,现在很难考证了。曾经在毛泽东等中央领导身边工作过的韩桂馨回忆说:
解放战争开始后,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留在陕北继续指挥全国的战争。刘少奇、朱德率中央工作委员会来到西柏坡进行中央委托的工作。在西柏坡,形势相对就稳定了,每周就有一次舞会,在舞会上,作为领导身边工作人员,可以请中央首长跳舞。有一次,我请刘少奇跳舞,利用这个机会,刘少奇向青年们提出说要好好学习,多学本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当时大家都知道少奇同志最大的特点就是爱学习,对我们青年,也是教育大家重视学习,当时在我们青年中流传着毛主席说的一句话:“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
近来,刘少奇之子刘源在回忆中是这么说的:这个说法我也听过,毛主席肯定是这样讲了,而且讲了不止一次。但是在哪一次讲话里讲的,具体怎么讲的,就不是很清楚了。在“文化大革命”中,还重点批过这个话呢,但是毛主席并没有否认过。(见《百年潮》2010年第7期)
■毛泽东一生读书之多、之广、之深、之活,世所罕见,他为什么要说“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呢
我们知道,毛泽东可谓是终身学习、酷爱读书的典范。他在延安时号召干部学习时说过:“年老的同志也要学习,我如果再过10年死了,那么就要学9年359天”。毛泽东一生读书之多、之广、之深、之活,世所罕见,但他并没有满足于自己的渊博学识,认为“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对自己学而不厌,对人家诲人不倦,这是我们应取的态度。”那毛泽东为什么说“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笔者认为,这其中固然包含有毛泽东谦逊的成份,但更多的是毛泽东赞扬刘少奇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善于学习,肯定刘少奇的学习精神和渊博学识。
刘少奇学富五车,善于进行理论思考和理论创造,善于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对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大胆探索,提出自己的见解。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是刘少奇首先提出了“学习毛泽东”的口号,也是刘少奇在党的七大所作的《修改党章的报告》中,通过自己多年的学习和实践,首次提出并全面系统论述了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并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了中国共产党章程,这是党的指导思想的第一次飞跃。
■刘少奇从小就特别爱学习,整天抱着书看,左邻右舍形象地称呼他“刘九书柜”
刘少奇把学习视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他从小就特别爱学习,整天抱着书看。由于他在大家庭里排行老九,所以左邻右舍都形象地称呼他“刘九书柜”。
早年求学期间,刘少奇一直把学习抓得很紧。曾在上海外国语学社和莫斯科东方大学与刘少奇两度同窗的萧劲光回忆说:“到了莫斯科东方大学后,少奇同志当时一心扑在学习和工作上。”“少奇同志几乎没有个人爱好,从不闲聊天,也不随便上街。我们不住在一起,但看到他的时候,多是在学习俄文、阅读《共产党宣言》、思考着中国革命问题。”
从苏联回国后,刘少奇便投身于革命的洪流,尽管长期斗争在风雨如晦的白色恐怖下或是炮火连天的烽火前线,对于读书学习他一刻也不放松,他有句名言:“没有文化,就搞不好革命工作。”1939年底,正值抗日战争处于非常艰难的时期,一次新四军支队司令张爱萍去看望刘少奇,当时已是深夜一点多钟,他进屋一看,刘少奇正在微弱的烛光下专心致志地读书,顺眼望去,“书页上画了好些红的蓝的圈圈点点,有的上面还批了字”。
1942年,刘少奇奉调从苏北回延安工作,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他长途跋涉,越过日伪100多道封锁线,途中还参加了数次大的反“扫荡”战斗,就是在这样极其危险的敌后环境下,刘少奇硬是把中国历史和中国哲学史比较系统地学了一遍。
新中国成立后,尽管身兼数职,工作更加繁忙,但他对自己的学习仍然抓得很紧。据他的秘书吴振英、刘振德回忆,他的书架上摆满了马恩列斯和毛主席的著作,此外还有《资治通鉴》等历史书籍。大家经常看到他翻阅这些书籍,并在书里夹了许多书签。即便是病休期间,刘少奇也不放松学习读书。有一次,刘少奇因病到杭州休假,他觉得这正是读书的好机会,于是在从北京动身时,就把厚厚的几本范文澜著的《中国通史简编》塞进了行李包。刘少奇对风景如画的西子湖畔没什么兴趣,整天在屋里埋头攻读。休假结束时,几大本的《中国通史简编》也读完了。以这种“蚂蚁啃骨头”的精神来读书,是刘少奇终身坚持的一种生活状态。
