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起希特勒的失败,一个常见的话题是:德国人力不足。笔者却觉得这个说法奇怪得很:希特勒在进攻苏联前后,已经控制了西欧和东欧的大片地区。前者是当时的世界工厂,后者则是欧洲的粮仓。人力资源都相当丰富。除了德国人以外,愿意给希特勒卖命的各国日耳曼族裔也不在少数。还有意大利、罗马尼亚、匈牙利、芬兰这些国家给希特勒出兵助战。
如此看来,希特勒和他的第三帝国,控制的人力资源真的很少吗?
为了更具体地说明这个问题,我们不妨看一组数字:截至1943年12月1日,整个德国武装部队共有10667809人。除了正规军外,德国还拥有五花八门的各种“武装部队辅助力量”,至1944年共有380万人,其中很多具有半武装性质。
但从另一个意义上说,德国的人力资源也的确很紧张。
众所周知,第三帝国的武装部队,由陆军、武装党卫军、空军、海军组成。各军种又分为所谓的“野战(作战)军”和“后备军”。两者的区别,简单说就是:前者负责打仗,后者负责训练和补充。
四大军种中,德国空军的飞机其实不多,一线也就五六千架。但空军的头头戈林是个牛人。他身为纳粹党的二把手、元首的接班人,不但好大喜功,还贪财恋物,指挥下的空军也占用了大量人力,达到190多万人!海军也不甘示弱,足足有70多万员额。
海空军这么一分,上面所说的1000多万人中,只剩下724万配属给陆军。但其中又有290万是“后备陆军”——也就是新兵、本土守备部队、后方伤员、机关机构什么的。
于是,德国野战陆军只能得到434万人。其中,拿去和苏联作战的只有大约270万。(1944年初)。
上千万的总员额,在一线打仗的居然只有不到300万!希特勒对此当然很不爽。他早就要戈林把空军多余的人员挤出来。但戈林没那么好打发。此君据说有句名言:德国会飞的东西都归他。空军的人自然也都得听他的。于是就产生了一种莫名其妙的部队——空军野战师。编制上,其实就是步兵师,但还是属于空军。可是空军毕竟不会打陆战,空军野战师战斗力很差,总是被苏联红军打得落花流水。到了1943年秋天,希特勒只好把他们的残兵败将收拾一下交给陆军。而戈林的空军,因为有了防备空袭的理由,人数还是越来越多。
希特勒又打起了后备陆军的主意。他要求把新兵的招收和训练分开,把新兵送往占领区或战区训练,而不是留在国内。于是又产生了所谓的“野战训练师”。可效果也不明显。到1943年底,德国的补充和训练部队,加上康复单位,总员额达到150多万,而部署在东线的野战训练师和补充营,加起来撑死了也就6万来人。比较一下,苏联前线部队所属的后备人员和训练机构,却有大约50万人!
战况日益紧张,前线部队死伤惨重,缺额巨大。希特勒发急了!他下了死命令,要求从军队冗员中抽调出100万人送往前线。一时间,大量机关单位和教导部队被解散,工作尽量交给妇女。后方人心惶惶,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被送去当炮灰。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希特勒的命令再厉害,也抵不住官僚单位的拖拖拉拉,措施也不够强硬。这样折腾了四五个月,希特勒也只搞到了40万人,连预计的一半都不到。
就这么着,德国军队的前线员额越打越少,后方人力倒是越来越多。最后红旗插上国会大厦,希特勒和第三帝国最终灭亡的结局也就不奇怪了。
在希特勒自己看来,他的纳粹运动也是一场“革命”。但这场“革命”并没有破坏德国的旧秩序,而是选择和旧秩序——尤其是旧军队的合作。从而形成了纳粹的“新体制”和旧体制并存的奇特状态。战争失败后,旧军队的指挥官将责任全部推给纳粹“新体制”,而他们所维护的旧体制则被认为是完美无缺的。这一点非常值得怀疑。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905901.html
相关阅读:解密:古代哪位官员曾多次主动公布自己的收入?
美国退给中国多少辛丑赔款?退了多少到底怎么算
1967年香港严重骚乱纪实
名将马援为何会失宠于汉光武帝?马援必死的理由
揭秘:宋太祖赵匡胤为何要在赵普脸上乱涂乱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