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基于“感觉循环动力模型”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NLP学院 来源: 记忆方法网


  受NLP(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身心语法程式学)[1] 的启发,在个体咨询和群体教学的工作实践和相关思考中,笔者发现了有效塑造和改变灵魂的工作思路——现暂称之为“感觉循环动力模型”——这是个体自我完善和社会化的有效工作思路,也是帮助个体自我完善并促进个体社会化的有效工作思路。笔者在从事“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教学工作中,苦于研究资料的缺乏,常借用其他相关学科理论和技术进行与“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相融合的应用性探索与尝试,现试图作初步的系列研究。本文即是系列研究之一:简介“模型”及其与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适切性。
  一、“感觉循环动力模型”简介
  1.产生背景
  (1)教学工作的需要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作为学前师范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其教学重点和难点在于应用性,长期以来,国内较为系统的教学参考资料只有两本书:张宗麟著的《幼稚园的社会》(20世纪30年代初出版)、虞永平主编的《社会》(《幼儿园课程实施指导丛书》,1997)。在2001年新的《纲要》颁布实施后,更加认识到对学前儿童进行深入、系统的社会教育的必要性。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中的“社会性发展”部分的研究可谓硕果累累,而关于教育的研究、尤其是教育应用的研究需要比较细致和漫长的工作。在教学工作实践中发现,借鉴和融合是学前专业学生社会教育课程教学和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的必经之路,在借鉴和融合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才会产生独特成果。
  (2)相关理论与实践的启发
  既然意识到有必要借鉴与融合,同时又有一定的便利,理所当然地多了一些相关探索和思考。也是机缘巧合,笔者同时兼任心理学教学和学校心理咨询工作,有机会接触到传统心理学理论和鲜活的心理工作个案,近年又较多学习了NLP的理论和技术,在多个专业的班级教学和不同类型的个案应用中,发现按某种思路进行工作能简快而有效。
  那是怎样的思路呢?随著工作经验的积累和研究意识的增强,渐渐发现上述“模型”。该“模型”的发现受华人NLP大师李中莹老师的启发,前半段直接沿用了他教学中的内容,后半段(自我价值系统、自我意识、社会价值系统、来自自我和社会的愉悦感受对“感觉”的充实和强化)及其整个的圆形图式(循环图)是笔者在对李中莹的教学观摩中和自己的实践与思考中得到的。李中莹的犀利简快、李子勋的灵活睿智、尼克?莱佛士(Mr.Nick Le Force)的婉约坚定对模型的探索和创建有潜隐影响。投稿前特别征得李中莹老师关于版权说明的同意。
  整个“模型”实际是笔者基于所学、所做、所思而产生的一个假设,走过了一个从无到有的历程,正在从半自觉向更自觉、从不完善向渐完善、从非系统研究向系统研究方向发展。
  2.“感觉循环动力模型”的基本涵义
  (1)“模型”示意图
  (2)“模型”中的主要概念
  1)“感觉”:与“蒙台梭利教学”和“心理学”中的“感觉”不同。这里的“感觉”是指个体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人、事、物及其相互关系的感受,包括身体和心理的感受,强调感性(基础性),强调主观感受(如情绪感受)。
  2)自我价值系统:从根本上统领个体的一切个性反映。是个性中的高级系统。是在与社会系统互动中起著基础作用的初级系统。
  3)社会价值系统:从根本上统领个体的一切社会反映。在自我价值系统基础上形成。
  4)“悦己、悦人”。“悦己”:在良好的自我体验基础上形成的悦纳自我的积极感受。“悦人”:在价值观指引下的亲社会行为,获得社会积极回馈后产生的对他人、对社会的积极感受。
  3.“模型”的构成与要义
  (1)本“模型”是简明、有效的心灵工作模型。从“感觉”动力切入,并不断积聚动力,建立和完善自我价值系统,推动人格提升,实现个体社会化,并进一步完善自我。
  (2)“社会价值系统”建立在“自我价值系统的基础上”。培养“社会人”要从个体的自我完善或帮助个体进行自我完善开始,最终进入“个体——社会——个体”的大循环。
  (3)个体自我的完善一般情况下从“自我价值系统”的完善著眼,从“感觉”著手,进入“感觉——价值——感觉”的中循环。
  (4)从自我角度看,“自信、自爱、自尊”的形成与巩固是本系统中的小循环,所形成的“自我价值系统”是外达社会、内固自我的关键环节和系统。
  (5)胸有成竹,手中有器;教育有法,教无定法——理解了该模型,可以从任一环节切入,遵循总体思路、有所侧重地进行工作。例如,对大学生做工作时常常直接从“自我价值系统切入”,对幼儿做工作时常常直接从“感觉”切入,步步深入、层层提高。
  (6)在遵循原理的基础上产生“多快好省”工作效果的秘诀是:因人、事、时、地而异,因目标而异,对照模型,缺什么,补什么;做什么,做成什么,强化什么。
  4.“模型”的工作流程与要点
  “感觉”是灵魂工作的一般起点,有“感觉”才有“尝试(行动)”的动力,有“尝试”才有可能积累“经验”,在足够多“经验”的基础上形成“能力”,“能力”被多次“认可”形成“自信”,而后建立“自我价值系统(整个价值系统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完善“自我意识”,来自“自我意识”中悦纳自我和来自“社会价值系统”良性回馈的悦纳他人、悦纳社会的体验再次形成个体新的“感觉”,成为以后继续进行尝试的动力。本模型揭示了灵魂工作的起点(感觉)、程序(由低到高、简单到复杂)、难点(愉悦的感觉)、重点(认可)、关键点(尝试)等问题。
  5.“模型”的主要特点与价值
  本“模型”有清晰的思路、缜密的逻辑,所呈现的由低到高的工作程序、由简单到复杂的心理结构、层次清楚的心理系统,使该模型易于理解,便于操作。对激发动力、培养能力、增强自信、建立正确的价值观等都有明确的方向、清晰的思路、具体的做法可循。
  二、“感觉循环动力模型”与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适切性
  幼儿的年龄特征、社会的需要、新《纲要》[2]的要求、社会教育的领域和学科特点均要求: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应该是潜移默化、深刻久远、和谐统一的教育。本“模型”尤其适用于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有利于摆脱社会教育的“说教”痼疾,有利于进行多途径、多形式、一致、一贯、潜移默化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将“自然人”塑造成“社会人”的教育,是塑造或改造幼儿灵魂的系统工程,灵魂塑造或改造的根本点和难点是动力问题,灵魂塑造的终极目标是塑造和改变在人格中起统领作用的价值系统。价值系统决定个体人生的方向、社会化状况、与社会的关系、社会作用的性质,而自我价值系统。系统的基础,抓住建立自我价值系统的根本进行工作则事半功倍。本“模型”便是从动力切入,并不断积聚动力、建立和完善自我价值系统,以推动人格提升、实现个体社会化的工作模型。
  参考文献
  1 李中莹.重塑心灵.世界图书出版社,2003
  2 教育部.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1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nlp/2183.html

相关阅读:NLP故事——小顽童与老顽童
感官敏锐练习
把规条与信念分辨清楚
NLP执行师课程和NLP教练技术有什么区别?
NLP系列29《神奇实用的NLP》提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