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60年正月初一,一个叫赵匡胤的后周将领率军北上抵御契丹的进攻,大军行至陈桥驿,发生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戏剧性的一幕,睡梦众的赵匡胤被众将领叫醒,稀里糊涂地就被披上了黄袍,拥立为帝。结束了五代十国的乱世,开创了历时三百余年的大宋王朝。关于陈桥兵变,宋人的记载出奇地一致,他们认为赵匡胤是被迫当上的皇帝,此前他对兵变一事根本一无所知,可是今夭我们重温这段历史的时候,不免心中会产生很多疑问,历朝历代的开国皇帝都是在刀光剑影、血雨腥风中争得天下的,可是偏偏赵匡胤的这个皇帝当得如此容易,几乎就是没有费任何力气,一个大馅饼就砸到了他的头上,而且推都推不掉,那么赵匡胤是真的如此得到幸运之神的眷顾吗?还是历史跟我们开了一个玩笑,让我们自己去寻找答案呢?
当迷雾重重的时候,我们还能还原历史的真相吗?)陈桥兵变最早记录出版在赵普。赵普是大宋宰相。他是赵匡胤的智囊团中首师策划师。少了他,兵变是不是能成,真难说。赵普年老了,写写当年的回忆录。写了《皇朝龙飞记》。这一天,正月初三晚,困于杯酌,酣醉熟睡。要出门打仗,有朋友送行。送行酒要喝好多天。赵匡胤这次出兵紧急。赵匡胤的人缘好,遍地是朋友,酒喝多了,这事可能发生。兵变的夜里,他在呼呼大睡。这种情况是可能的。正是大睡时,赵普写的是,赵光义来找他,商量兵变。商量一夜,天快亮时,准备工作基本做好了。赵普回忆是手下将军军官们,披挂在身,闯进去,围在赵匡胤床前,厉声说,今天要让大帅当上天子。有人强行把他披上王袍。这是皇帝的制服。赵匡胤半梦半醒,但是一看,不得了。当时谋逆是株连,他要脱,可是这些将军按着他,想脱脱不了。没办法,赵匡胤只得穿着当上了皇帝。赵普是亲历者,按说,有一定可信度。司马光说的呢?《涑水记闻》中直接从赵匡胤睡觉说起。将军士兵们囔囔,赵匡胤“固拒之,众不听”。所以,赵普与司马光两个人,都这样一口咬定,赵匡胤不想做皇帝,是硬给他的。.
悻桥兵变的真相:他其实有野心。赵匡胤早有抱负。十年前,赵匡胤浪荡江湖,心里已经有了经营天下的抱负了。一天起了个大早,突然看到太阳从东边升起。他心潮澎湃。作了一首诗:“欲出未出光辣挞,千山万山如火发。须臾走向天上来,赶却流星赶却月。”有气魄。当时是乱世,皇帝多了,赵匡胤要做的是像太阳一样赶跑他们。还世界青天白日。这首小诗看得出他年青时的抱负。后来参军了,跟着周世宗打天下,南征北战。将军们搜刮成风,赵匡胤不这样。他要的是图书。这事周世宗知道了,间他为什么。赵匡胤说多读书,将来可以更好地服务。实际上,赵匡胤眼中金银不算什么,学到知识对将来有用。
可惜的是周世宗精明,没有搞清楚的是爱读书爱文化的将军比一个贪污的将军要可怕得多。赵匡胤陈桥兵变,母亲在京城中。有人告诉了杜太后。杜太后说,“吾J L素有大志,今果然”。在乱世,这种大志只有当皇帝。赵匡胤当时手下有五六万后周王朝的禁军。二是人才储备。他平时做了很多准备。军队中组成了小社团叫义社十兄弟。赵匡胤的这十个人都是陈桥兵变及以后重要的军事干部。另外还建立了智囊团。得有文人,他也注意选择一些文人加入。赵普就是。攻打滁卅l时,认识,从此结下深厚友谊。赵普实际是重要的幕后推手。有军队实力,有智囊团,这是一飞冲天的翅膀。
