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听一位佛教出家法师,讲了这么一个寓言故事:
有一位四、五岁的小朋友,他奶奶是非常虔诚的佛教徒,每天早晚诵经、礼佛,经常持颂“观世音菩萨”佛号。
这位小朋友每天听奶奶把“观世音菩萨”挂在嘴上,心里很是好奇,有一天,他就问奶奶:“奶奶,“观世音菩萨”是什么样的人啊?”
奶奶心想,小孙子才四、五岁,讲太深、太复杂,恐怕小孙子听不懂,所以,想了想后,就这么告诉他:““观世音菩萨”是一位很仁慈的人,和祂在一起,我们都会感到很快乐。”
奶奶的这段话深深烙入小孙子的小小心灵,从此,他就非常期望能够遇到“观世音菩萨”,希望能够和“观世音菩萨”在一起。不过,他的愿望一直都未能实现。
有一天,他终于下定决心,要出门去找“观世音菩萨”,于是,他拿出他的小背包,把自己喜爱的糖果、饼干、饮料,装满了小背包,然后,背起小背包,一个人出门找“观世音菩萨”去了。
他一路走到附近的公园,看到树下有一张椅子,就坐了下来,放下小背包,掏出糖果、饼干,一个人就一面踢着小脚,一面四下张望,一面吃着饼干,口里还哼着儿歌。
这时,有一位衣衫褴褛、弯腰驼背的拾荒老妇人,缓缓经过小朋友身边,她这一天都还没进食,看到小朋友的食物,肚子不禁咕咕叫,于是,她就很小心地问这位小孩:“小朋友,你能分一点饼干给我吗?我肚子饿了。”
小朋友很热情地拿出饼干给老妇人,还让出一个位子,邀请老妇人坐下来,两个人就这样一起吃饼干、糖果,一起喝饮料,老少俩越谈越投缘,聊得相非常高兴。
小朋友回家后,很高兴地告诉奶奶:“奶奶,奶奶,我遇到“观世音菩萨”了,今天我和她在公园里一起吃饼干、吃糖果、喝饮料,真的好快乐哦。”
拾荒老妇人回去之后,她也告诉家人:“我今天遇到一位很可爱的小朋友,他的爱心,真像“观世音菩萨”一样慈悲啊。”
故事结尾时,这位法师这么说:“很多念佛的人,都期望见到“观世音菩萨”,但是,他们一直以为,“观世音菩萨”要显现得像图画里所绘、像佛像所塑那样,是一个人的形象,手里还要拿着净瓶,瓶里还要插几株杨柳枝,这才算见到“观世音菩萨”。却不知,只要我们心中有“慈悲”、有“爱”,我们就已见到“观世音菩萨”。这位小朋友和这位老妇人,就是真正见到“观世音菩萨”。”
从“心灵疆界”角度来看,法师的这个说法真是绝妙。
根据经验,进入“自性”以上层次的人,或许他们会“见”到某种影像,或许他们会“听”到某些声音,或许他们会“闻”到什么香味,或许他们有某种“感受”,但是,这些都不是重点,真正的关键是,他们都由内心深处流露出对人、对世界的一种“无条件关怀”,它就像法师所说的“爱”、“慈悲”,也像基督教所说的“博爱”。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nlp/3795.html
相关阅读:把规条与信念分辨清楚
NLP故事——小顽童与老顽童
NLP执行师课程和NLP教练技术有什么区别?
感官敏锐练习
NLP系列29《神奇实用的NLP》提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