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人怎样提高自己的想象力呢?
第一,要积累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经验。想象无非是对已有的知识、表象和经验进行改造、重新组合、创造新形象。因此头脑中储存的表象、经验和知识愈多,就愈容易产生想象。一个孤陋寡闻的人是很难经常产生奇想的。
第二,要善于把不同种类的表象加以重新组合以形成新的形象。《西游记》中的猪八戒这一艺术形象就是用这种组合法想象出来的。
第三,要善于把同类的若干对象中的最具代表性的普遍特征分析出来,然后集中综合成新的对象。“阿Q”的形象,就是鲁迅先生用这种方法想象出来的。阿Q的原型“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
第四,要善于抓住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进行想象。想象可以通过比喻的途径来完成。如人们常常把“爱心”比作滋润心田的雨露,从而这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比喻的关键在于发现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
第五,要善于把适合于某一范围的性质扩展到整个等级。想象也可以通过夸张的途径来完成。夸张的关键在于通过用具体的局部去代表未知的整体从而使整体具体化。如当人们只看到月牙时,他们就认为自己看到了整个月亮,这就是通过夸张来想象。
下面隆重介绍:思维导图,先说它的由来:
科学研究已经充分证明:人类的思维特征是呈放射性的,进入大脑的每一条信息、每一种感觉、记忆或思想(包括每一个词汇、数字、代码、食物、香味、线条、色彩、图像、节拍、音符和纹路),都可作为一个思维分支表现出来,它呈现出来的就是放射 性立体结构。
英国教育学家托尼•巴赞(Tony Buzan)在大学时代,在遇到信息吸收、整理及记忆的等困难,前往图书馆寻求协助,却惊讶地发现没有教导如何正确有效使用大脑的相关书籍资料,于是开始思索和寻找新的思想或方法来解决。
托尼•巴赞开始研究心理学、神经生理学等科学,渐渐地发现人类头脑的每一个脑细胞及大脑的各种技巧如果能被和谐而巧妙地运用,将比彼此分开工作产生更大的效率。以放射性思考(Radiant Thinking)为基础的收放自如方式,比如:鱼网、河流、树、树叶、人和动物的神经系统、管理的组织结构等,逐渐地,整个架构慢慢形成,Tony Buzan也开始训练一群被称为“学习障碍者”、“阅读能力丧失”的族群,这些被称为失败者或曾被放弃的学生,很快的变成好学生,其中更有一部份成为同年纪中的佼佼者。
1971年托尼•巴赞开始将他的研究成果集结成书,慢慢形成了发射性思考(Radiant Thinking)和思维导图法(Mind Mapping)的概念。思维导图是大脑放射性思维的外部表现。依据大脑思维放射性特点,后来成为英国大脑基金会主席、著名教育家的托尼•巴赞(Tony Buzan)在思维研究领域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思维导图利用色彩、图画、代码和多维度等图文并茂的形式来增强记忆效果,使人们关注的焦点清晰地集中在中央图形上。思维导图允许学习者产生无限制的联想,这使思维过程更具创造性。
托尼•巴赞1942年出生于英国伦敦,毕业于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先后获得心理学、英语语言学、数学和普通科学等多种学位。他所撰写的二十多种大脑方面的图书已被翻译成几十种语言,在全球五十多个国家出版,并成为世界顶级公司进行高级人员培训的必选教材。另外,他还出任一些政府部门、大学和研究院以及大跨国集团公司的咨询专家,包括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惠普公司、巴克莱国际公司、数字设备公司等。他主持的大脑知识讲座已成为西方家喻户晓的节目,在广播、电视及录像节目中大受欢迎。业内人士称他为“大脑先生”。
为什么要学思维导图
人类的思维特征是呈放射性的。研究表明,进入大脑的每一条信息、每一种感觉、记忆或思想(包括每一个词汇、数字、代码、食物、香味、线条、色彩、图像、节拍、音符和纹路),都可作为一个球体来表现出来,它呈现放射性立体结构。思维导图是大脑放射性思维的外部表现。依据大脑思维放射性特点,英国大脑基金会主席、著名教育家托尼•巴赞(Tony Buzan)发明了“思维导图”,他在思维研究领域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思维导图利用色彩、图画、代码和多维度等图文并茂的形式来增强记忆效果,使人们关注的焦点清晰地集中在中央图形上。思维导图允许学习者产生无限制的联想,这使思维过程更具有创造性。
思维导图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思维工具,它是一种将思想图像化的技巧,也是将知识结构图像化的过程。它可以最大限度地帮助你开发智力,强化思维,极大地提高你的记忆力和创造力。思维导图的独特结构和人脑里内部的神经元结构非常相似。它们都是从一个中心伸展出去,通过不同的分叉,再和另外一些神经元相连接。它的每一个分支,都代表着与中心有关的一组内容,再配上活泼可爱的图标,让你能更生动地回忆出具体情形。
因为思维导图总是从一个中心点开始,所以学习者能把精力迅速集中到主题上。每个人想问题时,思维都有跳跃性,产生丰富的分岔,如果把内容按顺序列出来,思维很可能被打断,在某一点上停滞不前。而采用画图的方式,不仅可以用彩色图标来愉悦学习者的心情,还能在每个所能想到的分支上增添新的内容,只要最后整理一下,就大功告成了!