■刘少奇既重视理论学习,也注重从实践学习,他指出,“中国党过去的屡次失败,都是理论上的失败”
刘少奇既重视理论学习,也注重从实践学习,强调二者的结合与统一。他认为,“中国党过去的屡次失败,都是理论上的失败”。他认为第一次大革命和第五次反“围剿”的惨败,究其根源,在于党内忽视理论学习,一味照搬苏联模式,不顾中国革命的特点,忽右忽“左”,在实践中盲目蛮干。他多次说,毛泽东同志讲过,我们党内如果有一二百个真正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人,就等于打倒了一个日本帝国主义。他强调要注重学习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知识,特别要重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学习。
新中国成立后,刘少奇认为革命胜利了更需要学习理论,他说:“现在中国革命胜利了,不读书可不成。以前在山头上,事情还简单,下了山,进了城,问题复杂了,我们要管理全国,事情更艰难了。很多人担心,我们未得天下时艰苦奋斗,得天下后可能同国民党一样腐化。他们这种担心有点理由。在中国这个落后农业国家,一个村长、一个县委书记,可以称王称霸。胜利后,一定会有些人腐化、官僚化。因此,不是说胜利了,马克思的书就不要读了,恰恰相反,特别是革命胜利了,更要多读理论书籍,熟悉理论,否则由于环境的复杂,危险更大。”对于书本和文化知识的重要性,他认识得很明确。他曾说:有经验是一个长处,但受文化和理论水平的限制,就不能有大的发展,碰到问题有的能处理得好,驾驭得了,有的就不能驾驭,处理不好。没有理论,工作就是盲目、没有前途的。没有理论的人容易被“俘虏”,被人家天花乱坠的话所迷惑。刘少奇在总结大跃进、高指标、浮夸风等“左”倾错误时,认为就是由于党的领导干部缺乏理论修养,在思想上产生了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官僚主义的作风而造成的,并再次强调了学习马列主义理论的重要性,特别是高级干部加强马列主义学习的重要性。
刘少奇十分重视向群众和实践学习。他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举例说:毛主席派我去安源煤矿时,我连井都还没下过,煤矿是什么样都还不清楚。罢工起来了,我就当了代表。我连夜要矿工把情况说清楚,他们说,我就听、记。实际上哪是我领导工人,是工人在领导我呀。这就是向群众学习,在革命斗争的实践中学习。在1957年5月17日接见北京地质勘探学院应届毕业生代表时,刘少奇指出:“真正的知识是从实践中来的。例如骑脚踏车和游泳,虽然理论上能讲得很清楚,但如果自己没有去实践,还是不会骑,不会游。”
刘少奇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善于进行理论思考和理论创造。刘少奇反对空谈,多次强调必须把马克思列宁主义跟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可是中国的实际是什么样子的?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认识也必须随之不断变化,而认识要跟上实践的变化,就必须学习。他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提出:“革命者要改造和提高自己,必须参加革命的实践,绝不能离开革命的实践;同时,也离不开自己在实践中的主观努力,离不开在实践中的自我修养和学习。如果没有这后一方面,革命者要求得自己的进步,仍然是不可能的。”
刘少奇不仅主张要勤于学习,更强调要善于学习,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刘少奇曾讲,没有理论是不行的,不学马列主义理论是不行的,而“要学得一点东西,必须靠自己努力,方法也要弄对”,“只努力而方法不对,也学不到什么,自认为学到了,也是假的,靠不住的”。
当前,我们党正在建设学习型政党,重温毛泽东所说的“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这句话的深意,借鉴并发扬刘少奇博学勤思的学习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1276030.html
相关阅读:吴铁城怎么死的?吴铁城因何事失去蒋介石信任
1936年蒋介石凭借一封什么密函化解内战危机?
揭秘:民国大总统徐世昌与袁世凯的恩怨情仇
解密拜倒在东洋女间谍“石榴裙”下的民国高官
揭秘:武昌起义前孙中山领导的十次武装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