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通告:学习中有不清楚的地方就点击>>站内搜索<<,大部分的问题都有对应的解答!
您的位置:快速记忆法 > 记忆方法论坛 > 记忆力训练 > 《全脑超能全书之分析力》重点笔记一

《全脑超能全书之分析力》重点笔记一

2011/5/21 13:16 作者:feihong198 本文已影响:22379人 
1、培养分析力应避免的东西
迷信权威
先入为主(成见)
轻率概括
依据耳闻目睹的某些事实进行推论,以获取较为普遍的认识,这是人们常用的分析方法。
  事实上,要想获得普遍性结论,得到一个分析的可靠结论,那么推论所依据的事实不仅要真实,而且要尽可能选取那些具有代表性的事实作为依据。片面的、个别的、非典型的事实很难推出可信的、普遍性的结论。如果硬要去推,就会犯“轻率概括”的错误。
  法国哲学家笛卡尔说:“决不可过分地相信自己仅仅从例证和传统说法中所学到的东西。”这里说的“例证”就是指个别的事实。只看到两个事实,便匆忙地推出普遍性的结论,这是轻率概括的一种表现。
在日常生活中,类似的谬误多得很。我们还可以举几个例子:
  有一个统计资料表明,大多数杰出的数学家是大儿子。这是否意味着头生子比以后出生的儿子数学才能高一些?不能下这个结论。这只能反映出一个简单的事实:大多数的儿子是头生子。
  一个调查统计资料表明:脚大的孩子拼音能力要比脚小的孩子好,这是否能说明一个人脚的大小是他的拼音能力的量度呢?不是的,这实际上是因为脚大的孩子年龄也大些,年龄大的孩子当然要比年幼的孩子拼音拼得好一些。
2、培养分析力的若干办法
从小事开始:发现问题
1.质疑
  通过对已有的理论(包括成功的理论)进行批判性考察发现其内部存在的问题就是质疑。
  从这一途径发现的问题可能有两个:
  第一,错误的理论。
  比如,伽利略在亚里士多德的落体定律中发现了逻辑矛盾;罗素在弗雷格的理论中发现了一个悖论,从而一举摧毁了这一理论的基础。其他悖论和谬论的发现,也同样起到了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归类问题的发现不仅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而且还需要对整个系统进行全面深入的剖析。比如,在柏拉图的对话中,特拉西马克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有什么理由成为一个利他主义者呢?这一问题对一个著名的道德原则提出了怀疑。在人类思想史上,休谟、波普尔、奎因、科恩、爱因斯坦等人都曾经通过对某个公认的原则、规范的怀疑而提出了有影响力的问题。
  第二,理论内部结构上的不严谨。
  这类问题的发现可以导致对理论的修正和完善。它们的发现既要有逻辑分析,也要进行审美判断。波普尔认为问题的发现途径有两条:通过批判产生的和未经批判产生的。他尤为重视通过前一途径产生的问题,他指出:“问题是在我们试图按我们的认识去理解这个世界即我们‘经验’的世界之中产生的。这里的‘经验’主要指期望或理论,部分地也指观察知识——尽管我不相信存在未被期望或理论玷污的纯粹观察知识。这些问题中有少数几个包括一些最有意思的问题——产生于对一些至今一直被不加批判地接受的理论的有意识的批判,或产生于对一个前人的理论的有意识的批判中。”
  2.比较
  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理论进行比较分析,进而发现存在于它们之间的问题:这些理论之间是否矛盾是否一致能否归并能否还原能否融合能否统一?这一途径有3种重要情况值得注意
  第一,同一领域的同一系统的两个前后相继的理论的关系问题,如伽利略的落体定律或开普勒的行星运动三定律与牛顿力学的关系问题。
  第二,同一领域中两个不同系列的理论(同时的或不同时的)之间的关系问题,如牛顿力学与麦克斯韦电磁理论之间的关系问题,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的关系问题等等。
  第三,同一领域的两个理论之间的关系问题,如达尔文进化论与热力学第二定律之间的关系问题。