在画思维导图时,人会不断有新思想、新发现和新感受,这会鼓励思想的潮流无止境地涌动。大脑在不断的刺激下,会越来越清晰,越来越能接受新事物。通过训练,你可以让自己的记忆力达到巅峰状态,令你自己都感到吃惊。你将会学习如何强化你的记忆,当你掌握了记忆这门艺术,你的知识将会更丰富,你的勤奋工作和刻苦学习将会有更多的回报。
思维导图有四个基本特征:
第一,注意的焦点清晰地集中在中央图形上;
第二,主题的主干作为分支从中央图形向四周放射;
第三,分支是由一个关键的图形或者写在产生联想的线条上面的关键词来构成的,次要的内容也以分支形式表现出来,附在较高层次的支干上;
第四,各分支形成一个连接的节点结构。
如何画思维导图呢?
准备几张白纸和几种不同颜色的笔。
首先把主题画在纸的中央。主题可以用关键字和图像来表示。所谓关键字,是表达核心意思的字或词,可以是名词或动词。关键字应该是具体的、有意义的,这样才有助于回忆。
然后考虑“次主题”,也就是主题的延伸。
最后在“次主题”后面列出更详细的要点。这时要注意不要强迫自己用一定的顺序或结构来罗列要点。当任何一个要点出现时,尽可以自然地将它用“关键字”的方式来表达出来,并把它和最相关的“次主题”连接起来。如果希望把这些要求用一定顺序表现出来的话,可在画完思维导图后再用数字把它们一一标出来。
任何一个“次主题”都要用一种颜色来表示。而且,如果可能的话,要尽可能用图像来表达一个关键字,这样可以大大加深我们的记忆。
用思维导图背诵课文的好处
思维导图能直观地表达课文和句子的结构,使背诵者无须花费大量时间去记忆课文的结构。从思维导图上可以直观地推断所要表达的内容,能达到快速而深刻记忆的目的。思维导图能直观地给出课文的概貌,无需读者在头脑中形成。而关于事物的准确描述,则留给读者。读者在试探、猜测的过程中,自然地学到并记住准确的描述。因此,用它表现的事物更准确。
思维导图的特征是在图的中央有一个核心(大型的思维导图也可以有多个核心),然后从核心向四周分枝,表示文章的骨干;各分枝再继续分出树状小枝,表示每个骨干分枝的细节。用重点图符表示文章的核心,图的布局没有定式。从这点看,思维导图结构清晰单一,逻辑性强,能精确地表达课文的内容。
思维导图采用了时空凝固技术。它的布局,常常虚构了课文描述的场景,由于采用了树状分支结构的图形,对课文的叙述顺序是动态的、直观的和连续的,这就是时空凝固技术。
思维导图的入门与制作:
绘制思维导图并不像你想象的那样复杂,正如成功并不像你想象的那样困难一样。
工 具
你只需准备好下面提到的东西,就可以开始画了。
1、A4白纸一张;
2、彩色水笔和铅笔;
3、你的大脑;
4、你的想象!
