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记忆力呢?
一、充分了解小学生的记忆特点,让教育具有直观感受性
小学时代,是每个孩子性格、习惯、以及认知塑造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孩子们对于世界的很多认知是空白的,所以,这个时期的孩子的记忆,主要还是一种感受的认知,而不是主观的想象和联想。所以,在这个时期的小学生教育,我认为还是要以直观的感受性教育为主。
在三个班级,分别用三种方法,教小学生100以内的加减法。方法如下:一班为联想法,比如50只鸭子加上35只鸭子,一共是多少只;二班是乐趣教学法,比如50加35的基本数字相加,算错的孩子要表演个节目;三班为感受教学法,我把孩子带到户外,让孩子们收集叶子,然后回到班级,统计下来每个孩子都能收集20到50不等的叶子,然后让他们两人一组,把叶子加起来,然后上报两个人收集的叶子一共是多少,然后再随机换人,两两组合,报数。
这三种形式的课程,每个班级三次课。最后检验成绩。三十道一百以内加减法,一班平均成绩是正确17道,错误13道;二班平均成绩是正确18道,错误13道;三班平均成绩是正确26道,错误4道。
考后总结,一二班同学,大脑中联想较差,导致数字依然是数字,容易算错。三班同学,大脑中的第一反应是叶子,叶子的加减,形象而直观,错误率低。所以,个人认为,直观的教育方法,更适合小学生的教育。
二、仔细了解每个学生的记忆特点,因材施教
孔子提倡,因材施教。放置今日,依然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方法。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脑。人类识记每个事物,都是通过我们的各种感官为媒介完成的。这其中有的人擅长嗅觉记忆,有的人擅长味觉记忆,等等等等。而小学时期,恰恰是人各种感官最敏感的时期。选择孩子最敏感的记忆感官,加以教育,所带来的记忆将深刻而牢固。
对学生进行感官记忆的评估。测验中分别说了“冰激凌、糖饼、红烧肉、热牛奶、花等”共计20个名词。测试结果表明,34%的孩子在听到这些词的时候,第一时间反应的味道,比如冰激凌的甜、鲜花的香等。25%的孩子反应的是视觉,比如冰激凌的五颜六色,红烧肉的红等。27%的孩子反应的是触觉,比如冰激凌的凉、热牛奶的热等。14%的孩子反应的是听觉,比如叫卖冰激凌的声音,红烧肉熟了妈妈叫吃饭的声音等。
根据这些分类,我对四组孩子,分别作了对比试验。用四种感觉倾向的方法教授四段文章。结果是四组孩子,对他们感觉敏感的那段话,记忆深刻,而且十分牢固,而对于其他三段,相对就会忘记很多。所以,合理利用孩子感觉的敏感性,选择适合的教育方式,将会是很好的促进孩子记忆的方法。
三、了解小学生记忆能力,合理教授知识,适当强化记忆。
据统计,成年人的记忆模块,大概是7~8个。也就是说,让我们同时记住十几个不相干的词,经过十分钟后,再次提问,我们能记起来的,大概就只有7~8个。而小学生的识记能力,没有成年人成熟,所以,小学生的记忆模块,大概只有3~5个。传统的教育,不注重孩子的记忆模块,每天进行大量的信息灌输,最后能记住的往往很少。所以,如果根据记忆模块,合理的教授知识,那么,相信孩子的记忆效果,会有显著地提升。而适当的增加小学生记忆的难度,拓展记忆模块的数量,将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记忆力。
对学生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记忆拓展,把所有知识点进行五五制。以五位为一次递进,形成知识金字塔。然后每天让学生们额外记忆一个知识点。经过一个月的时间,学生们不仅记住了我所教授的知识,而且额外的知识点,也记住了大半。所以,按照记忆模块分块记忆,将会使学生不再感到学的多,学的杂,反而更有助于学生的记忆。
四、合理整合教育方法,巩固记忆成果。
我们人类的记忆,有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之分。短时记忆的记忆曲线较短,短时间内对一个事物的记忆,会很深刻,可是随着时间的进展,如果不加以巩固,将无法转变成长时记忆而渐渐地被遗忘。所以,在提高孩子记忆力的同时,应该注意知识点的学期分布,并且帮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记忆习惯。帮助孩子们顺利度过遗忘曲线,将短时记忆转变为长时记忆。这样,才是真正记住了所学所感。也才真正达到了教育的效果。熟话说,好习惯,好人生。在小学阶段,为孩子打造出了一个良好的学习记忆习惯,将使他终生受益。而这,才是教书育人、提高孩子记忆力的最大收获。
总而言之,记忆是贯穿整个小学学习始终的最重要的一部分,更是小学生成长的必要基础。所以,我们要通过新颖直观的方式,个性化的形式,适量合理的教育量,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来让孩子热爱学习、渴望学习、习惯学习。提高孩子的记忆力很重要,好的记忆力,既包括先天的脑的记忆能力,也包括后天的记忆方法,记忆习惯。我们有义务用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方式,教授我们的知识,更有义务教授学生如何记忆,怎样记忆。我也希望,能通过我们的教育,帮助孩子识记更多的知识,了解记忆的方法,提高记忆力。这不仅实现了教学目标,也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成长前景可观的学生。我相信,通过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必将使小学教育,更加光彩熠熠,和谐全面
本文来自:快速记忆法 http://www.jiyifa.cn/dp-bbsthread-233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