  科学史告诉我们,牛顿力学与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定律之间存在着前者说明后者,后者被前者归并的问题。在量子物理学中,矩阵力学和波动力学属于同一学科内部相互竞争的理论,而且它们都是形式系统。它们的对抗提出了寻求量子力学形式体系的实质性解释的背景问题,以及两个理论系统的比较、评价问题。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的关系问题引发了把两者结合起来的研究。进化论同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对立提出了把它们统一到一个更大的理论系统中去,以消除矛盾的问题。而统一场论的构想则是为了解决引力、磁力、核力之间的统一性问题。
  3.理论与事实
  当一个理论不能有效地、圆满地说明经验事实时,那就意味着或者理论有问题,或者观察事实有问题,当然也可能两者都有问题。如果在观察实验中发现了与现有理论或背景知识不一致的现象并且观察事实又是确凿无误的,那就意味着现有的理论不够用,需要修改和补充,甚至发明新理论取而代之。
  比如,奥斯特从观察实验中发现了磁针偏转现象,反复试验表明该现象是确实的,于是便提出了电与磁的关系问题,而这一问题导致了新的理论观点的提出。反之,如果理论没有问题,那么就可以把矛头对准事实,这可能会引起事实的描述问题和观察技术的改进问题以及观察的理论问题。量子力学从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的观察理论,提出了微观世界中对微观客体的观察问题,并建立了新的观察理论。
  4.理论应用中的问题
……
  一般来说,在理论的应用、基本概念的展开过程中,原来隐而不现的狭隘性、不精确性、不合理性和不恰当性等方面的缺点、缺陷、错误等会逐渐显露出来,这意味着提出了理论的发展问题。另一方面,实践会提出有待理论探讨的新问题,激发新的理论思考
  在技术史上,我们可以看到两种重大技术的诞生往往产生了相应的科学问题、哲学问题。在当代,试管婴儿、克隆技术、计算机技术等都带来了深刻而重大的科学问题、认识论问题和伦理道德问题。
  5.经验中的问题
  从经验中概括出新问题,从日常生活中提炼科学问题、技术问题、艺术问题和其他问题,或者把日常生活问题提升为上述几类问题。
  不仅经验科学和人工科学、管理科学等可以通过这条途径发现问题,而且数学问题及其解答都可以从我们经验的任何方面,从光学的、力学的或其他的某些现象中得到启示。在心理学、智力测试、思维科学等方面,有许多问题是从日常生活问题转换和提升而来的,有的甚至是直接移植过来的。
  1986年普利高津在哈佛大学所作的演讲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什么是蚂蚁社会成功的原因?这是一个有趣而神秘的问题。单就一只蚂蚁来说,它的行为是杂乱无章的,偶然的。然而整个集体又有着非常一致的行为。有一些蚂蚁社会是很小的,只有几百只蚂蚁。但有些非常大,有几万只蚂蚁。有意思的是,当你从小蚂蚁社会的观察研究入手再对大蚂蚁社会进行考察时,你会发现交流信息这个概念变得越来越重要。小蚂蚁社会的特点是单个蚂蚁寻找食物。随着社会的增大,通信方式在有组织的寻食过程中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在大的蚂蚁社会中,集体打猎在寻食过程中起主要作用。有时几十万只蚂蚁共同行动。
  在一定意义上讲,蚂蚁所面临的问题与我们今天这个人口日益增长的社会所面临的问题类似。我们也需要把我们的通信方式加以改造。
  6.跨域移植
  移植包括横向移植、纵向移植和交叉移植等。古希腊哲学家芝诺运用移植法把离散(分立或间断)与连续(不间断)的关系问题从数学问题提升为一般哲学问题。借助移植法,从自然科学角度提出的空间问题、能源问题、生态问题、海洋问题等可以成为社会科学甚至人文科学的问题;反之,从社会科学角度提出来的人口控制和人口预测问题、城市规划问题等可以成为自然科学乃至人文科学研究的问题。在这方面,综合性问题具有很强的可移植性。问题的移植不仅可以在科学部门之间进行,而且可以在技术与科学之间、技术与哲学之间进行,此外,还可以在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之间相互移植。