步 骤
1、从白纸的中心开始画,周围要留出空白。
从中心开始,会让你大脑的思维能够向任意方向发散出去,自由地、以自然的方式表达自己。
2、用一幅图像或图画表达你的中心思想。
“一幅图画抵得上上千个词汇”。它可以让你充分发挥想象力。一幅代表中心思想的图画越生动有趣,就越能使你集中注意力,集中思想,让你的大脑更加兴奋!
3、绘图时尽可能地使用多种颜色。
颜色和图像一样能让你的大脑兴奋。它能让你的思维导图增添跳跃感和生命力,为你的创造性思维增添巨大的能量,此外,自由地使用颜色绘画本身也非常有趣!
4、连接中心图像和主要分枝,然后再连接主要分枝和二级分枝,接着再连二级分枝和三级分枝,依次类推。
所有大脑都是通过联想来工作的。把分枝连接起来,你会很容易地理解和记住更多的东西。这就像一棵茁壮生长的大树,树杈从主干生出,向四面八方发散。假如主干和主要分枝、或是主要分枝和更小的分枝以及分枝末梢之间有断裂,那么整幅图就无法气韵流畅!记住,连接起来非常重要!
5、用美丽的曲线连接,永远不要使用直线连接。
你的大脑会对直线感到厌烦。曲线和分枝,就像大树的枝杈一样,更能吸引你的眼球。要知道,曲线更符合自然,具有更多的美的因素。
6、每条线上注明一个关键词。
思维导图并不完全排斥文字,它更多地是强调融图像与文字的功能于一体。一个关键词会使你的思维导图更加醒目,更为清晰。每一个词汇和图形都像一个母体,繁殖出与它自己相关的、互相联系的一系列“子代”。就组合关系来讲,单个词汇具有无限的一定性时,每一个词都是自由的,这有利于新创意的产生。而短语和句子却容易扼杀这种火花效应,因为它们已经成为一种固定的组合。可以说,思维导图上的关键词就像手指上的关节一样。而写满短语或句子的思维导图,就像缺乏关节的手指一样,如同僵硬的木棍!
7、自始至终使用图形。
每一个图像,就像中心图形一样,相当于一千个词汇。所以,假如你的思维导图里仅有10个图形,就相当于记了一万字的笔记!
技 巧
就像画画需要技巧一样,绘制思维导图也有一些自己独特的技巧要求。这里所列出的只是最为基本的几点,更多的内容大家可以直接去《思维导图丛书》中去寻找。
1.先把纸张横过来放,这样宽度比较大一些。在纸的中心,画出能够代表你心目中的主体形象的中心图像。再用水彩笔尽任意发挥你的思路。
2.绘画时,应先从图形中心开始,画一些向四周放射出来的粗线条。每一条线都使用不同的颜色这些分枝代表关于你的主体的主要思想。在绘制思维导图的时候,你可以添加无数根线。在每一个分枝上,用大号的字清楚地标上关键词,这样,当你想到这个概念时,这些关键词立刻就会从大脑里跳出来。
3.要善于运用你的想象力,改进你的思维导图。
比如,可以利用我们的想象,使用大脑思维的要素——图画和图形来改进这幅思维导图。“一幅图画顶一千个词汇”,它能够让你节省大量时间和经历,从记录数千词汇的笔记中解放出来!同时,它更容易记忆。要记住:大脑的语言构件便是图像!
在每一个关键词旁边,画一个能够代表它、解释它的图形。使用彩色水笔以及一点儿想象。它不一定非要成为一幅杰作——记住:绘制思维导图并不是一个绘画能力测验过程!
