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 《长袜子皮皮》 [瑞典]阿斯特丽德·林格伦 著
游戏心态总是能写出好东西,虽然作者宣称其严肃认真。
002. 《丁丁历险记》 [比利时]埃尔热 著
一直可以笑。兴奋。
003. 《尼尔斯骑鹅旅行记》 [瑞典]塞尔玛·拉格洛芙 著
地理书都这么写就好了。
004. 《小王子》 [法国]圣·埃克苏佩里 著
只要用心,描写玫瑰时还是可以更动人。
005. 《皮皮鲁与鲁西西》 郑渊洁 著
常常想,如果有一个鲁西西这样的妹妹也不错。
006. 《灿烂涅磐》 郝舫 编著
我还是愿意多听柯特·科本(Kurt cabain)的碟。
007. 《听者有心》 李皖 著
李皖太正规了。
008. 《伤花怒放》 郝舫 著
这次倒回来了,只看了书而没怎么听中国的摇滚。
009. 《草叶集》 [美国]惠特曼 著
看的人还是那么多吧。
010. 《恶之花》 [法国]夏尔·波德莱尔 著
据说,文学现代化的“0公里”路标在此。。
011. 《嚎叫》 [美国]金斯堡 著
美国很有文化。
012. 《北岛诗选》 北岛 著
太放纵他的愤怒了。
013. 《顾城诗选》 顾城 著
单纯。单纯到不怕罪错。
014. 《海子诗选》 海子 著
拯救了一些简单的词语和情绪。
016. 《存在与虚无》 [法国]萨特 著
要看,但不一定能看完。
017. 《诗意的栖居》 [德国]海德格尔 著
这么难的书,只剩下名字被滥用在家居版面上。
018. 《伊甸园之门》 [美国]MORRIS DICKSTEIN著
说是写专栏的人都要看。
019. 《恋人絮语》 [法国]罗兰·巴特 著
据说被改成了电影,我太佩服那个导演了,他用罗兰·巴特的沙盛了水。
020. 《第二性》 [法国]西蒙·波夫娃 著
现在指男性。
021. 《丑陋的中国人》 柏杨 著
如果没有柏杨,中国人的性格中可以删去勇气和自省这两种缺陷。
022. 《李敖文集》 李敖 著
真正的骂战大师,骂人出彩是文字最高段位。
023. 《顾准文集》 顾准 著
我们有本土知识分子偶像了。
024. 《万历15年》黄仁宇 著
希望黄仁宇有一百只脚,太多的历史匠只配给他擦鞋。
025. 《傅雷家书》 傅雷 著
我只看到了对下一代的占有控制欲,不过假装谈艺术谈做人而已。
026. 《文化苦旅》余秋雨 著
它放在我的避孕套旁边。
027. 《国富论》 [英国]亚当·斯密 著
知道了神圣的“私”为财富之源。
028. 《亚当斯论摄影》 [美国]亚当斯 著
影像强势,只好补课。
029. 《棋王》 阿城 著
张力足够,真的是汉字写的小说。
030. 《活着》 余华 著
活着就赢了一切,奇怪的逻辑。
031. 《倾城之恋》 张爱玲 著
不喜欢,总觉得是一个阴冷的小妾在设计些什么。
032. 《你别无选择》 刘索拉 著
在一个下午看完的,记得阅读时的情景,却恍惚觉得只是普通的故事。
033. 《围城》 钱钟书 著
太损,所以好看。
034. 《边城》 沈从文 著
为了偷懒,可不可以说沈从文是中国的川端康成?
035. 《寂寞17岁》 白先勇 著
真没有想到,他是白崇禧的儿子。
036. 《黄金时代》 王小波 著
苦闷成为前戏,禁忌化为快乐。
037. 《红粉》 苏童 著
仿红木家具,旧旧的,却不合时宜。
038. 《务虚笔记》 史铁生 著
史铁生很大气。有的人把地坛叫做史铁生的地坛。
039. 《长恨歌》 王安忆 著
王安忆是有史以来最勤奋的作家,如果她写得少一些,恐怕会好一些。
040. 《顽主》 王朔 著
他把北京胡同里的幽默风光了一阵子。看得多了,就像冯小刚的电影,跟着笑,像个傻子,不笑吧,他一直在暗示你要笑。
041. 《琼瑶文集》 琼瑶 著
班上的女生忽然全有了如烟、雨雯这样的别名;现在,只能叫她们的英文名。
042. 《三毛文集》 三毛 著
有趣的人事怎么都在沙漠里,我当时有怀疑。
043. 《金庸全集》 金庸 著
没有嗑过药,嗑药的感觉应该就是看这些书的HIGH。
044. 《古龙全集》 古龙 著
我算过,采用古龙分段法,一篇千字稿可以少写100来个字。
045. 《卫斯里科幻小说系列》 倪匡 著
倪匡的隐士生活使人无法拒绝他天马行空的想像。
046. 《亦舒文集》 亦舒 著
专栏时代的精品,可以在内地一些女写手上看到偷技。
047. 《百年孤独》 [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 著
被过分仿写的一本书,可以跳过,另看《霍乱时期的爱情》。
048. 《博尔赫斯文集》[ [阿根廷]豪·路·博尔赫斯 著
30岁时,他的文笔还那么差,可是,他后来却写了不可思议的小说。
049. 《约翰·克里斯朵夫》 [法国]罗曼·罗兰 著
再也不会花这么长时间看一个人的成长史了。
050. 《追忆逝水年华》 [法国]M·普鲁斯特 著
看了一部分,反正,它也只有一部分得到龚古尔奖。
051. 《局外人》 [法国]阿尔贝·加缪 著
哲学小说化,法国也是一流的。
052. 《情人》 [法国]杜拉斯 著
身体先于心灵成熟,法国人才能写的主题。
053. 《查太莱夫人的情人》 [英国]劳伦斯 著
因为没有黄书可看,它被人说成黄书。
054. 《1984》 [英国]乔治·奥威尔 著
政治辩论中最经常引用的书。
