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意象:美好生活的关键(1)
近十年来,心理学、精神医学和医学界正在悄悄地进行一场革命。
有关“自我”的新理论和新概念,在临床心理学家、实用精神医学家、美容师和所谓“整形外科医生”的成果和发现中逐渐形成。这些发现提供的新方法,使人的个性、健康、甚至基本能力和才能都发生巨大的变化。往日的失败变为成功。“不及格”的学生几天之内未经辅导就一下子变成“最优秀”的学生。羞怯、畏缩、内向的个性突然变得快乐和开朗。
T.F.詹姆斯1959年将许多心理学家与医学博士的研究成果概括如下:
“理解自我心理学就能区别成功与失败、爱与恨、痛苦与欢乐。发现真正的自我,能挽救濒临破裂的婚姻,能重振一噘不振的事业,能改造‘个性失败’的牺牲者。另一方面,发现真正的自我,可以决定你保持自由还是屈就顺从。”
美好生活的关键
本世纪最重要的心理学发现是“自我意象”。不管我们认识与否,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幅心理的蓝图或者说自我的肖像。它对于我们意识的专注来讲也许是模糊或者混乱的。事实上,也许它根本无法有意识地进行认识。但它却是存在的,既完整又详细。这一自我意象就是“我属于哪种人”的自我观念,它建立在我们的自我信念上。但是,绝大部分自我信念都是根据我们过去的经验、我们的成功与失败、我们的屈辱与胜利、以及他人对我们的反应,特别是根据童年的经验而不自觉地形成的。根据这一切,我们在心理造成了一个“自我(或者一幅自我的肖像)。”就我们自己来说,一旦某种与自己有关的思想或信念进入这幅肖像,它就会变成“真实的”。我们不会去怀疑它的可靠性,只会根据它去活动,就象它的确是真实的一样。
这一自我意象之所以能成为开户美好生活的一把金钥匙,是因为两个重大的发现:
(一) 人的所有行为、感情、举止,甚至才能,永远与自我意象相一致。
简而言之,你把自己想象成什么人,你就按那种人行事;而且,即使你做了一切有意识的努力,即使你有意志力,你也根本不能有别的行为。把自己想象成“失败型的人”,就会想尽办法失败,尽管他有良好的愿望,有意志力,甚至机遇也完全对他有利。把自己想象为不公正的牺牲品,认为“注定要受苦”的人会不断地寻找各种环境来证实自己的观点。
自我意象是一个“前提”,一个根据,或者一个基础,人的全部个性、行为,甚至环境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举例来说:一个孩子要把自己看成“不及格型”学生或者“算术上不开窍”的学生,就总会在自己的成绩单上找到证据。一个自以为没人喜欢的女孩子会发现自己在舞会总是没有人理睬。别人的排斥完全是她自己造成的:她那种愁眉苦脸、低三下四的态度,急于取悦于人的焦虑,或者对周围的人的下意识的敌意,都会把她本来能迷住的人拒于千里之外。一个推销员或者商人抱有同样的态度,他也会发现自己的实际经验能够“证明”他的自我意象是正确的。
由于有这种客观的“证据”,很少有人会发现问题出在他的自我意象或者自我评价上。可是我们后面将会看到:一旦说服他们改变自我意象,学生的成绩和推销员的收入就会发生奇迹般的变化。
(二) 自我意象是可以改变的。无数病历说明, 一个人不论年纪大小,都来得及改变他的自我意象,并从此开始新的生活。
