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森豪威尔
在美军的历史上,艾森豪威尔是一个充满着戏剧性的人物。他创造了美军历史上的数个“第一”:
美军在历史上一共授予过10位五星上将。艾森豪威尔不仅名列其中,而且是晋升最快的一位,他从上校晋升到五星上将仅仅用了4年的时间。相比之下,潘兴从准将到五星上将用了13年;马歇尔从上校到五星上将用了20年;麦克阿瑟从上校到五星上将用了16年;布莱德雷从上校到五星上将用了9年;阿诺德从准将到五星上将用了12年;欧内斯特·金从上校到五星上将用了19年;切斯特·尼米兹从上校到五星上将用了18年;威廉·哈尔西从上校到五星上将用了16年;威廉·莱希从上校到五星上将用了27年的时间。
不仅如此,艾森豪威尔还是美军将领中指挥过最大规模作战行动的第一人,在他之前和之后,没有任何一名美军将领指挥过几百万人规模以上的作战行动。此外,艾森豪威尔还是第一个担任北约武装力量最高司令的美军将领,唯一当上总统的美军五星上将,第一个当上哥伦比亚大学校长的美军退役高级将领。
在艾森豪威尔的军事生涯中,最为辉煌的时期是从1942年6月出任欧洲战区美军司令开始的。此后,他先后担任了北非远征军总司令、地中海战区盟军总司令和盟国欧洲远征军最高司令,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众所周知,像巴顿、麦克阿瑟这样著名的美军将领都是当过师长,亲身经历过无数大小恶战,才逐渐成为一名军事统帅的。然而与他们不同的是,艾森豪威尔是从美国陆军参谋部作战处处长这样一个岗位上,一下子成为军事统帅的,而且统帅得是那样的好。艾森豪威尔当上军事统帅之后,许多部下的资历都超过了他。但是,他却能够使他们———即使是他原来的上级———都十分地佩服他的智慧与能力。那么,艾森豪威尔是怎样当上军事统帅的呢?他的为帅之道又是什么呢?
一、走向盟军统帅之路
谈及艾森豪威尔的成长,必须要从马歇尔讲起。因为正是马歇尔这位伯乐发现并起用了艾森豪威尔这匹千里马的。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马歇尔担任美国陆军参谋长,掌握着美国陆军的军政和军令大权,当然对美国陆军高级军官的人事提名也拥有全权。加上,罗斯福总统非常地信任马歇尔,只要是他提名晋升的军官,都会得到批准。而马歇尔这个人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知人善任”。他随身带有一个黑色笔记本,上面记录着他耳闻目睹的一些有才华和培养前途的军官的名字和表现,以及自己的评语。比如,马歇尔对巴顿的评语是:此人能带领部队赴汤蹈火;要用一根绳子紧紧地套住他的脖子;一有装甲部队,就交给他指挥。现在看来,这样的评语真可谓是入木三分啊!
美国五星上将艾森豪威尔
只要上了马歇尔的黑色笔记本,就很有可能晋升为更高一级的军官。而艾森豪威尔则很幸运地上了马歇尔的黑色笔记本。当然,马歇尔用人选将是有自己的标准的。艾森豪威尔在回忆录中说,马歇尔用人的原则是:
一是坚决不用跑官要官的人。即使有人给某某人说好话或施加压力,也不行。马歇尔对那些帮助他人说情要官的人的回答通常是:“如果他是你的朋友,你对他的最大帮助就是不要在我面前提他的名字。”
二是不用文过饰非,邀功推过的人。他认为高级军官必须在他们的职权范围内自己独立地去思考和行动,遇有责任就推卸的人,不可能胜任给他的职务。
三是不用事必躬亲的人。因为在他看来,这种人习惯埋头于琐碎小事,没有能力处理战争中更重大的问题。
四是慎用性格粗暴的人。他认为这种人通常把坚定有力和蛮不讲理混为一谈。
五是不用悲观主义者。因为这种人往往把困难说得非常可怕,并且特别害怕用已经掌握的方法去克服这些困难。
六是不用不团结的人。他认为,战争不是一个人的事业,不善于团结的人很难将战争的协奏曲演奏好。
艾森豪威尔的个性就非常符合马歇尔的用人标准。而马歇尔则是通过下面几件事情最后敲定让艾森豪威尔来担任盟军统帅的:
第一件事是1941年夏天,艾森豪威尔担任第3集团军参谋长期间制定了一个大规模的演习计划。这次演习最突出的特点是后勤协调得好,后勤保障及时有力。这个问题在当时是一个大难题。马歇尔看了之后认为,后勤保障牵涉面极广,能协调得如此好,得益于事先计划的周密。这是艾森豪威尔第一次上马歇尔黑色笔记本所得到的评语。
第二件事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艾森豪威尔被调到陆军部工作的第一天发生的事情。由于艾森豪威尔曾经在麦克阿瑟将军办公室工作过6年,对菲律宾防务非常了解,和麦克阿瑟本人的关系也非常好,因此调他到陆军部作战计划处负责远东事务。1941年12月10日,艾森豪威尔向马歇尔报到。马歇尔用20分钟向他说明工作调动的原因,然后问他:“我们在远东太平洋的行动方针应该是什么?”
