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新华社,杜修贤的摄影生涯迎来新的转折。他做梦都没有想到1960年元月,杜修贤正式调到中南海,做了周总理的随身记者。刚刚来到总理身边,杜修贤就跟随周总理视察邢台地震灾区、随刘少奇主席出访南亚三国。周总理、刘主席尊重他国民族习俗、与民同乐的身影打动了杜修贤,他端着相机不停地拍……本文摘自《聚焦红墙》,现代出版社出版,作者:顾保孜,摄影:杜修贤。
随周总理视察邢台地震灾区
1966年,杜修贤给周总理拍了一张愁眉远眺的照片。没有想到那年邢台地震和“文化大革命”接踵而至。余震引起一截残墙倒塌,砖头土块就滚落在了总理的脚边。
进入1966年,刚开始大家都没有感觉今年和往年有什么不同。春节过后,周总理到玉泉山休息几天,说是休息只是工作挪了个地方而已。杜修贤在他身边16年,几乎没有看见他有过休息日,就是去外地疗养,也带有视察的任务,有时甚至比在北京还要忙,白天到处跑、找人谈话,晚上回来还要开会,或是看文件。
总理到玉泉山以后,杜修贤的拍摄工作就少了一些。一天早晨,他起床想到外头走走,因为长期的职业习惯,即使在外头散步也喜欢手里抓个照相机,万一遇到有新闻价值的镜头,不是可以顺手拍上几张吗?
杜修贤慢慢沿着石子小路往总理住的小楼走去,转过一个弯儿,就看见周总理一个人站在门前的空地上,迎着初升的朝阳,用手搭了凉棚,“你刚才看什么呢?”杜修贤还是不能忘记刚才总理那独特的表情。
“你没看见吗?北京上空污染很严重啊!”
杜修贤赶紧也顺着总理指的方向看,越过黄秃秃的山坡和一簇簇干枯的树林,远远看见北京上空灰蒙蒙一片,好像有许多浮云盖在城市的上面。
总理没有再说什么就转身往另外一个方向走去了。
后来杜修贤将照片洗出来,感到很不错。人就是很有意思,当拍领袖人物一种表情多了,就想拍出其他效果的照片来,果然,总理这张照片和他以往的照片不同,凝重、忧郁而且显得有些焦虑。没有想到,仅仅隔了两个月,河北邢台地区传来地震的消息;又隔了一个月,长达10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拉开了序幕。多年以后,杜修贤也十分疑惑,那时总理的内心是否有所预感,否则他为什么要愁眉紧蹙地远眺,而且视力所及处留给他的却是北京空气污染的景象?
现在再看这张照片,竟然是杜修贤所拍总理的相片中最得意之作,也是许多人最想得到的照片之一。
总理从玉泉山回中南海不久,即1966年3月8日,河北省邢台地区发生强烈地震的电波迅速传到中南海。3月9日,杜修贤随总理急速到北京南苑机场。在那里已经备好了一架直升飞机,他们刚一登上飞机,飞机就起飞了。
当直升飞机飞临邢台上空时,杜修贤就看见机翼下地震带来的惨象。田地裂缝,一道道深沟里翻出白花花的沙子,房倒屋塌,村庄像一个个碎瓦烂砖堆。
飞机在寒风中降落了。总理一下飞机就对赶来的干部群众说:“你们受灾了,毛主席派我来看望你们!”接着,就在飞机旁,总理向邢台的地方干部询问地震情况。从杜修贤当时拍下的照片资料可以清楚地看出周总理当时的表情:他一脸的忧心和焦虑。晚上,周总理没有休息,径自到隆尧县抗震救灾指挥部了解灾情,部署工作。看见总理的眼圈发黑,面色有些憔悴,杜修贤心头不禁一酸,总理的睡眠时间太少了。
直升飞机在村北的一块空地上降落了。数千名群众早已聚集在这里等候。当总理一下飞机时,就看到了群众眼中的企盼和泪水。就像孩子见到了父母亲,这时,群众中有人情不自禁地高呼起口号:“毛主席万岁!”“共产党万岁!”“总理来了,我们就有救了!”
在一片热烈的欢呼声中,总理代表党中央向群众讲话。“同志们,乡亲们,你们受了灾,损失很大,党中央和政府非常关心你们。毛主席让我来看望大家,慰问大家。”
“毛主席万岁!共产党万岁!”群众的掌声、口号声、欢呼声响彻上空。
周总理继续说道:“昨天夜里,我到了隆尧县城,听了地委、县委的汇报,今天又来到这里。这次地震来得突然。你们这个地方是地震的中心。20年前,在抗日战争中,你们也受了损失,那是和民族敌人作斗争。这次是和地底下的‘敌人’作斗争。”
周总理讲完话后,在村干部的陪同下,开始走访受灾群众。
随刘少奇主席出访南亚三国
出访南亚三国刘主席显得有些忧郁。代表团一到巴基斯坦就被黑压压的人群和震耳欲聋的欢呼声所包围,刘主席忧愁的面容开始有了笑容,没有想到,这竟是他最后一次出国!