一个人难于改变他的习惯、个性或者生活方式,似乎有这样一个原因:几乎所有试图改变的努力都集中在所谓自我的圆周上而不是圆心上。很多患者对我这样说过:“你说的‘积极思维’我已经尝试过了,但它对我不起作用。”然而,进一步追问就不难发觉,这些人运用或者试图运用“积极思维”,要改变的是特定的外在环境或者特定的习惯或者性格缺陷,却从来没有想到改变造成这些状况的自我认识。
已故的普莱斯科特.雷奇是自我意象心理学的先驱之一,他在这个问题上做过最早的也是最有说服力的实验。雷奇认为个性是“一套思想体系”,思想与思想之间必须一致。同这个体系不一致的思想受到排斥,“不被相信”,也不能引导人的行为;与这个体系一致的思想则被采纳。这套思想的中心——也就是它的基石——就是个人的自我理想“,即自我意象,或者他的自我观念。雷奇是一个教师,他有机会利用几千个学生来验证他的理论。
雷奇的理论认为:如果某学生学习某科有困难,可能是因为(从学生的眼光看)他不适于学习这门学科。然而雷奇相信,如果改变学生这种观点体现的自我观念,那么他对这门学科的态度也就相应改变。如果引导学生改变他的自我定义,他的学习能力也会改变。这种理论得到了验证。一个学生在一百个单词中拼错了五十五个,而且很多课程都不及格,所以丧失了一年的学分;但第二年各科成绩平均九十一分,成为全校拼写最优秀的学生。另一个男孩因为成绩太差被迫退学,进入了哥伦比亚大学却成为全优生。一个姑娘拉丁文考试四次不及格,同学校的辅导员谈过三次话后,以八十四分的成绩通过了。一位男生被一个考核机构断定为“英语能力欠缺”,却在第二年荣获学校文学奖的提名。
这些学生的问题不在于他们迟钝或基本能力的缺乏,而在于他们的自我想象不恰当。他们“确认”自己的错误和失败,不是说“我考试失败了”,而是认为“我是个失败者”;不是说“我这门不及格”,而是说“我是个不及格的学生”。
我自己的档案中也有不少有说服力的案例:有的人特别怕见生人,过去很少出房门,现在却以公开演讲为生;有一位推销员曾认为自己“不是搞推销的材料”而写了辞职信,六个月之后却成为一百位推销员中的佼佼者;一位牧师因为“神经紧张”承受不了每周一次布道的压力而考虑过退休,现在除了每周布道一次外,平均还有三次“外出约谈”,根本不知道什么叫作“紧张”
自我意象:美好生活的关键(2)
整形外科医生如何对自我意象心理学产生兴趣
表面上看,外科医学和心理学之间似乎没有什么联系。然而,正是整形外科医生的工作首先提示出“自我意象”的存在,提出一定的问题,使心理学得出重要的成果。
多年以前,当我开始从事整形外科的实践时,对改正面部缺陷之后人的性格和人格所发生的戏剧性突变感到惊讶不已。在很多情况下,改变肉体形象可以造就一个崭新的人。我手中握着的手术刀一次又一次地变成一根魔杖,不仅改变了患者的外表,而且改变了他的人生。胆怯畏缩的人变得大胆勇敢;一个“低能”、“愚蠢”的男孩变成一位机警开朗的青年,后来成为一家著名公司的管理人员;一位丧失了自信心的推销员成为典型的自信型人物;最令人惊奇的是一名“无可救药”的惯犯,几乎在一夜之间,就从毫无悔过之心的囚徒成为模范犯人而得到保释,后来还在社会上担任了要职。
这些成功很容易解释。那个孩子耳朵长得太大,别人说他象是两扇车门大开的出租汽车。他一生遭到别人的嘲弄,有时这嘲弄十分残酷,与同伴们来往就意味着侮辱与痛苦。为什么他不该回避社会活动呢?为什么他不该变得害怕别人,独自隐居起来?这种畏惧使他无法以任何方式表现自己,难怪别人要说他低能。当他的耳朵被整形之后,使他狼狈和受辱的原因自然就不复存在了,他应该恢复生活中正常的面貌——事实也的确如此。