  7.结构关系中的问题
  基本问题不仅可以演绎、衍生出本问题域中的低层次问题,而且还可以从旁产生交叉科学问题和横断科学问题。哥德巴赫猜想就是这样的问题。行家们认为,哥德巴赫猜想看起来是个整数问题,实际上涉及到非常复杂的三角问题和微积分的精确估计问题。
  波普尔的下述观点是有道理的:“对一个问题的每一种解决都引出新的未解决的问题;原始的问题越是深刻,它的解决越是大胆,就越是这样。”
  从一个基本问题既可纵向推演出问题,又可扇形地展开,从而产生一系列问题。反过来,可以从低层次问题向上追溯,发现高层次问题。这后一途径对哲学研究非常有用。英国哲学家科恩认为,被视为哲学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的合理性问题有8大来源,它们分别是:
  ·对公认的合理性原则提出挑战;
  ·来自悖论的刺激;
  ·由主观意识与客观实在之间的张力而产生的问题;
  ·源于对意义和信息的研究提出的问题;
  ·源于演绎逻辑的基础、逻辑与语言之间的关系,以及时态、模态、归纳支持的逻辑等方面提出的问题;
  ·数学研究提出来的问题;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提出的问题;
  ·关于人们的行动、决定或态度、文化模式、种种社会政治制度的理论基础问题。
  8.自然、社会、人生
  自然、社会和人生是3本永远敞开的大书,深入其中,仔细体会就会发现问题。这种问题往往是原始的、原创性的、根本性的问题。爱因斯坦说过:“真正有创造性的人从来不是以在纸面上做文章的方式去思索的。”维纳也认为,科学家“必须从自然界本身来寻找……研究的课题”。
3、笛卡尔分析法
只有做到全面详细地收集材料,我们才能对整个事态有准确的把握。尤其是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事物的变化速度极快,如果收集信息不力,则极有可能因一时一地之见而导致失败。因此,在收集信息上,一定要采取系统的分析思维方法,尽量多角度多层次多方向地进行
  信息的收集只是第一步,关键是对材料的分析,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虽然个人无法摆脱自己的价值观念、文化背景、生活经历的影响,但越是客观的、不带感情色彩的分析越接近于客观事实。不管是哪位分析者,都是在认真、客观、冷静分析正反两方面材料的基础上作出的决定。在分析过程中,我们至少要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如果无法从比较客观的立场来看问题,就会导致失误。
  总结起来,笛卡尔分析法主要包括3个部分
  第一,确认问题;
  第二,收集、分析数据;
  第三,确定“毛病”出在哪里。
  笛卡尔分析是为了追求真理的思维,收集的信息越多,分析得越精密,就越能证明“真理”的可靠性。因此,信息越多越好,分析越细致越好。而打破现状的分析不是为了寻求惟一存在的“真理”,而是为了找出问题的特定的解决方案。因此,在打破现状的思维中,只要求满足新系统的概念所需的、最少的信息和技术,这正是收集必要信息的原则。
  根据笛卡尔分析进行研究开发,往往是将概念进行分解,使每个部分最优化,然后再综合起来对全体进行评价,这样做常常会感到有多少时间也不够用。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里,无论是商品开发,系统开发,还是研究开发,时间领先是至关重要的。无论是多好的概念,如果出来的太慢,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在概念创造过程中,必须重视思维的生产率。打破现状思维来收集必要信息原则,就具有提高思维生产效率、加速概念创造速度的威力。
4、传统分析法:具体实践法
具体实践法就是通过具体的实践结果进行分析。
5、传统分析法:经验积累法
即将平时的经验不断地积累,从而以丰富的实际经验对事情进行分析的方法。在运用这种方法时,要时时注意积累自身的经验,哪怕是点滴的经验,这样就可以积滴水而成小溪,以平时的经验解决重大的问题。