自从进入1966年,天象确实有点怪,好像在预示着什么。不过,回过头来细细一琢磨,天象与人世还确实有点关系。当华北的两次大地震过后,国内的政治气候也骤然紧张起来,全国上下都有一种感觉,似乎要发生点什么事情。
为促进睦邻友好关系的发展,扩大中国外交活动空间,1966年3月下旬起,中国国家主席刘少奇决定率领中国政府代表团对巴基斯坦、阿富汗、缅甸三国进行友好访问。在随员中除陈毅副总理外,还有四位副部长级官员,阵容强大,新闻记者队伍也很庞大。新华社摄影记者杜修贤接到通知,要临时将他从总理身边抽出来,随刘少奇主席出访南亚三国。当时孟庆彪是刘少奇主席的专职摄影师,由于有事他不能去。虽然杜修贤是第一次跟随刘主席出访,但对南亚三国并不陌生,前几年曾跟着总理去过。
带着困惑、带着不安也带着雨后天晴的希望,在刘主席、陈毅的率领下,中国代表团登上了西去的专机。
机场上,除毛主席外,中央的高层领导人都来了,欢送刘主席、陈毅副总理外长出国访问。
一同出访的有刘主席的夫人王光美、陈毅的夫人张茜。两位夫人在中南海里甚为令人瞩目,是两位出色的女性。王光美具有知识分子的气质和高雅。张茜则机敏、俏丽并且坚强,这在以后艰难的岁月里得以证实。
1966年春,王光美还在河北省定兴县农村参加“四清”。为了不影响她的工作,刘少奇提出这次王光美就不要陪同出访了。早在3月1日,刘少奇给王光美写过一封信,其中讲了关于出国的事,他说:“3月下旬,我可能要去阿富汗、巴基斯坦访问。我想这一次你可以不必同我去了。女同志出国,比较地更麻烦一些。……你不去比较好。”就是在这封信里,刘主席还有这样一段话:“关于在‘四清’中是否要有一段清政治,既有不同意见,可以按各人意见去做,看结果如何。实践的结果是真理的唯一标准。也只有实践的结果才能说服那些不同意见的人。这要在后来总结经验时去做。”这段话竟然和1978年全国开展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的结论如出一辙。
王光美将不陪同刘少奇一起出访的事情让陈毅知道了,结果陈毅坚持要王光美去。他的理由是,上次阿富汗国王和王后来中国访问,是王光美参加接待和陪同的,这次王后已经表示要亲自接待中国国家主席和夫人。陈毅说,如果王光美这次不去,从外交礼节上说不过去。就这样,外交部正式通知王光美回京,准备出访。
的确,夫人随同访问不仅合乎世界上通行的外交礼仪,还为中国这个“礼仪之邦”增添了浓浓的人情味,给人一种幽雅和温馨的感觉。加上王光美爱穿旗袍,更加衬托了东方女性的含蓄和丰韵。
就在刘少奇出访专机在北京机场跑道腾空而起的瞬间,他可能根本无法想象,由江青、林彪、康生等人开掘成的一条政治暗流正奔腾涌动跃跃欲试着破土而出,而刘少奇很快就要被这条可怕的政治暗流彻底吞没……
因是第一次随刘主席出访,杜修贤心里没底。上飞机后他迟疑几次想到前舱为他拍摄几张工作照。又一想,他的专职摄影记者可能已拍了不少这样的照片,就打消了这个念头。
刘主席在大家眼里是一位严肃、认真、沉默的首长。这次出访他却很忧郁,这个一时叫杜修贤琢磨不透的印象是在他走向陈毅的后舱时偶然生成的。
“哗……”刘主席拉开布帘,从前舱走了出来,大家坐的位子正好和他对着,看见他用疲倦的目光看了大家一眼,还和外交部的几个司长点了点头。这目光里有种叫人不安的忧郁,他一句话也没说,快步走向后舱,杜修贤不由伸出身子追随他的背影,他跨进后舱又扭过身子,厚厚的布帘在他手间拉拢合并,他高大的身躯和斑白的发顶随之消遁了。这不过是个非常普通的动作,可杜修贤心里老是觉得不是滋味,出访初登机的愉快心情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在飞机里,嗡嗡作响的发动机声和气流压力的不适愈发使人疲惫,昏昏欲睡。不知不觉杜修贤竟睡着了。突然,他被身后尖锐的金属摩擦声惊醒,刘主席拉开布帘从后舱走了出来。他还是心事重重的,一进前舱,又拉上了帘子。杜修贤想为他拍照的念头又一次被打消。