晚年的艾森豪威尔
如果艾森豪威尔当时就回答是什么的话,那么就很可能不会有后来我们所知道的艾森豪威尔了。因为,马歇尔比较讨厌那种对重大问题脱口而出的行为,认为这种不加考虑就给出答案的做法,投机的成分非常大。
艾森豪威尔在想了片刻之后,冷静地回答道:“将军,让我考虑几个小时后再回答您的问题好吗?”马歇尔满意地看着艾森豪威尔,只说了一个字:“好!”但是,在他的黑色笔记本上,艾森豪威尔的名字下面又多了一行字:此人完全胜任准将军衔!
第三件事是在决策美国究竟是“先欧后亚”,还是“先亚后欧”,还是“欧亚并重”的战略问题时艾森豪威尔的表现。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上下多数人都认为应该以太平洋地区为战略重点,先打败日本人,再对付希特勒。然而,罗斯福和马歇尔则从大战略上考虑,认为应该实行“先欧后亚”的战略,把美国主要力量先放在欧洲,而不是将美国武装力量化整为零地用于太平洋地区。于是,1942年4月7日,马歇尔到英国访问,和英国人达成一项联合作战的草案。回国后,他没有向艾森豪威尔透露草案的内容,只是命令他飞往英国作一次实地考察,并对在英国设立美军指挥部,处理日后日益增长的兵力等问题提出建议。10天之后,艾森豪威尔回国。6月8日,他完成了一份《给欧洲战区指挥将领的指令》的报告。在这份报告里,艾森豪威尔详细提出美军赴欧洲作战各军兵种统一指挥的问题。
艾森豪威尔曾经在菲律宾服役6年之久,对日本人进攻太平洋应该说是最具有仇恨的了,因此也应该是最坚定地主张坚持“先亚后欧”战略的人。然而,艾森豪威尔却在并不知详情的前提下,不仅坚决主张“先欧后亚”战略,而且制定出一份非常好的美国赴欧作战统一指挥的报告建议。马歇尔认为,艾森豪威尔不仅仅是一个参谋人才,更是一个卓越的统帅。于是,在艾森豪威尔向马歇尔报送这个报告,并提醒他在发出这个报告前再仔细阅读一下,看是否存在某些错误或不当时,马歇尔回答道:“我当然要再阅读的。但是,你也许是执行这个文件的人。如果是这样的话,你打算什么时间离开华盛顿?”
