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卡金像奖》
奥斯卡奖是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奖的别称。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Academy of Motion Picture Arts and Sciences)由多家美国工业界巨头于1927年5月组织成立的一个职业电影人的荣誉性组织,其宗旨就是提高电影的艺术质量。至1999年,学院已有6000多名成员。
奥斯卡金像由学院早期成员之一赛德里克-吉本斯设计。他在一次宴会上,在桌布上描绘出了金像的草图,并最终由洛杉矶著名艺术家乔治-斯坦利雕刻而成。第一尊金像于1929年5月16日颁发。每尊金像均为合金铸成,再镀以24K纯金。金像高13.5英寸(约34.3厘米),重8.5磅(约3.8公斤),造型为一名手拄长剑的武士站在电影胶片盘上,片盘上的五条轮辐象征着学院最初的五个部分:演员、导演、制作人、技师和剧作者。所有的金像均由芝加哥R.S.欧文斯公司铸造。
1929年1月,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就1927年下半年至1928年上半年的电影创作进行了评选,5月16日在好莱坞的罗斯福饭店举行了第一次授奖典礼,共颁发了十五尊金像。1928年制作的《翼》是第一部获得最佳影片奖的影片;第一位获得最佳女演员奖的是珍妮.盖诺;第一位最佳男演员奖获得者是埃米.詹宁斯,他于1950年在德国去世。当时叫这个奖为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的年度奖,简称"学院奖"。
奥斯卡奖这个别称从何而来已无法考证,最普遍的说法是学院图书馆馆员、后任学院执行主管的玛格丽特-哈里克(Margaret)1931年时曾说这尊金像很像她的奥斯卡叔叔,于是记者和学院的成员们开始以这个名字称呼它。1934年,沃尔特-迪斯尼在领奖时引用了这个名字,由此奥斯卡奖这一别称日渐被人们所熟悉。但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一直到1939年才开始正式使用这个名字。
最初奥斯卡奖的授予,采取宴会形式,以后改为发奖大会,后又在发奖大会上增加了文娱节目,自第一届以来,除了1930年和1933年外,都是每年举行一次。1979年已是第五十一届。
主要项目有:最佳影片奖,最佳女演员和男演员奖,最佳导演奖。其他还有最佳摄影、美工、服装设计、原剧本、改编剧本、改编配乐、剪辑、视觉效果、作曲、音响奖。此外还颁发一些特别荣誉奖。
每次竞选都分两个阶段:提名和投票阶段。投票由电影艺术与科学院的三千余会员进行。他们从集体投票中选出最佳影片,然后分门别类按专业选举最佳演员、导演、编剧、摄影等,表决揭晓后进行授奖仪式。由名演员作司仪,由前奥斯卡奖获得者授奖。
《戛纳国际电影节》
戛纳国际电影节是国际上最有影响的电影节,被誉为"世界电影之窗"。它的历史仅次于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也是个综合性的电影节,其宗旨是评价世界各国有艺术价值的优秀影片;鼓励各国电影工作者的合作与交往;促进商业性的发行放映。
戛纳国际电影节于每年的 5月份在法国南部地中海边的小城市戛纳举行。戛纳的选片委员会选片特别严格,每年要收到各国的影片600多部,而选出的入围影片只有20余部,所以戛纳实际上已成为世界各地电影导演寻求国际知名度的最佳捷径,更是影坛新秀们角逐之地。同时,该电影节还一向以"作家电影大本营"自称,所谓"作家电影"就是注重导演个人意图和兴趣,注重文学和哲学的探索,这样的影片往往没有故事情节,枯燥沉闷。因此评奖活动轰轰烈烈,实际放映时观众稀少。戛纳电影节设立的奖项名目繁多,最高奖是"金棕榈奖",分别授予最佳故事片和最佳短片,此外还有银狮奖、评委会特别奖、最佳导演奖、最佳男女演员奖、技术奖、青年奖、国际评论奖、基督教评委会奖、观众奖,等等。
