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操作材料选择
本次活动,选择了3种大小、形状各异的瓶子,小号矿泉水瓶、口香糖瓶和小糖瓶。之所以会选择这三种瓶子,是因为矿泉水的瓶盖小而且瓶子高,想给孩子的关键经验是:瓶盖小,接触面少,瓶子在搭建中不够稳,数量多才能相稳定。口香糖瓶相对较稳,4个量的投放给孩子无限的可能,可以单独放1个,也可以2个、3个甚至4个一起放。小糖瓶有两种,尖盖瓶和圆盖瓶,想让孩子了解的关键经验是一个瓶子是一个点,两个瓶子是一条线,只有三个瓶子才能形成一个支撑物体的面——三角形,尖瓶和圆瓶其实是一个道理,投放两种也是让幼儿学会变通。这是在材料的投放中,所考虑的难度和关键经验的梳理。
三、活动过程设计
导入环节,通过看、说,快速的了解操作材料有哪些?为后续的多次操作整理材料环节做铺垫。随后再由问题“10个瓶子和6个盘子可以怎么玩?”,激发幼儿的主动思维,引出叠高游戏。
重点环节共安排了三次操作:第一次操作,放手让幼儿自由叠高,感受游戏的乐趣,发现叠稳的方法;第二次操作,按一层瓶子一个盘子的顺序叠,尝试迁移第一次操作时积累的经验,看谁叠得稳又高;第三次操作是在第二次经验梳理的基础上的再次探索,意在让幼儿迁移更多经验,探索叠得更高更稳的方法。在每一次操作之后,都会根据孩子的现场表现进行交流分享,梳理相关经验:如每一层瓶子高度要相同才能稳;三个尖顶(圆顶)瓶子可以稳稳地撑起盘子;瓶子越高,瓶盖越小,重心越不稳;层数越多,每层用的瓶子数量越少;底层一定要牢固;放的时候一定要找准合适位置,小心轻放等。
延伸部分则让幼儿感受建构中所体现的艺术美,并尝试和同伴探索叠得更高更稳的好方法,活动最后还让孩子们回去寻找生活中其他可用来玩叠叠高游戏的材料,让教学来自生活又回归生活。
四、活动实施反思
综观本次活动,有以下几点做得比较好,可供大家借鉴的:
1.目标定位以及表述比较精准、具体,可操作性强,体现了年龄特点。
2.活动准备充分,材料选择经过细致考虑,为目标服务,不随意而为。
3.活动设计层次清晰,由易到难,逐次递进,注意了问题的开放性与引导性。
4.活动注重幼儿的主动探索,关注幼儿的语言表达、动手表现能力以及初步的科学探索精神的培养,重在欣赏、鼓励,避免打击幼儿的积极性。
当然,任何一个活动都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都有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的地方,比如:在师幼互动上,如何根据幼儿的现场反应进行有效的引导,还需要教师有更灵活的教育机智;再如:对于科学操作类活动,在限定的集体活动时间内,如何分配操作与交流的时间段,也需要考虑。
活动目标:1. 能用打结的方法将线进行连接,感知将几根线两端任意两两打结后出现的有趣现象。
2. 大胆猜测游戏结果,能用符号记录并清除表达自己的发现。
3. 体验在科学游戏中小组合作带来的成功与快乐,产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大记录纸1张,小组记录用纸、笔和线
经验准备:幼儿基本学会打结
活动过程:、
一、两根线的连接
师:谁有办法把两根线拼起来?幼:打个结
要求:小组三人合作,试一试怎样打结起来。
提问:两根线连成功后是个什么情况?
情况1:变长了;情况2:变成了圆圈;
小结:原来线连接起来会有不同的结果。
承上启下:
刚才我们用两根线连接起来出现了不同的结果,如果有更多的线连接起来,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呢?
二、六根线的连接
1. 提出游戏
师:老师这里有6根线,我们一起来做做这个实验,这个实验需要三个人合作,请两个小朋友和我一起来完成这个实验。
实验方法:一人抓住线的中间,两边两人按两根两根的方法连接。
师:实验在进行中,请下面的孩子猜一猜会产生什么结果?