4.用联想来扩展这幅思维导图。对于每一个正常人来讲,每一个关键词都会让他想到更多的词。例如:假如你写下了“橘子”这个词,你就会想到颜色、果汁、维生素C等等。
根据你联想到的事物,从每一个关键词上发散出更多的连线。连线的数量取决于你所想到的东西的数量——当然,这可能有无数个。
本土化调整版本:
思维导图的制作
制作工具
1. 一些A3或A4大的白纸。
2. 一套12支或更多的好写的软芯笔。
3. 4支以上不同颜色,色彩明亮的涂色笔。
4. 1支标准钢笔。
运用思维导图的四个危险区
1. 出一些不是思维导图的思维导图。
2. 认为词组比单个词更有意义。
3. 认为“乱七八糟”的思维导图不好。
4. 对思维导图有消极情感反应。
思维导图的技法
一、主题
1. 最大的主题(文章的名称或书名)要以图形的形式体现出来。
我们以前作的笔记,都会把最大的主题写在笔记本纸面上最顶格的中间。而思维导图则把主题体现在整张纸的中心,并且以图形的形式体现出来。我们称之为中央图。
2. 中央图要以三种以上的颜色。
3. 一个主题一个大分支
思维导图把主题以大分支的形式体现出来,有多少个主要的主题,就会有多少条大的分支。
4. 每条分支要用不同的颜色
每条分支用不同颜色可以让你对不同主题的相关信息一目了然。
二、内容要求
5. 运用代码
小插图不但可以更强化每一个关键词的记忆,同时也突出关键词要表达的意思,而且还可以节省大量的记录空间。当然除了这些小的插图,我们还有很多代码可以用。比如厘米可以用CM来代表。所以可以用代码的尽量用代码。
6. 箭头的连接
当我们在分析一些信息的时候,各主题之间会有信息相关联的地方,这时,可以把有关联的部分用箭头把他们连起来,这样就可以很直观地了解到信息之间的联系了。如果你在分析信息的时候,有很多信息是相关有联系的,但是如果都用箭头相联接起来会显得比较杂乱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你可以运用代码,用同样的代码在他们的旁边注明,当你看到同样的代码的时候,你就可以知道这些知识之间是有联系的。
7. 只写关键词,并且要写在线条的上方
思维导图的记录用的全都是关键词,这些关键词代表着信息的重点内容。不少人刚开始使用思维导图时,会把关键词写在线条的下面,这样是不对的,记住一定要写在线条的上面。
三、线条要求
8. 线长=词语的长度
思维导图有很多线段,它每一条线条的长度都是与词语的长度是一样的。刚开始使用思维导图的人会把每根线条画得很长,词语写得很小,这样不但不便于记忆,同时还会浪费大量的空间。
9. 中央线要粗
思维导图的体现的层次感很分明,最靠近中间的线会越粗,越往外延伸的线会越细,字体也是越靠近中心图的最大,越往后面的就越小。
10. 线与线之间相联
思维导图的线段之间是互相连接起来的,线条上的关键词之间也是互相隶属、互相说明的关系,而且线的走向一定要比较平行,换言之线条上的关键词一定要让你自己能直观地看到,而不是要把纸的角度转了120度角才能看清楚自己在写什么。
11. 环抱线
有些思维导图的分支外面围着一层外围线,他们叫环抱线,这些线有两种作用:
第一、当分支多的时候,用环抱线把它们围起来,能让你更直观地看到不同主题的内容。
第二、可以让整幅思维导图看起来更美观。
要注意的是,你要先在思维导图完成后,再画外围线。
四、总体要求
12. 纸要横着放
大多数人在写笔记的时候,笔记本是竖着放的。但做思维导图时,纸是横着放的。这样空间感比较大。
13. 用数字标明顺序
可以有两种标明顺序的方式,主要是以你需要和习惯而定。
第一种标明顺序的方式:可以从第一条主题的分支开始,用数字从1开始,把所有分支的内容按顺序地标明出来,这样就可以通过数字知道内容的顺序了。
第二种标明顺序的方式:是每一条分支按顺序编排一次,比如第一条分支从1标明好顺序后。第二条分支再重新从1开始编排,也就是说,每条分支都重新编一次顺序。
14. 布局
做思维导图时,它的分支是可以灵活摆放的,除了能理清思路外,还要考虑到合理地利用空间,你可以在画图时思考,哪条分支的内容会多一些,哪条分支的内容少一些,你可以把最多内容的分支与内容较少的分支安排在纸的同一侧,这样就可以更合理地安排内容的摆放了。整幅画看起来也会很平衡,你画思维导图前,要记得思考如何布局会更好。
15. 个人的风格
学会思维导图之后,我还鼓励你能够成立自己的风格,每一幅思维导图虽然都有一套规则,但都能形成个人的风格。
思维导图的这15条技法中,关键词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因为思维导图只记录关键词,如果关键词选择不正确,思维导图所要表达的信息就不准确了,要想学会全面总体的分析信息,你需要学会观察出信息当中哪部分是它们的关键部分,并搜索到它们的关键点,也就是关键词。
