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完全不是这样。
应试能力有三个层面。一是基础知识,二是学习能力,三是应试技巧。
大部分学生,在小学阶段是并驾齐驱,难分高下的,可到了中学,差距一下子拉大了。拉大的原因主要是学习能力和应试技巧。这种情况越到高中越明显。我有个同学(下面称为A同学),从初一开始就是班里的第一名。可到了高中,成绩每况日下,最终由于压力过大患了神经衰弱。休学一年后勉强进了一个专科学校。
像A同学这样的例子有很多。他们的问题不是出在智商上,要知道,初中的东西没有一定智商做基础的话是很难考出好成绩的。她的智商至少是中等水平。她的问题主要出在学习能力和应试技巧上。
学习能力是个综合体,智商只是其中一部分因素。智商是个相对概念,极高智商和极低智商的人注定是极少数,大部分人是中等的智商。很多极高智商的人,可能还没参加高考就已经保送了,很多极低智商的人,到了初中可能就跟不上了。所以参加高考的,一般来说智商都可以看做中等的。有人对高考状元的智商进行了测量,发现大部分高考状元的智商都是中等智商,应该说,这个结果并不令人意外。
除了智商之外,还有什么因素决定着学习能力呢?我从学生时代起就在琢磨这个问题。我自己有一些学习方法和应试技巧,甚至高三有段时间,老师每周给我安排一节课给同学讲学习方法。进入北大尤其是从事教育研究后,辅导学生的机会更多。
在给学生做辅导时我发现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我只能讲具体的知识,而讲方法的时候好像是对牛弹琴。而我清楚地知道,我学习成功的所谓“秘诀”就在方法上,讲这些具体的知识对学生的作用微乎其微。可是,这些学生偏偏买椟还珠,并没觉得这些方法有什么宝贵。
方法能教吗?方法怎么教?怎么让学生认识到“珠”的价值?
这些我苦苦思索的问题其实国外教育家早就思考过,不仅思考过,而且形成理论,已经成为国外教育的常态。
我的学习方式在国外被称为“自主学习”(self-regulated learning),自主学习有两个层面的意思,第一个层面是“学习意愿”(will),也就是愿意学习,自觉学习,喜欢学习;第二个层面是“学习技巧”(skill),也就是学习时讲策略,讲方法,讲窍门。
国外的研究发现,那些学习好的学生大多是“自主学习者”。实际上,不仅仅是国外,中国的情况也是一样。高层次的学习者一定是自主学习者,尤其是到了高中,所学知识越来越庞杂,如果没有一定的学习策略,光靠着刻苦是很难成为学习高手的。我在“高级思维系列一”里举了两个很简单的例子,学习效率背后就是高级思维。我现在再举一个大家熟悉的“庖丁解牛”的例子:
庖丁被请到文惠君的府上,为其宰杀一头肉牛。他的动作极其熟练自如,甚至连解牛时发出的声音都那么美妙动人。
站在一旁的文惠君看呆了,高声赞叹道:“啊呀,真了不起!你宰牛的技术怎么会有这么高超呢?”