《威尼斯国际电影节》
威尼斯国际电影设在意大利水城威尼斯,是世界上最早的国际电影节,它始办于1932年,被誉为"国际电影节之父",参加该电影节第一届活动的只有几个国家,二十几部影片参赛。意大利政府拨款资助,还专门为电影节建造了电影宫,所以规模逐渐扩大。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意大利政府走上法西斯道路,使其评奖活动附上法西斯色彩,让德国和意大利的影片频频得奖,引起英、美、法等国家电影界的强烈不满。反法西斯国家的电影工作者纷纷拒绝参赛。电影节不得不停办。直到1946年才恢复。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和其它大型国际电影节一样,都有自己的宗旨:奖励世界各地有价值的、有创造性的、并且适合进行国际发行放映的优秀影片,促进世界各地电影工作者之间的交往和合作,并为发展电影贸易提供方便。同时根据形势的不同,每届还提出不同的口号。
威尼斯电影节设立的奖项很多,有"圣马克金狮奖"、"圣马克银狮奖"、"圣马克铜狮奖"、意大利电影评论家奖、国际电影评论家奖、国际天主教组织奖、国际电影新闻协会奖、记录片奖,等等。评奖之前要组成有权威性的评审委员会,我国导演谢晋、陈凯歌都当过评委。中国电影自八十年代以来频频在威尼斯得奖。
《柏林国际电影节》
柏林国际电影节在每年的2月底举行,原名西柏林国际电影节,联邦德国与民主德国统一后改名为柏林国际电影节。电影节的宗旨也是通过放映各国的电影来促进世界各国电影工作者的交流和往来;促进电影商业性放映。
电影节的主要奖项是金熊奖和银熊奖。金熊奖是大奖,授予最佳故事片和最佳短片;银熊奖包括:最佳导演、最佳男女演员、最佳编剧、最佳音乐等奖、评委会特别奖等等。评委是从全世界著名影人中选定,每年更换,近年来陆续有华人或华裔被聘为评委,其中有张艺谋、张艾嘉、徐枫、斯琴高娃和蔡明亮等人。
柏林国际电影节上有一个有趣的活动是儿童影片的比赛,评委均为儿童,他们直接投票评选自己所喜爱的儿童影片,因此参与电影节活动的不但有成人,还有大批少年儿童。电影节除了比赛、展映、专题回顾展外,有时还举办展览会,展出各种电影宣传品。
《日本电影旬报奖》
创刊于1919年的《电影旬奖》于1924年开始进行年度佳片评选,最初只选出最佳外国电影;1925年起对外国片分艺术片、娱乐片两类开展评选;1930年起又分“日本现代电影”、“日本古装电影”、“外国无声电影”、“外国有声电影”进行评选;之后,固定为年度10部最佳日本电影、10部最佳外国电影、最佳日本影片导演、最佳外国影片导演四个项目的评选,由编辑部组织记者、影评人、电影制作者等专业人士开展投票评选,“年度十佳”是战前最权威的电影奖项。战争中,电影业受到军事管制,年度十佳评选也被军方操纵,用来褒扬宣传战争的电影;1943-1945年十佳评选一度中止。1946年恢复,随着战后电影繁荣时期的到来,电影旬报年度评选项目越来越多,渐趋“奥斯卡化”,分为最佳日本影片、最佳外国影片、最佳导演、编剧、男女主演、男女配角、新秀男女演员等,并扩大了读者参与程度,上述奖项,由读者同样选出一遍。
《东京国际电影节》
东京国际电影节在日本东京举行,它起步较晚,创办于1985年,但是由于财大气粗的日本政府和财团的资助,电影节的经费富足,所以规模大,起点高。每两年举行一届,活动内容丰富,仅电影大赛就有二种:国际电影大赛和青年导演作品大赛。国际电影大赛设:电影节大奖、最佳导演奖、最佳男女演员奖等。而青年导演奖设:金樱花奖、银樱花奖、铜樱花奖。获此三奖同时还颁发巨额奖金。由于奖金丰厚青年导演作品大赛更具吸引力。但此项大赛规定,凡参加比赛的导演年龄要在35周岁以下,作品不满5部。所以青年作品大赛在发掘青年导演人才方面,作出了贡献。