思维导图的延伸:突破性思维
由美国纳德拉教授和日本日比野省三教授创立的突破性思维(Breakthrough Thinking)过程可以用展开而后整合的概念来说明,首先将所要解决问题要达成的目的展开,不断地思考“解决这一问题的目的是什么?”、“这一目的背后的目的是什么?……”进行这种深入的挖掘,直到找出那远超过你现有问题之直接目的背后的目的为止。然后再从这最深、最大目的开始收敛,确定出在现实情境下首先能够达到的目标。这样一种思维模式,一方面避免了“就问题论问题”的单因素思维的局限性,使问题的解决与整体的、长远的目标联系在一起,另一方面,又不是只停留在远大的、但目前还一时难以达到的理想中,而是回到现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向那理想趋近。同时在此过程中,将发散式思维与聚合式思维结合起来加以运用,取众所长。
1、独特性原则。
人们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倾向于使用过去曾经成功的方法。这种过去的成功经验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往往能使人迅速解决新碰到的问题。但进入信息社会后,事物的复杂性和变化性表现得越来越突出,那种在稳态社会中运用有效的方法开始显出其局限了。“以不变应万变”往往把自己推入失败的困境之中。
独特性原则表明,任何问题都有其独特性。具体而言就是,问题与问题之间虽有相似之处,但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向更高、更深、更复杂的方向演变,因此,任何解决问题的方法都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在寻求问题解决方案时,不能过分依赖过去的经验,而是要把其当成一个新问题,一个没有遇到过的问题来对待,这样就不会犯想当然的错误。
实施独特性原则的关键是在解决问题时要确定其所在的时间和空间:问题的主角是谁?谁是受影响最大者?问题产生于什么地方和什么时间?但在思考解决方案时则要考虑到,该方案随着时间和地点的变迁,其影响会有什么改变?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根据如下规则来进行:
(1)、面对问题时,不回想过去遇到过的类似问题,而是直接针对该问题来认识其特殊性。
(2)、深入思考解决问题的目的。
(3)、将问题重新定位、归类。
(4)、提出解决问题方案时,首先要描绘“应有状态”的图像,反复自问什么状态是“应有状态”。
(5)、努力改变成为问题前提的假设。
2、展开目的原则
该原则就是我们在前面所提到的,将目的一个个进行深入思考。最初的目的只是起因,如果仅仅看到它,就会陷入短视的泥坑中,甚至所用的解决方案会导致日后更为严重的后果。只有展开目的背后的目的,才有利于人们开阔思路,从整体上思考问题。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即问题的实体和问题的价值。实体指想要改变的特定现状的所有条件,价值则是形成问题的愿望。价值观与人希望世界和个人变得更好的愿望紧密相连,事实上,许多问题都源自于人们追求幸福和个人尊严的价值观。在实施展开原则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从集团或组织当前最切身的需求出发。
(2)、将集团或组织最直接、最独特的目的作为出发点。
(3)、目的的表达要简洁。
(4)、尽力展开,各个目的必须高于其先前目的之水平。
(5)、建立选择着眼点的准则。
(6)、不同的目的对应着不同的方法。
3、追求“应有状态”的原则
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是为了达到我们在心中为事物设定的“应有状态”。对应于不同层级、不同时间框架下的目的,一个事物的“应有状态”是不一样的,所以“应有状态”是一个系列,是一种不断发展的过程。正如著者所说:“在任何具有竞争的领域,追求'应有状态’意味着,当你'完成’一项工作感到放心时,你的竞争对手正在赶超你。发展的全部历史就是,某人做了某件事,其他人就一起来效仿它,如此循环下去。每一个成功的新产品或体系,都不是最终的成果,只是朝着下一步发展迈出的一步。重要的是,应该经常考虑'应有状态’,认识到目前正处于'变化’过程中。”
由于问题的“应有状态”与解决问题的目的有密切关系,所以应有状态始终聚焦于问题的主要方面,而不在枝节问题上打转转。它不是几个人聚在一起讨论有哪些可能的意外,以及找到防止其发生的对策,它不是防止那些可能性很小的意外发生,而是集中注意力于那应有的状态,追求更好的目标。