庖丁答道:“我做事比较喜欢探究事物的规律,因为这比一般的技术技巧要更高一筹。我在刚开始学宰牛时,因为不了解牛的身体构造,眼前所见无非就是一头头庞大的牛。等到我有了3年的宰牛经历以后,我对牛的构造就完全了解了。我再看牛时,出现在眼前的就不再是一头整牛,而是许多可以拆卸下来的零部件了!现在我宰牛多了以后,就只需用心灵去感触牛,而不必用眼睛去看它。我知道牛的什么地方可以下刀,什么地方不能。我可以娴熟自如地按照牛的天然构造,将刀直接刺入其筋骨相连的空隙之处,利用这些空隙便不会使屠刀受到丝毫损伤。
一个技术高明的厨师因为是用刀割肉,一般需要一年换一把刀;而更多的厨工则是用刀去砍骨头,所以他们一个月就要换一把刀。而我的这把刀已经用了19年了,宰杀过的牛不下千头,可是刀口还像刚在磨刀石上磨过一样的锋利。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牛的骨节处有空隙,而刀口又很薄,我用极薄的刀锋插入牛骨的间隙,自然显得宽绰而游刃有余了。所以,我这把用了19年的刀还像刚磨过的新刀一样。
我每次看这个故事的时候都会感慨一番。其实一个学习高手就是那个高明的庖丁。他从来不会觉得学习是件苦差事,学习起来又省力,又开心。
普通学生看到一件事物,只将其看成一个整体。而学习高手看到一件事物,会像庖丁一样,运用“分析能力”把事物进行分解,发现里面的构造,机理。然后,不管背记也好,应用也好,都能游刃有余。
普通学生看到一堆事物,只看到乱糟糟的表象。而学习高手看到一堆事物,会运用“综合能力”找出共性,发现规律。
上古时代,大自然在人们眼中混乱无序,令人恐惧。伏羲氏却通过观察发现了其中的规律。他把自然界还原为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基本现象,又将其中复杂变化的规律通过“阴阳”“八卦”来揭示。中国人对自然的认识由此起步。
150年前,当众多博物学家面对越来越多的标本一筹莫展的时候,达尔文发表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一下子,混乱无序的生物界在我们头脑中变成了一个规则有序的东西。
一张张试卷,在普通学生眼里,是一个杂乱无章的东西,可在学习高手眼里,每个题目考察的内容,涉及的知识点,在他眼里一清二楚。这样,他才能游刃有余的去解答。
自主学习者的另外一个可贵之处就是独立思考精神。独立思考有什么用?对付考试就很有用。他会把考试当作一个研究对象,想各种方法来“破解”它。应试其实也是需要创造力的。
普通学生是“应付”考试,自主学习者是“破解”考试。在破解的过程中,他会研究出对付考试的独家法门。许多法门,说实话大多是不能公开讲的东西。这种法门,不是作弊,但又像作弊,区别仅是前者可能是在考场上打小抄之类,后者则是利用考试规则的漏洞发明一些走捷径的办法。这种东西,类似于核心技术,一般是没法学来的。
我曾经把自学分成三个层次,自己学习者只是形式上的自学,不值一提。自觉学习者前进了一步。前面提到的A同学就是典型的自觉学习者。而自主学习者才是我们要着力培养的。这种学习者,不仅对付高考绰绰有余,而且将来走向工作岗位,这种能力也是很需要的。
那么,自主学习者是怎么来的?是培养出来的还是天生的?
有些人的确是天生的自主学习者,比如那些“创造型聪明”的孩子,就很容易发展成自主学习者。这类孩子即便老师不教,他自己也会去琢磨规律,研究规则,找捷径,找窍门,自己规划学习。因为他总想着找规律,找窍门,所以,他会特别喜欢学习方法类的书籍,喜欢听老师讲学习方面的规律。某种意义上说,这些孩子就是“天才”,是“无师自通”这个意义上的天才。他的智商也许不高,可他可以通过寻找窍门和规律弥补智商的不足。这就像那个庖丁一样,他的眼睛没有透视功能,他用的刀未必最薄最锋利,但是,他懂规律,有窍门,所以他能游刃有余。
我前面有篇文章提到了“省心型孩子”和“费心型孩子”
如果你的孩子是这类无师自通型的自主学习者,那么,你的孩子在学习方面,就是一个省心型的孩子,即便家长本人是一个文盲,没有给孩子报任何补习班,这种孩子只要能够接受正常教育,读重点,考大学都是很轻松的事情。
但是,现实社会中,这种无师自通型的“省心型孩子”是很少的。大部分孩子的所谓“省心”,只是因为自觉、刻苦暂时名列前茅。当面对更复杂、更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时就会发现,光靠自觉和刻苦是不够的。
怎么办?这并不是一个新问题,提出这个问题的几乎是所有的家长和老师。大家都知道这个说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什么是“鱼”?就是具体的知识,什么是“渔”?是方法。这个时候,学生的身份发生了变化,前者属于被动接受的食客,后者属于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渔夫。
现在是终身学习时代,特别需要这种渔夫。他可以在大学里继续学习,在社会上继续学习,在工作岗位上继续学习。在知识更新速度惊人的今天,只有善于学习,不断学习的人,才能真正具有社会竞争力。
自主学习者能够教出来吗?答案是肯定的。前面提到的“无师自通、省心型的天才自主学习者”不仅在我国数量稀少,在其他国家数量也很稀少。否则,人们就不会用gifted(天才的)这个词来形容他们了。大部分孩子属于“费心型”的孩子,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需要老师和家长们费心去教。由于我国教育在这方面“费心”不够(常常把自觉刻苦型孩子误以为是省心孩子),而西方教育在这方面“非常费心”,结果就是,西方孩子当渔夫的越来越多,自给自足的能力越来越强,而相应的,终身学习者越来越多,发明创造的人才也越来越多。
培养方法是什么?