6、传统分析法:综合经验分析法
①透过现象分析出本质
  即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而是透过表面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作出准确的分析。要实现这一目标,首要的问题是遇事要认真想一想,多问一些为什么。
  ②透过一点分析全局
  也就是用自己的工作经验,在看到事物的一个点时,能分析或推测出这一事物的全貌。在这种分析中,关键是要经验与实情相符合,否则将导致以偏概全的片面性结论的产生。
……
  ③透过部分分析整体
  就是在对某事物进行分析时,运用综合经验,在看到事物的部分时,抓住部分与整体间的必然联系,对整体进行准确的分析。
7、简化法
步骤
1.简化
  在分析训练中经常用到简化的方法。所谓简化,是指首先把问题化成仅仅保留主要观点的简单形式。然后审查在极限情况下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对所得到的信息加以分析其次,利用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关系来反驳所得到的结果并且所得到的结果应当符合极限情况最后检查所得到的结果是否满足审美的要求
  数学家欧拉解决“七桥问题”就是一个成功简化问题的范例。
  “七桥问题”是18世纪提出的一个数学问题。在德国哥尼斯堡(又译柯尼斯堡),有一条布勒尔河,该河有两条支流,在城中心汇合成一条大河,河中间是岛区。河上有7座桥,哥尼斯堡的一个大学生在傍晚散步时,总想一次走过7座桥,而每座桥只走一次。可是试来试去总是办不到。于是便写信给欧拉,请他解决这个问题。
  欧拉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仔细分析。他想,既然岛与半岛都是桥梁的连接地点,两岸陆地也是桥梁通往的地方,那么不妨把4处地点缩小成4个点,并把7座桥简化为7条线。经过如此这般的抽象,欧拉就把一个有着形象因素干扰的难题转换为“一笔画问题”:能否一笔画出该图而每一点只通过一次。简言之就是,能否不重复地一笔画出该图。欧拉用已知的点、线、奇数、偶数等相关知识解决了这个问题,证明了不能由一笔画成。
  这种转换虽然并没有改变问题的实质,却简化了问题,使之更加易于用数学方法予以解答。
  2.分解
  在进行分析时常常需要把一些复杂的问题进行分解。分解问题是指把一个母问题分为几个子问题,或者把一个整体问题分为几个层次问题或局部问题,或者把一个复合系统问题分成若干个子系统问题然后分别予以解决。如把太阳系的起源问题分解为恒星的起源问题、行星的起源问题以及卫星(如月球)的起源问题等等。
  问题的分解包括目标的分解方法(手段和途径等)的分解。下面这个例子有助于理解这一点。
  曾两度荣获世界马拉松冠军的日本选手山田本一在谈到他取胜的秘诀时说:每次比赛前,他都要乘车把比赛的线路仔细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比赛开始后,他就以百米的速度奋力地向第一个目标冲去,等达到第一个目标之后,他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很长的赛程,就被他分解成若干个小目标轻松地跑完了。起初,他并不懂这个道理,而是把目标定在终点线上的那面旗帜,结果他跑十几千米时就疲劳不堪了。
  山本田一这种分段实现大目标的方法,实质上就是一种问题分解,虽然它比较简单,但也是一个分析式的分解,并分段实施解决的活动。其基本思路可供其他类型的问题分解借鉴。
  对问题进行分解时要注意诸局部问题之和或诸子系统问题之和并不等于整体问题或系统问题换言之,解决了各个局部问题(或子系统问题)并不等于一定是有效地解决了整体问题(或系统问题)
  比如生态问题、全球经济问题不仅要求局部地有效解决,也需要整体地有效解决。这里主要原因在于局部问题之间有时是不协调的,甚至是严重对立的。有时两个子系统问题各自的最佳解决方案不仅相互对立、相互冲突,而且会妨碍甚至危及其他子系统。
  3.化归