“应有状态”的建立一方面是冷静的理性思维的结果,另一方面它也是创造性与人生价值相结合的产物,它鼓励人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捕捉心灵深处那能够让自己激动不已的梦想世界,它承认人有追求完美的权利,并为此激发出巨大的创造力,预言未来最好的方式是创造未来。
实施“应有状态”原则的基本步骤:
(1)、给将要开发的理想解决方案设定时间框架。没有超时空的应对之道。
(2)、在寻求解决方案过程中允许从零开始。
(3)、鼓励提出问题和设想,在此要坚持不加判断原则,以便从这问题和设想中引出理想的解决方案。
(4)、依据设计理想体系的指导方针,建立规则性概念。
(5)、避免做妨碍长远规划的事情。
(6)、确认今天的变革方案是将来继续改进提高的必要准备。
(7)、克服人抵制变革的本性,启发其接受变革、甚至期待变革的进取之心。
(8)、不仅仅是赶上,而是超过对手,进而超越竞争。
(9)、确保思维不受现有知识的束缚。
4、系统性原则
系统思维主要表现为能以整体的、动态的眼光分析与洞察事物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这种互动所导致的发展变化趋势与特征。系统思维对处理动态性复杂系统最为有效。当你遭遇下面现象时,就意味着所面对的是正是动态性复杂系统,只有用系统思维才能抓住问题的本质:
(1)、相同的行动在短期和长期有相当不同的结果
(2)、同样的行动在系统的一部分引起的效果与其在另一部分引起的效果大相径庭时
(3)、看似明显正确的对策却产生了不合理的后果
运用系统思维时需关注以下的基本原则:
(4)、整体不可分割
(5)、今天的问题往往来自昨天的解决方案
(6)、过度推动导致相反效果
(7)、短效与长效往往不一致
(8)、欲速则不达
(9)、 因与果在时空上并不紧密相连
(10)、鱼与熊掌可以兼得
5、收集必要信息原则
人们以“信息爆炸”来形容信息社会。但被过多信息所包围对寻求问题解决方案并不是好事。该原则所指的就是,当遇到问题时,将注意力集中在对有关上述各种原则的信息的收集上。不加区分地收集信息,不但是人力、物力与财力的浪费,而且思维不容易被其所限制,不利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在实施收集必要信息原则时,始终围绕下面几点展开:
(1)在认识问题时,是否被面面俱到的“完美主义”所束缚?
(2)为何种目的收集信息?
(3)是否将时间浪费在搜集所有事实上了?
(4)是否只收集解决问题所必需的信息?
6、参与介入原则
该原则强调,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不要几个上层人物在那里闭门造车,而是要尽可能多的人参与 进来。这样做的目的是发挥大部分人的智慧和积极性,使所形成的方案更加全面、有效,同时,人们在参与中能更好地理解方案,从而在方案确定后更好地执行它。研究表明,人们对自己参与制定的东西,会更自觉,更主动地实行。参与让参与者更容易形成共同的目标意识,达成更好的沟通,并激发其创造力,使团体协作变得更容易、更有效。
7、继续变革原则
世界是一个无止境的发展过程,原来的新事物会变成旧事物,原来的成功方案会在随变得不再有效。因此,在实施解决方案之时,就要想到其时效性,并准备好变革和改良方案的计划,在为现有目标行动之时,就要策划将来目标及其实施方案。具体而言,人创造的所有价值迟早都会失去其意义,甚至走其初衷的反面,其次,现有的方案仅仅是实现“应有状态”的一个步骤,一个环节,随后还应有一个接一个的、更深入、更完美的“应有状态”以及其实现方案。
美国南加州大学管理和组织学教授奥托指出,“更美好”意味着人们希望达到更有效的愿望,而“更有效”是为了更高的生活质量,以及个人和人类尊严的提高,最终进入“自我实现”的境界。
本原则告诉人们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要考虑以下问题:
(1)、何时、以及怎样改变现有的解决问题方案,使之能够更多地实现“应有状态”的目标?
(2)、是否有计划地进行变革,来改变现有的解决问题方案?
(3)、现有的解决问题方案中包含着使自身变革的因素吗?
(4)、为了更远大的目标和理想,何时以及怎样开发新的更有效的解决问题方案
本文来自:快速记忆法 http://www.jiyifa.cn/dp-bbsthread-85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