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怎样才叫精读呢?若是正确的说,应把它当作“熟读精思”解释。这中间包含记忆和理解两个要素。朱熹说的几段话很清楚,且介绍给你看看罢。他说:
“为学读书,须是耐烦细意去理会,切不可粗心。如数重物色,包裹在里许,无缘得见,须是今日去了一重,又见得一重,明日又去了一重,又见的一重。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使粗心大气不得。”
“读书比方看屋。若在外面见得有此屋,便见了,即无缘识得。须是入去里面,逐一看过,是几多间架,几多窗棂,看了一遍,又重重看过,一齐记得才是。”
“须是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血,看人文字当如此,岂可忽略?看文字须是如猛将用兵,直是鏖战一阵;如酷吏治狱,直是推勘到底,决是不恕他方得。”
我们对于精读如能保持着这样的态度,那才真正的算做精读。惟其如此,所以精读到书,不可贪多,要常使自家力量有余,一本一本的读,或者一遍一遍的读,更不可见异思迁,中道而止。在《中学生杂志》第三十九号上有一篇文章,题为“读破一卷书”,文中说道盛国成和巴金的读破一卷书的方法。。他说盛国成之“所以能够精通世界语,就是得力于‘读破一卷书’的方法。当他初学懂了世界语以后,就选取了一本于文法上文体上都能够算做模范的Fundamenta Krestonation(《基础文选》)。这部书是世界语创始者柴门霍夫博士手编的。文法是句句可以当作模范的,文体有论文,有小说,有戏曲,有诗歌,有故事,有随笔,也是篇篇可以当做模范的。盛先生选取了这本诸体具备的好书,反复的读,一遍,两遍,十遍,百遍,不厌秋详地读,读到烂熟,读到书也散碎,把文法文体的精髓与奥妙,融会贯通,差不多可以说完全理解过来,仿佛成了自己的作品一样”。他说巴金“懂得许多语言文字,每当他学习一种语言文字的时候,也是采用了‘读破一卷书’的方法,选取了一本与文法上文体上都能够算做模范的书来反复的读,一遍,二遍,十遍,百遍,每读通一种语言文字,便读破了一本书。我亲眼看见他把一本一本的书读到破碎不堪,还是像要把书本吞下肚去似地埋头阅读。”这种精读的方法,是很值得我们效法的。
至于略读的书,则宜乎博。本“开卷有益”的主张,多方面的浏览。胡适说:“我们应该多读书,无论什么书都读,往往一本极平常的书中,埋伏着一个很大的暗示。书既是读得多,则参考资料多,看一本书,就有血多暗示从书外来。”周作人说“小说、曲、诗词、文各种,新的、古的、文言、白话、本国、外国各种,还有一层,好的、坏的各种,都不可不看。不然,便不能知道人生的全体,不能磨练出一种精纯的趣味来。自然,这不是成为乱读,须得有人给他做知道顾问,其次要别方面的学问知识比例地增进,渐逐养成一个健全的人生观。”胡氏和周氏都主张多方面的读,在前面我已说过,略读在于充实内容,既是目的在充实内容,所以多方面的读,当然是对的。不过略读不是乱读,周氏说,要有人做指导顾问,这也对极。譬如你读了几首诗,你想再读一些,你读了几首词,你也想再读一些,你得请教你的师长,请他介绍基本关于诗词的书给你。并且更得注意以下两个条件:一、投合你的兴趣,二适应你当前的需要。
以上讲过了精读和略读,趁便还要讲一讲知识经验对于读文的帮助。我们该知道知识经验从书本上得来的只不过是一方面,此外还有两方面:一是亲身所经历,二是得之别人的传说。读书可以增加我们的知识和经验,这是必然的事实,但有时又需别的知识和经验来解答我们读书时所发生的难题。譬如你没有离开过你的故乡,就不易深切的了解别人写的关于思念故乡的文章;你没有到过上海,你就不易深切的了解别人写的关于上海繁华的文章。万事万物,你事前对它没有一种观察,没有一种认识,那别人的议论和叙述,会使你感觉到了解的不透彻。所以我们要随时随地注意观察,以增加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又须于可能范围内亲身体验,或求之于知识和经验丰富的人,以增加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知识和经验愈丰,读书时在内容方面就可减少许多的隔阂。清人顾炎武周游全国,必随带许多的书,每到一处,就把书本上所记载的与实际情形比较。有不大明白处,又访之田夫野老,结果,书中有错误的加以订正,书中不详的加以补充,末了,完成了他的不朽的著作天下郡国利病书。这种读书,才叫脚踏实地的读书,真正的读书。以读书增加知识和经验,又以知识和经验增加读书的效能,减少读书的隔阂,这中间是有连环性的,我们不应轻轻的忽略过去。
本讲题要
精读十大基础,略读是充实内容。两事不可偏废,更有相互的关系。精读要熟读深思,要有“读破一卷书”的精神;略读要有计划的博览,并且要投合自己的兴趣,适应自己当前的需要。此外,更须以书本外的知识经验来增加读书的效能,减少读书时的隔阂。
本文来自:快速记忆法 http://www.jiyifa.cn/dp-bbsthread-30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