再想想那位推销员的情况。他在一次车祸中受伤,脸上留下了伤疤。每天早晨刮脸时,他总是看到面颊上那道可怕的破坏了面容的疤痕,以及延伸到嘴角的扭曲的肌肉。他一生中第一次产生了痛苦的意识,他自惭形秽,认为自己的面容必定令人厌恶。那伤疤成了他心中的负担,使他觉得“与众不同”,开始“猜疑”别人对他的看法。不久,他的自我变得比他的面容更残缺不全,他开始丧失自信心,感到痛苦,对别人充满敌意。后来,他的注意力全都集中到自己身上——他的最主要目的变为保护自我,避免受辱。我们很容易理解,这个人为什么在矫正了脸部缺陷,恢复正常面容之后,会在一夜之间就改变整个态度、举止和自己的感情,并最终在工作上取得巨大的成功。
但是,那些改变了面容却仍保持原来个性的人,又该怎样解释呢?那些坚持认为整形手术对他们的外表不造成任何异样的人所做出的反应又该如何解释?每一个整形外科医生都曾有这种经历,而且可能象我一样感到困惑。不管面容发生了多么巨大的变化,总有一些患者坚持认为“我看起来同从前一模一样,你没有达到任何效果”。患者的亲友可能会认不出他们,可能热烈夸奖他们重新得到的“美”,然而患者本人却坚持说看不出丝毫改善,或者干脆否认外表有任何变化。拿“从前”和“今后”的照片加以比较也全无作用,只会招致患者的敌意。出于某种奇特的心理偏见,患者可能强词夺理地说:“当然,我看不出来鼻子上的隆起没有了——但是我的鼻子看上去并没有什么变化。”或者说:“疤痕也许显不出来了,可是它依然存在
伤疤带来荣耀而不是耻辱
了解自我意象还有另一条线索,那就是并非所有的疤痕或缺陷都会带来耻辱。当我还是在德国学习的年轻学生时,看到很多当地学生以脸上的“刀疤”为荣,就象美国人以挂荣誉勋章为荣一样。那些参加决斗的人大都是学生中的精华,他们脸上的刀疤象征着他们卓越的身份。对于这些学生来说,脸上增添一条可怕的伤疤,同我那位推销员想除去伤疤的心理是一样的。
幻想式丑陋的症结
对于一个真正属于先天不足的残疾人,或者确实因为车祸而造成面部畸形的人来说,外科整形确实能创造奇迹。从这类案例中可以轻而易举得出结论:所有神经官能疾病、不幸、失败、恐惧、焦虑和缺乏自信等等,都可以靠外科整形填补身体的缺陷而得到根治。然而,根据这个理论,具有正常或者说得过去的面容的人完全应当避免心理上的缺陷。他们理应是快乐、幸福、自信和无忧无虑的人;但是我们知道得很清楚:其实并不尽然。
这种理论解释不了:为什么有些人到整形医生的诊室来要求“整容”以治疗纯粹幻想式的丑陋。有些三十五或四十五岁的妇女以为显得“太老”,虽然她们外表完全正常甚至有些还具有非凡的魅力;还有些年轻姑娘,她们自以为丑陋仅仅是因为嘴、鼻子或胸围同当时走红的电影明星稍有几分差距;有些男子自以为耳朵太大或鼻子太长。对这些人,正经的整形外科医生不会给施行手术。但不幸的是,有些庸医或医学协会不予承认的所谓“美容师”却不具备这种医德。
这类“幻想式的丑陋”绝非少见。最近对男、女分校的学生所做的调查表明,百分之九十的人对自己的外表有所不满。如果“正常”、“平均”两个词还有意义的话,那么我们人口的百分之九十在容貌上显然不会是“不正常”或“与众不同”或“有缺陷”的。然而,类似的调查说明,我们人口总数中有将近同样比例的人出于某种原因而自惭形秽。
这些人的反应就仿佛是他们真的为身体的残疾而苦恼一样。他们同样地感到羞耻、恐惧和不安。他们的充分享受生活的能力,受到同样的心理障碍的拦阻和抑制。他们的“伤疤”虽然是心理的和感情的而不是肉体的,却也同样的脆弱。
自我意象——真正的奥秘
我们上面讨论的所有矛盾都可以由自我意象的发现来解释。自我意象是公分母——是一切成功的或失败的病历中的决定性因素。