我国电影界和东京国际电影节有着密切的关系,多次向东京送赛、送展影片,我国导演吴天明、谢晋,女影星邬君梅先后担任国际电影大赛或青年导演作品大赛的评委。但是,在93年的第6届上让未经中国电影主管部门审批的《蓝风筝》和《北京杂种》参加比赛,并使《蓝风筝》获奖,这种不尊重中国的做法,使我方很不愉快。一年以后,该电影节组委会主席德间康快为此向中方致歉。
《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
圣塞巴斯蒂安是西班牙西北部的一座依山傍水的美丽海滨城市。西班牙举办名目繁多的国际电影节达三十余种,圣塞巴斯蒂安是规模最大的,被誉为"西班牙国际电影节之父"。但在九个A级国际电影节中属小规模的,一般只有20多个国家100来部电影参赛或参展。电影节规定,凡参赛或参展影片都得打上西班牙文字幕,并经电影节主席及选片委员会批准。奖项设正式奖和非正式奖二种,正式奖以"贝壳"命名,分金贝壳奖(大奖)、银贝壳奖;非正式奖有雅典娜奖、西班牙旅馆奖、堂.吉诃德奖等。
历届电影节参赛和参展的国家主要是欧美,获奖者也是这些国家的影片,我国近年来也参加这个电影节,自1976年以来相继有《达吉和她的父亲》、《野火春风斗古城》、《城南旧事》、《泉水叮咚》等10余部影片参展。在第36届电影节上,《湘女萧萧》获一项非正式奖:堂.吉诃德奖。在第41届上,《找乐》获"新人奖",并得到35万美元的奖金。在第42届上,《炮打双灯》获国际评委特别提名奖,该片女主角的扮演者宁静获最佳女演员奖。
《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
蒙特利尔世界电影节于每年8月在加拿大的魁北克省蒙特利尔市举行。主办者希望从电影中看世界,所以称谓"世界电影节"。蒙特利尔世界电影节的活动内容很多,有故事片和短片的比赛;而且奖项名目繁多,但每一届实际评出并颁奖的项目不多。电影节每年对本国参赛的影片都要颁发"国际电影评论奖"。除比赛外还有各种专题展映和研讨会。
95年为了纪念世界电影诞生一百周年,该电影节邀请全世界最具影响的一批影评人评出本世纪世界十大最具成就的电影导演给予表彰,举行表彰大会,在这10名导演中我国著名导演张艺谋名列第7位。张艺谋也是亚洲唯一获此殊荣的电影导演。近年来该电影节对中国电影和中国影人的重视不仅是张艺谋,著名电影导演谢飞和陈凯歌曾分别担任该电影节的第14届、15届的评委;凌子风导演的《边城》获评委会特别奖;陈凯歌导演的《大阅兵》获评委会奖;滕文骥导演的《黄河谣》获最佳导演奖;中国水墨动画片《山水情》获蒙特利尔大奖(最佳短片奖);95年谢飞导演的《黑骏马》获最佳导演奖和最佳音乐艺术成就奖。
《莫斯科国际电影节》
莫斯科国际电影节由前苏联电影委员会和前苏联电影工作者协会创办,靠政府拨款。所以该电影节向来是规模大,参加国多,而且东西方客人并重,亚非拉国家也很踊跃,70-80年代,常有100多个国家,500-600多部电影参展或参赛。我国应邀派代表团携片参赛或参展的历史也较悠久。九十年代以来苏联政局发生变化,电影节也在悄悄地变化,尤其是规模在缩小。所以难与戛纳、威尼斯、柏林等国际电影节相匹敌。
《开罗国际电影节》
开罗是阿拉伯埃及共和国的首都。开罗国际电影节创办于1976年,由埃及电影作家与评论家协会主办。该电影节的宗旨是,发展世界电影事业,促进各国之间的互相了解和经验交流。它规定,凡是不带政治色彩的纯艺术性的故事片、纪录片、短片均可参展、参赛。电影节设立的奖项以古埃及阿米诺菲斯四世国王的王后娜妃蒂蒂命名,娜妃蒂蒂以美貌闻名,开罗博物馆里至今仍保存着她的塑像。娜妃蒂蒂金像奖为大奖,授予最佳故事片、最佳纪录片、最佳短片。最近开罗又把大奖改为金字塔金像奖。金字塔银像奖分别授予最佳导演、最佳男女演员等。