兵变前的精心准备:三是赵匡胤得到兵变机会时,不是被动接受,而是周密地安排。当时他带失出征,为了保证成功,把自己得力的助手石守信留在京城,跟韩通一起在京城。把韩通手下的两员大将带在身边。当时赵匡胤这个调兵方案也获得后周王朝的同意。但是韩通的忠厚却脾气不好,动不动骂人。资格老,在军中,被人怕。人称他为韩瞪眼。韩通性格决定了关键时不会有多少人跟随。赵匡胤恰恰相反。如果发生兵变,石守信在韩通身边,不会听韩通的,而韩通的手下,跟着赵匡胤,就算不帮忙,至少把韩通釜底抽薪了。韩通没人了。陈桥兵变了,韩通听说,赶紧召集人马,石守信早准备利箭了,一箭就让他倒下了。可是整个开封都在说,赵匡胤要做皇帝了。这样的机密怎么可能提前透露?其实开封城中的百姓见得多了,机会,实力都摆在那儿,赵匡胤不反,才怪。赵匡胤心里没底,打算与家人商量这事。结果一回家,没想到姐姐超级暴力,拿东西追着打他。一边打一边骂,当断则断,拿这些吓我们干什么。说明家人是支持的。这些都说明他不可能在陈桥驿呼呼大睡。,:
情报门事件:960年正月初一,前方的军官送上情报,说北汉联合辽国要进攻后周了。后周主要敌人正是北汉。怎么办?得派兵去迎战。间题是这个情报是真是假?可以说情报是假的。按说辽国派军队来进行军事行动。《辽史》只字不提。赵匡胤回去当了皇帝,也不了了之。说明这个情报一定是假的。这有两个可能,可能是这些守军造假,配合赵匡胤调兵。另一种可能是派人化装成使者送情报。但是一分析,不是这么回事。这两个情报,不可能是前方军官造假,郭崇、孙行友二人都是典型的保周派。他们看不起赵匡胤,不可能配合他们。昭告天下时,郭崇当面大哭皇帝。可以想见他肯定不是赵匡胤的人。
孙行友更是根本不听。甚至组织反宋行动。赵匡胤派士兵冒充,似乎有道理,实际也不可能。前方情报送到朝廷,要有一定的环节。哪个环节出错,就会找责任。就算有情节,朝中未必派兵。就算朝廷派兵,也未必派赵匡胤,当时相当资格的有三四个。这个情报在我看来是,是地方上发下来的。是地方的工作没做好。把北汉与辽国的军事动向没搞清,糊涂地上交了。赵匡胤只是看着好机会,把机会抓在手中。当时起作用的是范质、魏仁浦、王溥三个宰相说了算。后二人都是赵匡胤的人。派谁出征,肯定有倾向。
太后符氏有妹妹嫁给赵光义。赵匡胤和后周皇室是沾亲带故的。宰相的决定会得到小皇帝的监护人符太后的认可。历史真相不可如此。历史这样记载赵匡胤被动当皇帝的原因:一是树立赵匡胤忠义千秋的形象。后周是稳定的,开封人民幸福指数高。赵匡胤无非是背信弃义,抢了天下。这样记,只会留下不好的名声。历史要营造的氛围是要说他是天命所归。二是增加赵光义的戏份J儿。宋王禹记过,陈桥兵变时,赵光义可能一点功劳没有。鼓励史学家把他在陈桥兵变中的作用强化一下,为自己当皇帝一点功劳。实际上不是赵匡胤命好,是天下大势的规律。分久必合是一种诉求。百姓得有强有力的王朝,赵匡胤要做的是做好准备,机会来临时抓住它。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1098962.html
相关阅读:解密:古代哪位官员曾多次主动公布自己的收入?
揭秘:宋太祖赵匡胤为何要在赵普脸上乱涂乱画?
名将马援为何会失宠于汉光武帝?马援必死的理由
1967年香港严重骚乱纪实
美国退给中国多少辛丑赔款?退了多少到底怎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