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幼儿园中班科学系列活动教案:蜗牛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中班科学教案 来源: 记忆方法网

  设计意图

  四月的春季气候温润,阴雨天过后,自然角里多了几只蜗牛。"哇,蜗牛!""好玩死了!""那个那么大,这个只有这么一点点小!""它缩进去了。""它的触角也缩进去了。"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蜗牛的出现引起了他们极大的兴趣和关注,只要在户外发现一只蜗牛,他们就会围在一起看,并指指画画地说着关于蜗牛的事情。有的幼儿回家之后,还会从父母那里了解一些关于蜗牛的知识,来分享给大家。顺着孩子们的兴趣与探究欲望,我们紧紧抓住身边的资源,结合幼儿科学教育的发展目标开展了一系列适宜的教育教学活动。

  幼儿科学活动不仅仅是科学经验的获得途径,更可以让幼儿通过自身的感知、操作、发现来探究、关注自然,萌发好奇心,对科学探索产生兴趣,并积累一定的科学经验和研究方法。因此本次系列活动特别注重幼儿的亲自操作、自我发现和及时的总结与讨论,意图让幼儿在探究和总结中感受发现的乐趣,并学会从总结和讨论中不断发展。

  活动总目标

  1. 对身边自然界的物体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愿意探索。

  2. 爱观察,能用较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对蜗牛的认识,并乐意把自己的发现和伙伴分享。

  3. 探索、发现蜗牛的身体特征、了解蜗牛的生活习性。

  活动一:寻找蜗牛

  活动目标:

  寻找身边的蜗牛,发现蜗牛的生活环境。

  活动准备:

  手掌大小的正方形纸人手一张。

  活动过程:

  1. 制作三角袋。

  为了避免蜗牛丢失和伤亡,教师为每位幼儿准备了一张正方形的纸制作盛放蜗牛的三角袋,既便于携带又便于放置蜗牛。

  制作方法:第一步将正方形两角向中心点折;第二步沿中心线对边折;第三步沿中心点一角向前折一角向后折;第四步把上端两角插入袋内;第五步撑开即完成。(见图)

  (制作三角袋仅用了很短的时间,由于幼儿对寻找蜗牛怀着高涨的热情,就连平时动作很慢的小林也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

  2. 寻找蜗牛。

  教师:现在开始我们去外面找蜗牛。找到以后,把蜗牛放在你刚才做的纸袋里,先找到的小朋友可以帮助没找到的伙伴一起找。

  (幼儿到室外寻找蜗牛。开始在向阳的一面,幼儿怎么也找不蜗牛的踪影;后来,有伙伴提议到西侧的种植园,还有的跑到教学楼后面背阴的潮湿地里,终于发现了蜗牛,孩子们兴奋的劲头简直无以言表。)

  3. 交流讨论。

  教师:"你在哪里找到的蜗牛?"引导幼儿发现蜗牛的生活环境,并进一步思考。

  教师小结:原来蜗牛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只要我们认真寻找,总能发现蜗牛的足迹。

  活动二:蜗牛的家

  活动目标:

  尝试选择最适合的材料给蜗牛建造其生活的家。

  活动准备:

  花盆,纸盒,透明塑料杯,皮筋,硬纸板,普通纸,透明塑料纸等。

  活动过程:

  1. 提出问题:我们找到了这么多的蜗牛,让它们住哪里呢?

  有女生回应:"老师,我们给蜗牛找个家吧。"

  教师:"这个主意不错,哪里比较合适呢?"

  有的孩子说放在自己的抽屉里,有的要放在自然角的花盆里……幼儿想出了几种放置的容器。

  教师:"哪种物品更适合做蜗牛的家呢?为什么?"

  有的幼儿说蜗牛喜欢吃草,所以要放在花盆里;有的幼儿说蜗牛也喜欢水,所以要放在鱼缸里;还有的说抽屉比较暖和,要养在抽屉里……

  2. 幼儿探索、讨论。

  教师:"老师也为小朋友准备了一些物品,有花盆、纸盒、鱼缸、透明塑料杯,你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试一试哪种物品做蜗牛的家最合适。"

  幼儿有的把蜗牛放在花盆里,有的把蜗牛放在小盒子里,没过一会蜗牛就爬走了。"蜗牛去哪了?"老师奇怪地问到。"蜗牛要爬出去了,盒子很高都能爬出去。"孩子们又是兴奋又是尖叫。

  塑料杯和鱼缸因为是透明的,幼儿更容易观察,他们眼看着蜗牛放进去一会之后慢慢爬了出来。一幼儿提议:"拿个东西把杯子口遮住,它就爬不出来了。"伙伴们纷纷行动,有的找来了纸,有的找来了硬纸板,盖在杯口上。

  教师提醒:"不透气会把蜗牛闷死的。"

  幼儿1:"那在上面啄个洞吧。"

  幼儿2:"那样它会爬出来的。"

  经过一段时间的商量,幼儿决定在纸上弄出许多个小洞,然后用皮筋把纸套在杯子口上固定好。但时间不长,蜗牛分泌出的黏液把纸弄破,它们又爬出来了。

  最后大家决定把普通纸换成塑料纸,蜗牛安稳了许多,无论怎样折腾依然还在杯子里。

  教师反思:

  1. 做中学的科学活动更多地是培养幼儿操作的思维习惯,幼儿在做前思考"哪些容器可以做蜗牛的家"、做中思考"怎样做蜗牛才不会爬出去""怎样才不会把蜗牛闷死"等问题,在思考的过程中根据操作的实际情况分析问题的原因并不断调整自己的想法与行为。