这就等于说,未来在欧洲作战的美军将由艾森豪威尔来统帅,而当时,他还只是一名新晋升的少将。对此,不仅艾森豪威尔没有想到,整个美军,整个美国都没有想到。因为,艾森豪威尔这个名字对于他们来说太陌生了。可是,这一切偏偏发生了。马歇尔在给罗斯福的提名报告里,是这样解释的:艾森豪威尔不仅具有军事方面的学识和组织方面的才能,而且还善于使别人接受他的观点,善于调节不同意见,使人感到心情舒畅,并真心地信赖他。而这些品德与长处又恰恰是我们驻欧洲部队统帅所必须具备的素质。
就这样,艾森豪威尔超越了366名高级将领———就是说,在他前面还有366名比他资历老的高级将领———成为美国历史上继潘兴之后第二位远征欧洲的军事统帅。1942年6月24日,艾森豪威尔离别妻儿飞赴伦敦,走马上任了。
二、没有他,就没有一台完美的交响乐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是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共同努力的结果。反法西斯力量在军事行动上的统一作战,对于加快这场战争的进程,并最终战胜法西斯国家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这场战争也是一场联盟战争。
联盟战争不像其他战争,盟军之间能否在统一指挥下协同行动意义十分重大。如果只指挥本国的军队作战,那要容易得多;但是,联盟作战则是由一个国家的统帅经授权指挥多国军队进行作战,这个难度就大多了。因为,各国军队有各自的指挥机构,有各自的决策方式,有各自习惯的作战样式,并且受到民族心理、语言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往往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误解与分歧。比如,有些美国军人以救世主自居,认为“我们是来欧洲为你们作战的”,在行为上不尊重英国人;有的英国人由于看到本国的女青年青睐美国军人,而对美国军人产生非善意的感觉。这些,都会加深分歧与误解。而这些分歧与误解,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影响到盟军间的协同作战。
杜鲁门与艾森豪威尔
然而,这些问题,艾森豪威尔都解决了,而且解决得是那样的完美,即使是让他最为头疼的几个高级将领也不得不承认:“艾克(即艾森豪威尔)是一个优秀的指挥,没有他,就没有一台完美的交响乐。”
为了解决美军官兵与英国民众间的隔阂,艾森豪威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美国军人与英国军民的沟通。他安排美国军人参观受到德军轰炸破坏最严重的伦敦街区,让美国军人亲身体验英国民众在极其困难条件下的生活。美军第442步兵团上尉乔治·许埃特在给妻子贝蒂·鲁的信里写道:“亲爱的,你简直太棒了,为我生了一个儿子。从今天起,我有了儿子,成为了国王。可是,我喜悦的心情让今天下午参观伦敦被德国人轰炸的街区搞坏了。一个女人没有你那么幸运,她在生产时,遭到德国人的轰炸,不是医生用手术刀取出她的孩子,而是德国人用炸弹的弹片划开了她的肚皮,胎儿和这个母亲都死了。这副惨景一生难忘。每一个人都会哭泣。为了我们的儿子,我应该在这里战斗,用我的刀划开德国人的肚皮。替我吻吻我们的儿子。”
艾森豪威尔推出的沟通举措还有许多。比如,他在军中的《星条旗报》开辟“人民对人民”的专栏,经常发表英国人好客和勇敢的评论文章;他时常鼓励美国高级将领到英国民众间发表讲话,告知他们前线的战况,增强英国民众的必胜信心;他欢迎英国人邀请美军官兵到自己的家里做客,等等。
当美军军官与英国军官发生矛盾时,艾森豪威尔十分注意不去伤害英国人的民族感情。在北非作战期间,一名美军军官与一名英国军官发生了对骂,两个人把状告到了艾森豪威尔那里。艾森豪威尔先与两个人说了几句话,然后让英国军官出去。他关上门,对美军军官严厉地斥责道:“你叫谁狗杂种都没有关系,但是我绝不允许你叫美国狗杂种或英国狗杂种。可是你却这样叫了。为此,我准备把你送回国,乘坐一艘慢船回国,并且没有人护送你。”艾森豪威尔还把这件事情的处理结果通报全军,以示警告。艾森豪威尔的那句“叫谁狗杂种都没有关系,但绝不准说某人是美国狗杂种或者是英国狗杂种”的话,也很快成为美英军队中流行的幽默语言。