幼:可能会有不同的圈、可能变成很长的一根线。
2.猜想记录
师:三人一小组记录下自己的想法,并贴到大记录单上。
3.交流讨论
师:请小组交流一下你们的想法。你们认为6根线两边两两打结后会出现怎样的结果?
有哪个小组和他们想的不一样?(相同的想法有不一样的记录)
4. 动手实验
要求:三人合作;不会打结的可以拿线,但要握紧线、不松手;两边的小朋友两根两根打结;全部打好后松开把结果记录下来。
5.介绍交流
提问:哪个小组来介绍交流一下?有小组和他们一样吗?和你们猜的情况一样吗?
6. 揭示老师的6根线
师:原来,可*组是一样的。
承上启下:
我们用6根线两边两两打结,出现了许多不一样的结果,如果我们用更多的线打结会出现怎样的结果呢?
三、多根线的连接
1. 分两组游戏:
要求:每人占一个位置,每人打一个结
2. 两组展示结果,幼儿入座。
结束语:原来,很多线连接在一起,出现的不一样的结果,还会有不同结果吗?我们可以在区域活动中进行进一步的尝试。
白天和黑夜 目标:1.对白天、黑夜交替的现象与原因感兴趣。2.交流有关地球、太阳转动的知识。
准备:地球仪、手电;白天先生、黑夜小姐
活动过程:
(一) 地球与地球仪
1. 讨论地球仪。这是什么?与地球有什么关系?地球是什么样的?
2. 地球仪上有些什么?不同的颜色表示什么?
3. 我们中国在地球仪上的位置?
4. 地球上的光芒来自哪里?
(二) 手电与地球仪的实验
1. 教师将打亮的电筒照在地球仪的一侧,在地球仪的中国地域上贴上红五星。
2. 手电只能照到地球仪的一部分。
3. 如果把手电当做太阳,照到光线的地方就是白天,没照到光线的地方就是晚上。
4. 转动地球仪,请幼儿说说中国是白天还是晚上?
5. 继续,让幼儿观察并判断白天、夜晚的转换情况。
(三) 白天与黑夜
1. 关于白天与黑夜的知识,你还知道些什么?
2. 还想知道些什么?哪里能知道这些?
3. 我们到了小学,可以识字,就可以多了一个方法。就是自己看书来找到自己想要知道的东西。
设计与思考:去年也曾组织过这个活动,总觉得不能满足孩子对太阳、地球等天体知识的渴求。因此,我想把重点放在此处,那些原来教案中的关于“白天先生”“黑夜小姐”的设计,全都删除了。一开始就直插主题——地球。大班的孩子,有一定的知识积累。都清楚地知道我们生活在大大的地球上。通过电视、网络等,有些孩子对地球表面的组成板块也有所了解。蓝色的是大海、是水,黄色的是陆地等等。对我们国家的版图,有的孩子也是知道的。因此,我把目标定位于“知识的交流”、“感兴趣”。我希望通过第一个环节,解决地球与地球仪的问题。效果很好,孩子们达成共识,地球仪是我们生活的地球的缩小版,能让我们看得更清楚。第二个环节是重点、也是难点。关于星球转动,产生白天黑夜。我们的实验是非常粗浅的、也是不科学的。我的目标是:让孩子们知道,因为转动,所以有的地方能照到光线,有的地方则不能。于是就有了白天黑夜。期间,还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孩子们认为我的手电太小了,才让地球仪的某些地方不能照到。这点在备课时,我没有考虑到。幸好有的孩子带来了大的手电,于是,又一次的实验孩子们发现,再大的手电,总有照不到的地方。我们也一起探讨了照不到的原因,孩子们发现:因为地球是圆的、是个球体。
最后的环节,我希望吧孩子知道的关于星球天体方面的知识来个倾述与交流。现场来看,非常有必要。因为孩子们的交流欲被激发了,自己关于这方面的知识非常希望与同伴共享;也非常渴望知道更多的东西。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youer/437590.html
相关阅读:音乐课《黑森林里的故事》听课反思
大班语言:我喜欢我自己活动反思
语言活动《四季妈妈和四个娃娃》反思
大班的故事活动??《小红伞》
《10以内的相邻数(一)》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