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想要让子女通过耳濡目染获得良好的修养和崇高的理想,就需要言传身教兼而有之。在语言上,直接地面对面的交流是很重要的,通过直接地沟通掌握子女的思想动态,为子女确立未来的发展方向,但是对于父母来说,更为重要的是要通过亲力亲为、自身的以身作则的榜样性的力量来打动子女,让子女获得内心的前进的动力,这样的教育和培养才是成功的,才能帮助子女在未来的成功路上铺好桥梁。 蒋介石有时也让两个儿子与自己一起参加军事行动,以便于言传身教。曾经于1939年至1954年担任蒋介石侍卫长达15年的俞济时,曾谈及蒋经国和蒋纬国兄弟两人小时随蒋介石在外作战时的情景:1925年以前,蒋介石还只是位青年军事将领,并没有全国性声望,一年到头南征北讨,两个兄弟有时就带在身边。在外作战,一切食宿都简陋,蒋介石睡觉时也仅能睡在临时搭的行军床上,碰到冬天天冷,没有暖和的炕可以睡,蒋介石的行军床太窄,兄弟两人只能有一个人跟着父亲挤在床上,另一人必须睡在地上。每到那时,蒋经国都会让弟弟睡在床上,自己睡在地上。以后次数多了,蒋介石过意不去,就协议两兄弟,轮流睡在床上。有时候,蒋纬国在地上睡了一夜,醒来时嘴唇发紫,蒋经国会上去揉揉他的面颊,拉着他的手,教他跳跃暖身。 对于孩子而言,行为比语言更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因此蒋介石常在孩子是非观念薄弱的阶段,不仅用善言,而且要用行动来塑造他们的品德。 ◎送子出国,留学镀金 自从洋务运动的开展和“师夷长技以制夷”被提出之后,大批中国青年都渴望到国外深造。蒋介石年轻时曾去日本留学,后来又到俄国进行考察。在国外的日子他不仅开阔了眼界,学习了国外许多先进的军事知识和政治理念,而且为他回国之后的发展和晋升提供了资本。所以他非常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够出国“镀金”,借鉴和吸收国外有利于自己发展的经验和精华,为自己所用,为自己的国家所用。 在蒋经国结束了旧式传统文化教育的培养,进入上海学习期间,正是中国社会发生大动荡、大变革的年代,各种新思潮冲击着人们封闭、禁锢着的旧传统、旧道德;而正处于求知欲十分旺盛、思想可塑性极强时期的少年蒋经国,不可能不受到影响。当时,国共两党的合作正处在高潮阶段,苏联和共产国际为了支持中国革命,为了对中国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表示纪念,特在莫斯科创办了中山大学,专门为国共两党培养青年革命干部。在大革命思潮的冲击下,当时的进步学生无不以赴苏留学为荣。蒋经国自然也不例外,他被父亲送往北京学习俄语,目的就是为了以后留学苏联。蒋经国从北京警察局释放后,来到广州,向父亲提出了赴苏留学的要求。当时,蒋介石正在黄埔军校任校长,与苏联代表鲍罗廷关系密切,他标榜“以俄为师”,以“革命左派”自居,对儿子赴苏学习的请求自然不便拒绝,他同意让蒋经国与其他革命青年一道,到“世界革命的圣地”去学习锻炼。 但蒋介石让儿子留学俄国,并不是出于对俄国文化的真心学习,而略有些私心,想要掩饰自己的反共企图。因此,在蒋经国对共产主义产生了共鸣和信仰之后,蒋介石又开始慌张了,要求儿子立刻回国,并且对他进行洗脑。 用字诀 ——在政治家眼中,一切都为己所用。只要对自己有利,任何手段都可以随意使用。这让蒋介石的家中上演了一幕幕用亲情为政治铺路的冷血场景。 ◎用亲情软化儿子 很多时候,家人之间也是不可避免会发生一些误会和争端的,有时甚至是信仰的不同或是道路选择的不同。蒋介石在遇到上述情况时,大打亲情牌,想要通过感化儿子来使他走上和自己相同的政治道路。 蒋经国到苏联留学之后,很快就成为了狂热的“左”倾分子。他支持共产主义,并发表公开信,谴责父亲的所作所为。这件事让一贯不忘旧仇的蒋介石耿耿于怀。蒋介石虽然企盼儿子的回归,虽然他又是一个旧仇不忘且必报无疑的人,他对蒋经国在《真理报》上发表的严重伤害他“威严”的公开信耿耿于怀。