杜修贤看见陈老总的后舱帘子没拉上,他宽大的身躯仰依着椅背,眯着眼似睡非睡的,面前的小桌上横七竖八地摊了一堆文件和报纸。杜修贤知道老总不爱坐飞机,搞不好还晕机呢!晕机只是一起一降时难过,现在飞机已飞平稳了,可老总好像不开心。
专机引擎轰鸣,在碧蓝的空中单调地飞了3个多小时,下午降落在乌鲁木齐机场。一般情况,中央领导人出国访问,飞机都要降落在边疆城市加油、补充给养。
边城还没有卷进政治风云中,显得宁静、清幽。城市处处都飘散着羊肉串的香味,就连代表团晚上住的宾馆里也有这香味。
第二天上午,刘主席、陈毅一同去参观新疆工业展览。看完展览,刘主席又和自治区的领导座谈。下午代表团又来到了机场准备继续飞行。
专机孤零零地停在空旷的机场跑道上,四周是青草零星的寂静戈壁,刘主席等领导人由欢送的人群簇拥着走向飞机,依照惯例,杜修贤拍摄了刘主席、陈毅同自治区领导人握手告别的镜头,正想登机……怎么?刘主席突然转过身,退着步子朝欢送的人们挥手,杜修贤连忙驻足,将镜头对准刘主席,镜头里出现了他依依惜别的忧愁面容,刘主席的这种神情令杜修贤有些惊讶,虽然以前他也拍过刘主席的照片,他严肃,话语不多,但镜头里的他总是充满睿智和自信。后来杜修贤才知道,这正是他当时真实感情的流露。不过,没有想到的是,快门的开启竟是他最后的出访!
代表团到巴基斯坦已是下午。如果这次不是目睹,所有人真不敢相信眼前的事实,迎宾的汽车刚跑到街道上,立即被四面八方涌来的群众围住了,黑压压的人群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声、鼓掌声,把街道挤得水泄不通……。
3月28日,刘主席在阿尤布汗总统的陪同下,参观兴建中的新首都伊斯兰堡,下午由巴基斯坦外交部长布托陪同去拉合尔访问。
当刘主席等乘车从拉合尔机场去省督府时,受到了近100万人的极其热烈的欢迎。一路上,欢迎的人群密密麻麻,汇成一片人海。在道路两旁的树上、房屋上,都高高低低地站满了人。人们挥舞着旗帜、彩带,做出种种欢迎的表示。
这个过程中最忙的要数杜修贤了,他忙得满头大汗,只恨自己的快门不快、双腿不长,跑不过来也拍不过来这些令人热血沸腾的画面。
这次刘少奇率领的访问团出国将近一个月的时间,走访了三个国家,其中返回国内两次。4月19日那天访问团终于结束了出访三国的任务,大家挥手告别美丽古老的仰光飞回了祖国,但是飞机没有直接飞回北京,而是降落在西南边城昆明,因为访问团在此要作一次短暂的休整,刘少奇和陈毅还想借此视察一下地方工作情况。
专机降落在西南边城———昆明时,杜修贤才体会到祖国的空气最清新,祖国的大地最坚实。
大家都舒坦地平展身躯,美美地睡了一觉。可是一觉才睡醒,倦意还未退尽。门砰地被推开了,秘书通知杜修贤立刻回北京。
他奇怪地问:“昨晚不是说总理叫休息几天吗?怎么?”
“昨天是昨天,今天是今天。刚才才接到的通知,要刘主席去杭州开会。你们回北京。”
难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大家就悄悄地私下打听……后来才知道,就在刘主席离开北京这段时间,中央出了两件大事:一是“揪出”了彭、罗、陆、杨,他们都是刘主席的左臂右膀;二是成立了“中央文革小组”,全班人马大多数是极“左”路线下的新秀。
就在代表团出访在外时,国内政治风雨更加狂烈,彭真的《关于当前学术讨论的汇报提纲》终于在4月10日被中央下发的《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彻底否定。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1239521.html
相关阅读:吴铁城怎么死的?吴铁城因何事失去蒋介石信任
揭秘:武昌起义前孙中山领导的十次武装起义
揭秘:民国大总统徐世昌与袁世凯的恩怨情仇
解密拜倒在东洋女间谍“石榴裙”下的民国高官
1936年蒋介石凭借一封什么密函化解内战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