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
1、能根据原有儿歌格式替换儿歌中圆形物体的形象,仿编出新的儿歌。
2、感知圆形物体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准备:
1、在日常活动中引导幼儿找找圆形的东西,积累感性经验。
2、幼儿已初步学会儿歌。
3、常见圆形物体简笔画图片若干。
4、《圆、圆、圆》儿歌的符号图例。
过程:
1、复习儿歌。
(1)集体朗诵儿歌《圆、圆、圆》。
(2)看符号图朗诵儿歌。
2、看图例替换儿歌中的圆形物体,仿编儿歌。
(1)提问:还有哪些东西是圆形的?
让幼儿每说出一样圆形的物体,教师立即出示该物品的简笔画图片,覆盖原有儿歌图示上的圆形物体,每五个组成一首新的儿歌。
(2)集体朗诵新编儿歌,体验共同仿编儿歌的快乐。
(3)鼓励幼儿大胆发言,积极参加仿编活动。
3、展示和朗诵仿编的儿歌,激发幼儿继续仿编的兴趣。
4、引导幼儿回家寻找圆形的物品,继续仿编,并请家长及时记录。
反思:
圆形是小班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形状,它也是孩子在接触形状时最先能够画成功的一种图案。紧紧抓住幼儿的兴趣点,体现"生活即教育",从基本形状入手,利用儿歌的形式,让幼儿能够感知不同的形状,小班语言<圆圆圆>是一段不错的儿歌,短小、精练,琅琅上口。所以在第一次活动后,每个孩子都能基本掌握这首儿歌。而在这次活动中更侧重于让幼儿感知其它各种形状,进行尝试性地仿编。
一、符号替代,直观明了小班幼儿年龄小,对于不同的物品记忆不是很好,所以我使用了形象鲜明的符号图案。幼儿在符号图的暗示下熟练地掌握了儿歌的内容。同时在仿编时我把整个活动室布置成了圆的世界(活动室四周张贴摆放各种圆的图片及实物)让幼儿到室内寻找圆的物体并通过看图例替换儿歌中的圆形物体进行仿编。幼儿的思维一下子打开了,学的非常的有趣也非常投入。
二、探索和仿编"教学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承过程,而是探求知识、建构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在自己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与环境、教师及同伴的互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不断获得语言及其他各种能力的发展。在本次活动中,设计了创编这一环节,是想让孩子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寻找,感知圆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皮球圆圆,气球圆圆,小鼓也是圆圆,灯笼圆圆……在活动室里孩子们找到许多圆圆的东西。孩子们兴致盎然地把自己找到的圆东西嵌入儿歌,俨然是一个个小作者。
不足之处:
在活动中我们也发现有些孩子不太善于去主动学习,如在复习儿歌的时候,请某一个幼儿诵读儿歌,幼儿积极性不高,这与幼儿在平时的活动息息相关,告诉我们要多利用各类形式提高幼儿表达的积极性;在寻找圆东西时,有些孩子很开心,他找到了什么,就乐于与同伴和老师分享,会有意识地把这些说出来,而有些孩子找到了,却不愿意开口。
活动结束后,大部分幼儿都乐于去说儿歌,仿编儿歌,我也把问题抛给了孩子,请他们回家寻找圆形的物品,继续仿编,并请家长记录下来,这又一次调动了幼儿的"胃口",更好地让幼儿在生活中提高。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youer/589572.html
相关阅读:语言活动《树叶鸟》反思
《有趣的图形》课后反思
小班一课三研《乘车》活动反思
小班社会教案:《爱护花草》附活动反思
音乐活动:《我的朋友在哪里》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