联盟作战指挥权问题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一般来说,每个国家都希望自己能够指挥其他盟国的军队,至少是在指挥问题上有所主动。如果这个问题处理不好,盟军间的关系就有可能搞得很僵。艾森豪威尔非常注意这个问题,该用英国军官时,就坚决将指挥权交出去。1943年初,在北非的突尼斯战役中,艾森豪威尔就把参战的美军交给负责地面作战的英国将军亚历山大去指挥。对此,一些美国军官认为艾森豪威尔是在犯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他们提醒艾森豪威尔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潘兴将军一直拒绝把美军与协约国的军队合并。艾森豪威尔正色对这些人说:“可是你们忘记了潘兴将军当时对法国元帅福煦说的话:‘我们的每一个人,每一枝枪和每一件东西都归您使用,只要您认为恰当就行。’在战场上,只要能战胜敌人,其他并不重要。……这件事不要再不负责任地议论了,如果有错,我甘愿承受后来的一切批评。”
丘吉尔与艾森豪威尔
实战证明,艾森豪威尔在北非战场把美军交给英军指挥是对的。英国人一直想在地中海地区集中主要力量打败德国人,而美国则坚决主张在欧洲大陆开辟第二战场打败德国人。艾森豪威尔在北非战场对英国人让一步,却为后来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时赢得了英国人的配合。这就是一个大战略家的眼光。
当然,艾森豪威尔在尽力搞好与盟国军队的关系时,也不是无原则地迁就对方。1944年6月,盟军实施诺曼底登陆战役成功,正向法国纵深发展进攻。然而这时,英国牵挂他们的地中海战区,丘吉尔首相提出要将准备在法国南部登陆的盟军调往地中海战区,他对艾森豪威尔说:“如果不能这样做,我将向国王辞去首相职务。”
艾森豪威尔则坚持原来的作战计划,坚决反对从欧洲大陆抽调兵力。他和丘吉尔会谈多次,最后终于说服丘吉尔放弃自己的决定。据艾森豪威尔的秘书记载,在最后一次会谈中,丘吉尔流了泪,一边抱怨艾森豪威尔不接受他的意见,一边同意继续在欧洲大陆集中兵力作战。
在艾森豪威尔看来,联盟作战贵在团结,有团结,就有信心。既然能够在一条战线上作战,就有共同点,这就是战胜德国人。因此,艾森豪威尔非常注意保护蒙哥马利,不让这员虎将的作战积极性受到损害。比如,在诺曼底登陆战役中,蒙哥马利是地面部队的最高指挥官,连布莱德雷都要听命于他。但是,按照规定,一旦登陆成功,盟军在陆地建立起行动基地后,蒙哥马利应该立即将指挥权交还给艾森豪威尔,而且应该是公开宣布收回指挥权。然而,艾森豪威尔担心蒙哥马利会因为公开宣布收回指挥权而使自尊心受到伤害,所以一直没有公开宣布,只是暗地里接过指挥权。
后来,蒙哥马利借阿登战役初期盟军失利的事情,再次抱怨:正是把地面作战的指挥权交了出去,才导致这样的情况发生。这句话意味着:如果让我指挥,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了。这件事在美军中引起强烈反感。美国在阿登作战中伤亡最大,现在英国人又在说风凉话,他们能不生气吗?可是艾森豪威尔还是以宽容、以大度处理了这一问题。他召开了一次记者招待会,在会上先是赞扬了蒙哥马利的作战,然后非常低调地说:“整个作战行动的内容太多,不是一位战场指挥官都能处理得了的,我并没有从蒙哥马利那里收回全部指挥权,因为指挥大权一直是在最高统帅手里的。”这句话其实是“绵里藏针”地回敬了蒙哥马利一下:指挥权一直在我手里,你知道吗?
艾森豪威尔的宽容弄得蒙哥马利一点脾气都没有。后来,蒙哥马利自己写信给艾森豪威尔承认自己的过错,他说:“我并不认为我是一个温顺的部下;我喜欢我行我素。但是,您总是在困难和风云变幻的时刻使我没有发生越轨行动,您的英明引导和宽厚的容忍,对我教育极大。万分地感谢你!”作为一名盟军最高统帅,衡量其是否成功的尺度应该是他能否尽量少地使盟军卷入争论。而艾森豪威尔则做到了这一点。
我们再看看艾森豪威尔的机智
什么是机智?机智是一种能出色地处理意外事件的能力。由于战争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偶然性,因此机智对于从事战争职业的人越发显得重要。机智是与果断分不开的。克劳塞维茨说:要想不断地战胜意外事件,必须具有两种特性:一是在这种茫茫的黑暗中仍能发出内在的微光以照亮真理的智力;二是敢于随这种微光前进的勇气。前者在法语中被形象地称为眼力,后者就是果断。
对于一个军官、特别是高级军官,机智就是大智慧。我们从艾森豪威尔处理与巴顿的关系上来看看他的机智。
大家都知道巴顿这个人,他是属于马歇尔黑皮笔记本中慎用的那种人。可是,他的资历要比艾森豪威尔老,也能打仗。巴顿有个特点,脾气倔强,但是,如果给几句好话,大概就要先找一个指南针了。他怕别人捧他。艾森豪威尔就是摸到巴顿这个特点,使得这个倔强的老头,经常为他排忧解难。举一个战例说明这个问题。