真正的奥秘是:要想真正的“生活”,也就是使生活得到合理的满足,你必须有一个适当的现实的自我意象伴随着你。你必须能接受自己。你必须有健全的自尊心。你必须信任自己。你必须不以自我为耻。你必须随心所欲地、有创造性地表现自我,而不是把自我意象隐藏或遮掩起来。你必须有与现实相适应的自我,以便在一个现实的世界中有效地发挥作用。你必须认识自己——包括你的长处和弱点,并且诚实地对待这些长处和弱点。你的自我意象必须合理地近似于“你”本人,不能多也不能少。
当这个自我意象完整而稳固的时候,你会有“良好”的感觉。如果它受到威胁,你会感到忧虑和担心。当它适应于你而且可以引为自豪时,你会感到自信。你会自由地作为“你自己”而存在,并且表现你自己,你会适当地发挥作用。如果它成为耻辱的对象,你就会把它隐藏起来、不让它有所表现,创造性的表现也就因此受到阻碍,你就会心怀敌意,无法与人相处。
如果脸上的伤痛能够加强自我意象(比如爱决斗的德国学生),自尊和自信也会随之增强。如果脸上的伤疤损害自我意象(比如那位推销员),自尊和自信也随之消失。
开创新的事业
这些观察使我开始从事一项新的工作。大约十五年前我就相信:求助于整形外科医生的人需要的并不仅仅是整形,有些人甚至并不需要整形。我如果把这些人看作患者,看作一个人,而不是把鼻子、耳朵、嘴、胳膊或腿看作我的工作的对象,那么我就要给予他们更多的东西。我需要告诉他们如何获得精神上的美容,如何消除情感上的伤痕,如何在改变外表的同时转变他们的态度和想法。
这项研究是最有收获的。今天,我更加确信:我们每一个人内心所真正需要的正是更丰富的人生。幸福、成功、宁静,或者你心目中的崇高目标,在本质上都是从丰富的生活中体验到的。我们体验到幸福、自信、成功的饱满的感情时,我们就是在享受丰富的生活。当我们落魄到压制自己的能力、浪费我们的天赋本能,使自己蒙受忧虑、恐惧、自我谴责和自我厌恶的程度时,我们就完全扼杀了我们可以利用的生命力,背弃了造物主所赋予我们的才华。到了弃绝生命的财富时,我们也就该投入死亡的怀抱了。
制订丰富人生的计划
依我看,过去三十年来的心理学,对于人类的伟大和人类改变的可能性变得过于悲观了。因为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涉及的是所谓“不正常的”人,文学也就随之把注意力几乎全部都集中到人的种种反常倾向上。恐怕很多人读过不少这类作品,所以把憎恨、毁灭、罪恶、自责,以及一切消极的东西都看作“正常人的行为”。为了身心健康和幸福,要用人的弱小意志来对抗人类天性中的消极因素,有一半的人想到这种前景就会觉得自己无比的软弱无力。如果人性和人的条件确实如此,那么“自我改善”就必然是一场徒劳。
然而,我所相信的又为我的许多患者经验所证实的事实都是:你绝不是一个人孤身奋斗。我们每一个人心里都有一种“生命本能”,它永远指向健康和幸福,永远以为个人创造更丰富的生活为目标。这种“生命本能”通过我所说过的“创造性机制”为你服务。当这种机制运用得当时,也可以称之为每一个内在的“成功机制”。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nlp/16779.html
相关阅读:NLP执行师课程和NLP教练技术有什么区别?
感官敏锐练习
把规条与信念分辨清楚
NLP故事——小顽童与老顽童
NLP系列29《神奇实用的NLP》提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