我国从第二届开始向开罗选送影片,有《南征北战》、《闪闪红星》、《二泉映月》、《三个和尚》、《珍珍的发屋》、《老井》、《芙蓉镇》等。在第16届上,上海电影制片厂最年轻的导演胡雪扬执导的《留守女士》获大奖-金字塔金像奖,影片中女主角的扮演者修晶双获金字塔银像奖。
值得一提的是,开罗电影节与上海电影界关系十分密切,上海多次派电影代表团出访开罗。上海国际电影节组建后,上海国际电影节与开罗国际电影节签定友好交流合作协定,两大电影节正式结为姐妹节。
《圣丹斯电影节》
创建人:著名演员、导演,罗伯特·雷德福
起源:电影节开始时只有罗伯特·雷德福一手创办的圣丹斯电影协会,1985年该协会接手美国影展后才开始举办每年一度的电影节,“圣丹斯”的名字也是90年代初期才取的。
宗旨:1,鼓励低成本、独立制作的片子,专为无名气的电影人而设。2,帮助那些有好故事要说但又不会拍电影的人,把构想化为电影,然后再促销使其融入主流。3,将圣丹斯电影中心发展成为世界上独立电影的最大集散地和世界最大的独立电影学术交流中心。
由此成名:《性、谎言、录像带》《低俗小说》《男孩别哭》《女巫布莱尔》《不伦之恋》
官方网站:www.sundanceonlinefilmfestival.org(英文网的哦..)
《上海国际电影节》
创办于1993年。
上海国际电影节是A级国际电影节中办得最晚的一家,但是办出了自己的特色。上海国际电影节创办于1993年,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主办。它的宗旨是:增进各国和各地区的电影界人士之间的互相了解和友谊,促进世界电影艺术的繁荣。电影节的口号是:团结、友谊、进步。电影节的主要活动内容有:进行故事片比赛,设立的主要奖项是"金爵奖"和评委特别奖;组织会外展映;召开学术研讨会;成立电影交易市埸。
在首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报名参赛、参展的有33个国家和地区的167部影片。出席开幕式的中外嘉宾630多位,其中有被誉为"日本电影新浪潮旗手"的日本电影大师大岛渚、好莱坞十大导演之一的奥立佛.斯通、美国影星索菲亚.罗兰、张曼玉、巩俐等。获"金爵奖"的影片是台湾影片《无言的山丘》,获最佳导演奖的是韩国影片《悲歌一曲》的导演林权泽,获最佳男演员奖的是比利时影片《达恩斯教士》的男主演简.德克莱尔,获最佳女演员奖的是韩国的《悲歌一曲》的女主演吴贞孩,获评委特别奖的是香港影片《笼民》。
《香港电影金像奖》
香港电影金像奖于一九八二开始举行,并于一九九三年十二月正式注册成为「香港电影金像奖协会有限公司」。金像奖董事局由十个本港专业电影协会派员组成,包括电影双周刊,香港影业协会、香港电影导演会、香港戏院商会、香港专业电影摄影师学会、香港动作特技演员公会、香港电影编剧家协会、香港演艺人协会、香港电影美术学会及香港电影剪辑协会。董事局每月召开常务会议,解决会内的决策性问题,至于跟进、执行工作和协会内外的行政及管理事务则交由金像奖秘书处负责处理。
香港电影金像奖成立的目的,是在本地和世界各地推广香港制作的电影,表扬本地电影从业员的成就,促进专业发展和推动电影文化。
此外,本会设立专责小组以负责不同的工作事项,每届由十个董事属会派员参与,力求以最公正的态度广集多方面的专业意见,令「香港电影金像奖」的结果更为公正及具代表性。
「香港电影金像奖协会」为一非牟利团体,祇靠每年的电视台、电台广播版权费及海外发行收入来维持日常基本开支。
本文来自:快速记忆法 http://www.jiyifa.cn/dp-bbsthread-79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