1944年12月16日凌晨,德军为了挽回败局,粉碎西线盟军的进攻计划,发动了代号“守卫莱茵河”的反攻作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阿登战役”。25万德军在名将莫德尔的指挥下,发起了凶猛的进攻。这一天,艾森豪威尔正在凡尔赛宫附近的一座教堂里参加婚礼。新郎是他的传令兵米基·麦基奥中士,新娘是陆军服务队的帕里·哈格里夫下士。美军第12集团军群司令布莱德雷同时也在。美国人根本没有料到德国人会发动这样规模的进攻。那天是个下雪天,天空飘着洁白的雪花。尽管是在战争时期,但在场的人不会把教堂里响起的《婚礼进行曲》与这次毁伤81000名官兵的进攻炮火联系在一起。所以,当艾森豪威尔的参谋长史密斯少将推门进来,悄悄地报告:“德军在比利时突破了我们的防线”后,艾森豪威尔的第一个反应是:“战争进行到此时,突破防线的应该是我们,而不是德国人!”可是,事实是德军已突破了米德尔顿少将的美军第8军的防线,正在向西北迂回进攻,企图将第12集团军群合围。
美军事前的情报,没有报告阿登山区当面有如此大规模的德军。面对突如其来的进攻,艾森豪威尔很快镇静下来,他明白德军绝不是在进行一次瞎打乱攻,而是在进行目的十分明确的反攻。他要堵住第8军当面被撕裂的缺口。他必须堵住这个缺口!从战场态势来看,德军的进攻已在第8军当面形成了一个突出部。艾森豪威尔决定从南北两翼夹击这个突出部。这样,进攻中的德军将遭受两翼打击,甚至被合围。为此,需要使用装甲部队。当时,在第8军左翼有考特尼·霍奇斯第9集团军的第7装甲师,在第8军右翼有巴顿指挥的第3集团军的第10装甲师。艾森豪威尔准备让这两个师援助第8军,攻打洛希姆突出部。可是,巴顿正准备按预定作战计划在萨尔发起进攻,他需要这个装甲师。布莱德雷提醒艾森豪威尔,巴顿不会同意把他的师加强给第8军。然而,艾森豪威尔坚决地说:“告诉他,不是他,而是我在指挥这场该死的战争!”
作为纪念,美国一艘航母取名为艾森豪威尔
巴顿果然不肯,他直截了当地对布莱德雷说:“是你的失误,而不是我,才使得我们面临如此糟糕的局面!现在,你又想让我的部队拉到北面救你。”巴顿原是布莱德雷的上级,现在却成为布莱德雷的下级,他本来就不服气,借机大发牢骚。
艾森豪威尔听说后,立即让巴顿飞抵卢森堡,当面说服巴顿:“你的行动关系到整个战局,如果让我选择,我也会交出这个师。”艾森豪威尔见巴顿还是不表态,突然对巴顿说:“乔治,还记得去年在北非突尼斯的卡塞琳隘口战役吗?”
巴顿说:“当然!你刚刚晋升为四星上将,就遭受到了德国人的进攻。”
艾森豪威尔微笑地说:“好记性。那次,是你的奋战才击退了隆美尔的进攻。真滑稽,两天前我刚刚接到晋升我为五星上将的命令,却又碰上德国人的进攻。”
巴顿笑了,回敬一句说:“这次是不是还要我为你的将星保驾?”
艾森豪威尔诚恳地说:“准确!为什么不再这样呢?再保一驾吧!”
巴顿握住艾森豪威尔伸过来的手,同意把他的第10装甲师加强给第8军。
艾森豪威尔就这样智慧地处理了突发事件和令人头疼的部属之间的关系,为粉碎德军阿登反扑奠定了基础。其实,这样的事情还有许多。
艾森豪威尔很轻易的处理好与巴顿的关系
战后,艾森豪威尔接替马歇尔担任了美国陆军参谋长,后退役担任了哥伦比亚大学校长。1950年恢复军职,担任北约盟军首任总司令。1953年,当选为美国第34届总统,1956年连任成功。1961年离开白宫。1969年3月28日,艾森豪威尔因心脏病突发,不幸去世,终年79岁。同年4月2日,在他的故乡阿比城下葬时,宣布了他的临终遗言,遗言最后说:“我始终爱我的夫人!我始终爱我的儿子!我始终爱我的孙子!我始终爱我的祖国!”
艾森豪威尔去了,作为军人,他尽到了战胜对手的职责;作为政治家,他的名字和冷战政策连在一起。他的功过是非,民众心中自有看法,但是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员名将,人民将永远怀念他!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729972.html
相关阅读:明英宗朱祁镇:成蒙古人的俘虏却感动了蒙古人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皇帝竟然是她!陈硕真简介
段祺瑞的传奇一生:他怎样从炮兵之王做到总理的
永乐大帝为何用兵如神?朱棣打仗的本领是谁教的
汉昭帝的孝昭皇后上官氏:汉代年龄最小的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