  化归的方法同样可以运用于分析力的锻炼。化归,又称化约,它是解决复杂问题的一种方法。它要求尽量把一个复杂问题化归为以前解决的问题(或与之非常类似的问题),然后分析和说明采用哪些步骤可以从早先的解法导致对新问题的解决。这种方法在解决技术问题过程中经常使用。
  比如,在19世纪末,如果要教一名工人造汽车,那么最简单的方法也许就是教他如何改造一辆马车——去掉车辕,加上一个马达和变速器。
  化归的第二层意思是指把复杂问题化归为各种要素通过对每一个要素的内容、特点和意义进行分析然后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前一种化归主要是在问题的亚层次或在问题层次上寻求类比和方法移植后一种化归则主要是在要素层次上寻求类比和借鉴方法。后一种方法适用于分析基本问题和深层问题
8、列举法
  1.缺点列举法
……
  当然,列举缺点、分析缺点中的信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每一种事物的设计,最初也总是考虑到种种可能的缺点而设法避免的。因此,对一种事物的缺点进行列举首先要对这种事物的某些特点、功用、性能等等,持一种“吹毛求疵”的态度另外,虽然每种事物客观上确实存在这样、那样的缺点,可是人们往往有一种惰性,对于看惯的东西,除非有明显的缺点、妨碍正常的发展,或者在发展过程的偶然机会中突发性地发生某种恶果,这样人们才会很清楚某种事物的不足之处。
  一般地讲,人们往往不肯主动地去发掘事物的缺陷,更不会去分析其缺点产生的原因,也不会去寻求解决和避免的方法。因此,无形中就会丧失每个人本来具有的创造力。其实任何东西总会有某些缺点找出了缺点也就意味着分析出了事物的一个重要方面从这个方面能更好地看出事物的特点
  2.特性列举法
……
  运用特性列举法的一般过程是这样的:
  第一步,选择一个目标比较明确的发明或革新课题,课题宜小不宜大,如果是一个比较大的课题,最好也分成若干小课题进行。如上述的A和B,把他们说的话分开来看,这样就容易得多了,A说的结果是赢3局,当然输2局;B说的结果是输2局,当然赢3局,如果将他们说的放在一起,这就违背了5战3胜的常规,因此要排除这种可能。所以得出的结论是:两人棋力相当。
  第二步,课题确定后,再列举出发明或革新对象的特性。一般事物的特性包括以下3个部分
  ·名词特性全体部分材料、制造方法
  ·形容词特性性质、状态
  ·动词特性功能、动作、一般作谓语
  假设新的课题是改革一把水壶,那么先将水壶的特性分别列出:
  ·名词特性——采用名词来表达的特性。整体:水壶;部分:水壶柄、壶盖、蒸汽孔、壶身、壶口、壶底;材料:铜、瓷、不锈钢、铝;制造方法:焊接法、冲压法。
  ·形容词特性——采用形容词来表达的特性。性质:轻、重;状态:美观、清洁。
  ·动词特性——采用动词来表达的特性。功能:烧水、装水、倒水。
  第三步就是从各个特性出发,通过提问,然后对问题加以分析,诱发出可供革新的创造性设想。这时,可采用智力激励法,以便产生众多的设想来,然后再通过检核、评价,挑选出经济效益高、行之有效的设想来。
  在运用特性列举法时,对事物的特性分析得越详细越好,并且尽量从各个角度提出问题,得到众多的启示。例如围绕水壶的特性,就可以提出:冒出的蒸汽会烫手,蒸汽孔能否移至别处;焊接的地方是否能采用其他的办法来连接;除铝以外,是否还可以使用更廉价的材料;等等。
  目前市场上生产的一种鸣笛壶的蒸汽口设在壶口,水烧开后会自动鸣笛,盖上壶盖后就无气孔,蒸汽不经过手柄,提壶时就不会烫手。水壶外壳也可改成倒过来冲压成型,焊上壶底,外型美观,既省去壶盖,水开了又会自动鸣笛,还可节省能源。
……
  从上述的事例中也可以看出,特性列举法的主要思路是:通过对发明对象的特性进行分析,并一一列出,然后探讨其能否进一步改革,怎样找出实现改革的办法。所以这种思考法也称之为分开分析思考法
  通过以上的介绍,相信你已经掌握了列举法,剩下的就靠你去运用了。
本文来自:快速记忆法 http://www.jiyifa.cn/dp-bbsthread-11476.html
快速记忆法 - 逍遥右脑记忆 - 右脑记忆论坛 - 速读训练软件
Powered by DiY-Page 6.5.0 © 2005-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