前面提到,自主学习者有两个方面,一是意愿(will),二是方法(skill)。西方教育就是有针对性的在这两方面下了很大功夫。
首先在意愿方面,西方教育特别注意引导孩子的学习兴趣,激发孩子主动学习,学会学习,享受学习。这方面可参考“激励学习动机系列”以及“动手能力”等文章。以后还会继续介绍。
其次在方法方面,关键是引导孩子“学会独立思考”。这方面可参考“高级思维系列”等文章,以后也会继续介绍。
学习意愿与学习方法是统一的。有的孩子虽然有学习意愿,学习方法却很刻板。有的孩子脑瓜灵活,可不爱学习,聪明没用到正地方。
而这两个方面的训练,孩子越小效果越好。等到孩子到了高中阶段,思维习惯成型,已经很难改变了。我在辅导一些高中学生时遇到的就是这种情况。鸡同鸭讲,买椟还珠。他们已经长年形成了固有的思维习惯,从来没有尝试过“独立思考”,更不用说“寻找规律”。就像庄子所言“夏虫不可以语冰”,那种夏天的虫子,从来没有经历过冬天,你跟他谈冰雪,他是永远理解不了的。
辅导学生时,如果遇到那种与自己一个“频道”的,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他知道什么是“珠”,什么是“椟”,你可能一番话就能让他茅塞顿开,满载而归。可惜这样的学生我很少遇到。
现在,我请大家费心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现在一些学校里搞的是一种什么教育?是应试教育吗?是素质教育吗?
在我看来,什么教育都不是,是无效教育。是打着应试教育旗号的无效教育。这里说的“无效教育”,既有“没有效果”的意思,也有“效率低下”的意思。
这种教育,既没法培养孩子的学习意愿和学习兴趣,也没法教会孩子独立思考。这种教育培养出来的应试能力,是一种低级的应试能力,孩子的点滴成绩,是建立在出卖血汗的基础上。许多学校,只是另一种形式的“血汗工厂”而已。
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过程,也是费心费力的过程。
主观上,许多老师缺乏培养孩子自主学习能力的意识。他还是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方式。
客观上,许多学校也没有培养孩子自主学习能力的意愿。我们的学校系统是割裂的,小学与初中割裂,初中与高中割裂。每个学校都追求短期效应。小学会想,我费心培养的渔夫会被初中挖走,初中会想,我费心培养的渔夫会被高中摘桃。
在这种情况下,也许只有孩子的父母,才会真正从长远的角度、系统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家长要清楚认识自己的这一责任。与此同时,我们在致力于把孩子培养成自主学习者的同时,是不是也应该反躬自问,我们自己是自主学习者吗?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是不是人云亦云,盲目跟风?我们有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与独立判断?我们是不是有强烈的求知欲?不断给自己充电?
有的家长说,现在的小学不过是“扫盲学校”而已。这样的评价虽然略显苛刻,不过却可以提醒我们,小学阶段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没错,但不能满足于此。小学阶段的基础,绝不仅仅意味着基础知识,这种基础是全方位的,各种看不见的东西反而是更重要的基础。人格,习惯,思维,意识,心态,观念...
结语:
我每次跟儿童在一起,都好像置身于一片希望的田野。
一个个孩子,都是那么天真可爱,每个人都拥有着无限的潜力。
可是,一回到成人的世界,便会产生一种感慨。成人间的素质,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距?
童年到成年的这十几年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我想起了南辕北辙那个成语。有的孩子,他走上了正确的方向,每天,只要走在这条路上,就是在不断走向优秀。有的孩子,他走上了错误的方向,每天,不管怎么努力,却离优秀越来越远
本文来自:快速记忆法 http://www.jiyifa.cn/dp-bbsthread-222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