因此,蒋经国要见他与宋美龄时,他让儿子吃了闭门羹。经过心腹陈布雷的劝解,才予以宽恕。两个星期以后,还是接见了蒋经国。如果换了另一个人如此地冒犯他,肯定被置于死地,亲情战胜了冷酷,他也要用亲情来软化蒋经国。他没有让蒋经国在自己身边久留,立即派人把蒋经国及其妻儿送回到老家溪口。在溪口自然会有阿谀奉承者安排热烈欢迎的场面,当时的《大公报》载文作了这样的描述:“车近洋桥,便缓缓而驶,人群一拥而上,口号与鞭炮齐鸣,直闹得震天价响”。如果说这种安排是涂上一层亲情的“政治性欢迎”的话,那么,安排蒋经国与其母毛氏的见面,则是一种亲情在心灵上的震撼。记者作了素描:“这时的蒋经国,一步紧似一步,一眼望见亲娘坐于正中,便急步踏上,抱膝跪下,放声大哭,方良和爱伦也上前跪哭!毛氏早已心酸,经不住儿子的哭,也抱头痛哭!一时哭声震荡室内,好不凄楚!”这是一个政治导演绝妙的安排,“政治企图”融于亲情中,通过血缘的自然循环,把外在的震撼带进脑海,去引爆心灵的震撼。蒋经国在母亲身边一住就是一年。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看看曹聚仁的神笔的描述:“那个夏天,他们这一小圈子,就在炮火连天的大局面中,过着乐陶陶的天伦生活。”这种“乐陶陶的天伦生活”对蒋经国所追求的“信仰”的淡化到底起了多大的作用,我们不好估量,但肯定是有的。这是一种潜移默化,使人不加防范,况且,蒋经国已放弃了防范,而自愿地接受亲情的软化。蒋介石的“洗脑术”旗开得胜,可以说成功了一大半。 蒋介石总是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为自己服务,就连亲情都可以用作筹码。连家人也被他当做棋子,加以操纵,来达成自己的目的。 ◎用儿子掩饰反苏意图 厚黑学家总是懂得利用一些借口和行为让自己的某些决策和行为是合情合理的,必要的时候,善于利用亲情,尤其利用子女作为自己行动的借口开展自己的计策,让自己的行为变得可以接受,可以理解。 蒋介石就是这样。他本人是反苏的,但是他把自己的儿子送到苏联去留学,假装出亲苏的面目。苏俄顾问和中共领导在政策上存在一些“左”的错误,激化了矛盾。三二○事件发生时,率领苏联顾问观察团的布勃诺夫总结道:“苏联顾问对参谋、军需、政治的集中管理太快,在中国军官的脖子上形成了参谋部、军需部、党代表和顾问五个套子。”这种情况和中国军队历来的习惯毫无共同之处。张国焘在《我的回忆》一书中写道:“苏俄在广州的军事顾问季山嘉等在军事工作上所采取的方针和态度是使蒋氏产生反感的重要因素,他们主管军事委员会、参谋通讯、后勤航空、海军等业务,无论在见解、态度和生活习惯上,都易引起一个身负不凡的中国军人不快。”可是即使蒋介石反苏,1925年10月,蒋介石又把大儿子蒋经国送到苏联留学,掩藏自己的反俄意图。 蒋介石认为,亲情尤其是子女的事情是很重要的,通过对子女的一些做法和教育可以表现出自己一定的心态和主张,当自己百口莫辩或者企图掩饰些什么东西的时候,可以利用对于子女的考量来使自己的行为合理化,让自己得到大众舆论的理解。在不择手段追求成绩的时候,蒋介石满以为可以把子女的未来当作自己的挡箭牌,把自己刻画成为一个慈祥的父母的样子,借此避开大众的舆论。当他策划一些阴谋诡计的时候,就可以借用规划子女的发展和子女的动向来彰显无辜,让别人对自己无所戒备。 蒋介石一直认为为了成功可以不择手段,但他也明白谁如果堂而皇之打出叛逆的旗号,那么大众舆论一定是谴责和否定的,所以,他用子女作为自己的挡箭牌,就能推开反对者的批评。 class=’page’>2下一页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1215795.html
相关阅读:揭秘:武昌起义前孙中山领导的十次武装起义
吴铁城怎么死的?吴铁城因何事失去蒋介石信任
解密拜倒在东洋女间谍“石榴裙”下的民国高官
1936年蒋介石凭借一封什么密函化解内战危机?
揭秘:民国大总统徐世昌与袁世凯的恩怨情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