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是前人思想和智慧的结晶,散发着超越时空的魅力,闪烁着永恒的灵感和诗意的光芒。多用名句,能使我们的表达精练而生动;善用名句,则能使我们的作文意蕴深刻,神采飞扬。
名句的运用,一般分为“引用”和“化用”引用又分“明引”和“暗引”。所谓“明引”,即点明名句的出处和来源,如例文《以平和之心对待人生》的最后两节,它是一种最常见的引用;所谓“暗引”,即不指明出处,直接将名句编织在自己的语言中,这种引用不露斧痕,最受作者青睐。如例文《断岸千尺?气定神闲》的开文三节。
“化用”也可分为两种。
一是“借用式”,即借用名句的形式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属于“旧瓶装新酒”。如苏轼的“如蝇在食,吐之方快”一句,便是借用了《汉书.杜钦传》中的“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但表意已有所不同:“鲠”在喉,给人的是痛感,而“蝇”在食,则让人恶心。这样一改.就将苏轼对权贵的厌恶之情和无畏之意表达得更为强烈可感。
二是“引申式”,即发挥名句的原意,在原有意思上引出新意来。例文《所谓伊人,在水之溪》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不难看出,这篇记叙性散文的情节,是根据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中“屈原行吟江畔”和屈原《涉江》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的诗句申发而来。考生充分利用文史知识,对屈原生命的最后一刻进行了大胆而又合理的想象,并加上简练雅致又不失细致生动的文笔,将屈原热爱祖国决不犹疑、坚持真理毫不妥协的高贵品质和伟大情怀,表现得淋漓而隽永,令阅卷者赞叹。值得一提的是,与例文2考生对苏轼的诗文烂熟于心了如指掌一样,本文对《诗》《易》《论语》《史记》以及《离骚》《涉江》《九歌》的运用也是信手拈来,俯拾即是,充分反映了考生非同一般的文化底蕴,难怪阅卷老师说:“就冲这功力,也会打个高分!”
显然,名句的运用,不仅能提高我们的理解能力,丰富我们的审美情趣,还能培养我们的创造思维。在我们的作文中,名句的运用,有这样几种具体的途径。
1.以名句为题,画龙点睛。
例文3的“所谓伊人,在水之诶”,言简意赅,一语双关:既是屈原心中追随的“伊人”一一明主,又是考生心中崇尚的爱国先行者——屈原,可谓典雅传神,韵味无穷。
2.以名句开篇,先声夺人。
“拣尽寒枝不肯栖”“嫣然一笑竹篱间”“玄裳缟衣嘎然长呜”,暗引苏轼的名句,构成语意上的排比,为正文论述“断岸千尺?气定神闲”的苏轼做了极富神韵的渲染,引人入胜。
3.以名句对比,突出见解。
明引北岛的“一切希望都带着注释,一切信仰都带着呻吟……”和舒婷的“未来的一切,都生长于它的昨天,希望……”,通过绝望与希望的鲜明对比,有力地突出了人生的智慧就是拥有平和心态的见解。
4.以名句为料,别致传神。
以暗引,作为开头,它们起到了摄人眼目、先声夺人的作用,而作为全文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些富有象征意味的诗句,含蓄隽永,别致传神,虽不是主要材料,但对表现主旨同样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5.以名句穿插,一气呵成。
“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与“虽九死其犹未悔”三句屈原《离骚》中的名句为小标题,既巧妙衔接三个片段,又通过层层叠加,使屈原热爱祖国、坚持真理的伟大品性更加鲜明突出。
6.以名句煞尾,强化主题。
以《论语》完篇,强化了人生智慧的现实意义,引文简洁明了,短促有力,虽戛然而止,却引人深思,以苏诗结尾,进一步突出了苏轼的淡定洒脱、豪放旷达,既照应开文,又给人回味无穷之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作文就像方塘和镜子,我们的思想和情感就如天光,而名句则如飘动的云影?亲爱的同学,多用名句、善用名句吧,它能让我们的作文更亮,更雅,更灵动,更富有魅力,你,何乐而不为呢?
本文来自:快速记忆法 http://www.jiyifa.cn/dp-bbsthread-32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