  2. 做"沉默"的教师,迫不得已时才"出手"。作为支持者,教师只需要提供多种供幼儿选择的材料。幼儿是在使用材料的过程中逐步建构对材料性能的熟悉,并不断根据自身已有经验调整自己的思维与行为的,如在蜗牛爬出塑料杯的时候,教师没有立即提出自己的想法,而是给幼儿自我挑战和调整的空间,让幼儿用伙伴之间的差异资源来解决"如何才能不让蜗牛爬出来的问题"。因此,做一个"沉默"且等得了的教师是关键。

  活动三:观察蜗牛

  活动目标:

  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感知、探索蜗牛的特征,在对蜗牛的观察和比较中积累经验,并将自己的问题、发现与伙伴分享。

  活动准备:

  牙签,剪刀,放大镜,白色纸,各类食物(菜叶、草、水果、树叶、肉、豆腐)。

  活动过程:

  1. 提出问题:关于蜗牛,你想了解什么?打算怎样去了解?

  幼儿踊跃发言,提出很多问题。这些问题概括为以下几类:(1)蜗牛在什么季节出来?为什么喜欢生活在潮湿的草地里?(2)蜗牛的身体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要背着重重的壳?(3)蜗牛有嘴巴和眼睛吗,长在哪里?(4)蜗牛吃什么?(5)蜗牛为什么爬得这么慢?(6)蜗牛会死吗?(7)蜗牛怎么生宝宝?

  2. 运用已有经验解决部分问题。

  教师:"这些问题,哪些小朋友知道,可以帮助小伙伴解决?"

  幼儿通过相互之间原有经验的共享解决了(1)(5)(6)(7)四个问题。

  3. 针对(3)(4)(5)三个问题,教师提供材料,供幼儿根据自己的问题分组进行观察。

  教师:"老师在第一组桌上放了牙签、剪刀、放大镜;在第二组的桌上放了放大镜和白色纸;第三组的桌上放了各种食物,你们可以找跟你有一样的问题的小伙伴一起,选择需要的工具观察蜗牛。"

  幼儿分组进行观察和试验。有的把青菜、肉等食物放在蜗牛的下面,看蜗牛会去吃哪一个;有的拿着牙签一会戳戳蜗牛硬硬的壳,一会戳戳蜗牛软软的身体,一会又碰碰它的触角;有的把蜗牛放在自己的手背上让蜗牛爬。

  4. 交流自己或小组的发现。

  教师:你们的问题得到解决了吗?你是怎样观察的?

  幼儿1:"我发现蜗牛有眼睛和嘴巴,眼睛和嘴巴长在头上,我用放大镜看的。"

  教师:"你用眼睛看不见的东西,放大镜能看见。放大镜可以帮助我们看到更小的东西呢。"

  幼儿2:"蜗牛喜欢吃菜叶、树叶和水果。"

  教师:"你是怎样发现的?"

  幼2:"我们给蜗牛吃很多东西,它不吃肉和豆腐。"

  教师:"哦,原来是这样,每样东西都试一试,就能发现蜗牛到底吃什么。"

  幼儿3:"蜗牛爬的时候我看见了,蜗牛的壳是硬的,身体是软软的长长的,壳里装着身体和内脏。"

  教师:"对,仔细观察,就能发现很多有趣的事情呢。谁还有新的发现?"

  幼儿4:"当我们的手去碰蜗牛的时候,蜗牛的触角和身体都会迅速地缩到壳里。"

  幼儿5:"当蜗牛看到食物的时候会把身体伸得长长的。"

  幼儿6:"蜗牛的大便细细的。"

  幼儿7:"我用牙签去碰蜗牛的触角,它就把触角缩了进去;我用剪刀碰蜗牛的触角,蜗牛也把触角缩了回去;我用牙签碰它的那个触角,它就把那一个触角缩了回去,另一个没有缩回去;我碰它另一个触角,它也只缩了一个。"

  教师反思:

  整个过程,幼儿都很兴奋,不仅学到了蜗牛的相关知识经验,最主要的是通过自己的实验与努力解决了自己的问题。在实验的过程中,大部分幼儿是带着自己的问题参与实验的,并且能够在实验中根据结果和问题不断调整方法、策略而获得新的经验。在交流经验时,幼儿不仅关注发现的内容,还分享了自己探索发现的方法与过程。

  活动四:饲养蜗牛

  活动目标:

  长期关注蜗牛,养成持之以恒的观察和饲养习惯。

  活动准备:

  蜗牛的食物,值日生分工表,观察记录表。

  活动过程:

  1. 饲养分工。

  幼儿自愿报名,承担饲养蜗牛的任务。然后把愿意饲养的幼儿分为喂食、打扫、记录三组,按照天数轮流。

  2. 介绍观察记录表。

  记录表内容有饲养时间、饲养人、喂养食物、是否打扫四栏,用图画的形式表示,要求幼儿用数字和图画进行记录。

  3. 饲养蜗牛。

  值班人定期向蜗牛的窝里投放青菜等食物,定期打扫蜗牛的家,并做观察记录。

  教师反思:

  在长期的观察中,幼儿又陆续发现了蜗牛的分泌物、粪便等物,并能持续探索。另外,长期的饲养活动,不仅培养了幼儿的长期观察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分工合作、坚持等品质,以及对小动物的爱心和责任心。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youer/488316.html

相关阅读: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鸡宝宝的成长
综合活动《蔬菜一家子》案例分析
中班科学教案:光明的使者
中班科学活动:种子娃娃有办法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静电哪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