055. 《野性的呼唤》 [美国]杰克·伦敦 著
杰克·伦敦的前世是一只狗,不然他不可能那么了解狗。
056. 《老人与海》 [美国]海明威 著
辞去公职前夜又看了一遍,很造作,但真的有慰心灵。
057. 《喧哗与躁动》 [美国]威廉·福克纳 著
此后,写疯子成了小说一大恶俗。
058. 《麦田里的守望者》 [美国]塞林格 著
很想有个可爱的小妹妹。
059. 《在路上》 [美国]杰克·凯鲁亚克著
游游荡荡,一种我们失去的本能。
060. 《了不起的盖茨比》 [美国]F·S·菲茨杰拉德 著
菲茨杰拉德的老婆为了怕他离开,竟然声称他的阳具太小,了不起的人因此受了一些惊吓。
061. 《第22条军规》 [美国]约瑟夫·海勒 著
黑色幽默是一定学会的。
062. 《日瓦戈医生》[ [苏联]帕斯捷尔纳克 著
苦难对于俄国人来说,好像总变成了良药。
063. 《看不见的城市》 [意大利]卡尔维诺 著
它使我相信小说可以进化,我有4种版本。
064. 《城堡》 [捷克]弗朗克·卡夫卡 著
卡夫卡的叙事像机器一样冷漠而精确。
065.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捷克]米兰·昆德拉 著
关于一份悔过书可以演化成一部小说,请你告诉我,真正的小说大国应该在哪里?
066. 《福尔摩斯探案集》 [英国]柯南·道尔 著
我天天追看卡通《名侦探柯南》,可以弥补我没有看全这部书吧。
067. 《雪国》 [日本]川端康成 著
不露声色才是高手。
068. 《金阁寺》 [日本]大江健三郎 著
西方的日本人,可以看出日本小说的多元。
069. 《广岛札记》 [日本]大江健三郎 著
西方的日本人,可以看出日本小说的多元。
070. 《挪威的森林》 [日本]村上春树 著
第一次看到了城市感十足的小说。
历代中国学者推荐排在前十名的书
读书是时代需求的一种反映,不同时代的读者对读物的选择是不同的,但它的指导意义却是不容怀疑的。120年前,张之洞编的《书目答问》面世,很受当时学子的欢迎,100多年过去了,今天的一般读者,不会再依据《书目答问》去读书了,而在1924年,章太炎开出的《中学国文书目》,今天也不适合中学生了。书目中开列的《二程遗书》、《十驾斋养新录》、《申鉴》等书,恐怕今天学文科的大学生、研究生也没有读过。因而,一般的推荐书目有个时代选择性的问题。 同时,推荐书目受推荐者的知识与兴趣的影响,1923年,清华一批要出国留学的学生,为了短期得到国学常识,请胡适拟定了一个有关国学的书目,胡适开出了《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选书较多,偏重哲学史、文学史方面,史部书一概摒弃,有如《资治通鉴》这样的书亦未入选,当时梁启超就认为胡适这个书目“文不对题”。30年后的1953年北京图书馆开列了一个《中国古代重要著作选目》选书20种,这个书目经郭沫若、俞平伯、何其芳等人修订过,然而,虽称为“古代重要著作”,却连如《周易》、《论语》等哲学、思想方面的著作一本未选,这也令人不解。
历代中国学者推荐排在前十名的书
就被推荐的中国著作而言,排在前十名的是:《诗经》、《史记》、《老子》、《论语》、《庄子》、《孟子》、《韩非子》、《楚辞》、《左传》、《荀子》。这十种书均是公元前的著作,最晚成书的《史记》距今也2000余年了,这或许从某个侧面反映了中国读书人的一种尊古典重基础的心理。这些也真正是中国学术之源,同时也反映了中国一贯以来文学难登大雅之堂、只是雕虫小技的思想。这些古典名著,都反映出古代生活与文明,并历代而下,不断被加入新的阐释和理解,其影响一直延伸到今天,而许多求知活动所涉及的领域正是依靠这些阐释和理解建构起来的。时下出版界追求浅易、有趣与可读性强的读物,并不注重书内涵的深厚与可能产生的影响度,相反,这些推荐书内容艰深,也谈不上有趣,但是其思想、内容或概念却被广泛运用与衍化,许多人没有机会或是能力直接阅读原著,只是通过二渠道去了解它们,就是大学里也只是选择一些重要篇章以使学生了解其大概,去了解它们而非阅读。这些书在现时代仍是有很强的生命力的。
中国人推荐的十部外国名著
《莎士比亚全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与黑》、《神曲》、《对话集》、《荷马史诗》、《简·爱》、《社会契约论》、《浮士德》、《高老头》。
外国人推荐的十部外国书目
《圣经》、《莎士比亚全集》、《哈克贝利·芬历险记》、《对话录》、《战争与和平》、《白鲸》、《草叶集》、《物种的起源》、《荷马史诗》、《蒙田随笔集》。 从中外所推崇的十部外国名著的差别中可以看出,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西方人看来并不是很有名的作品,而在中国却被认为是很著名的经典作品,而《白鲸》这样反映人性的作品在中国却很长时间被忽视,这都与中外意识形态与审美情趣差别有关,另外像《圣经》这样的作品是西方文化艺术的源头,不读它是不能真正理解西方文学作品的精髓的。
本文来自:快速记忆法 http://www.jiyifa.cn/dp-bbsthread-123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