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伤寒与副伤寒及其中西医的治疗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营养美食 来源: 记忆方法网

由伤寒及副伤寒杆菌(沙门氏菌属)所致的肠道传染病,病后可产生持久免疫。为夏秋季多发病。

临床表现,婴幼儿的伤寒多不典型,发病较急,发热,头痛,厌食,腹泻。起病第1~2 周,可见咳嗽、咽红、上呼吸道炎症状,发热病程长短不一,病情多较轻。学龄儿童伤寒患者与成人相似,持续发热,呈稽留、纳呆便秘、表情淡漠、玫瑰皮疹、腹胀、舌苔厚腻、肝脾肿大。

副伤寒病程短,症状轻,预后好,婴幼儿多见,主要表现有三型:

急性胃肠炎型——起病急,病程短,呕吐、腹泻、腹痛、高热。

伤寒型——临床表现与伤寒接近。

败血症型——多为新生儿和婴儿,发病急、高热恶寒、恶心呕吐、精神萎靡或有脑膜刺激征,新生儿多发生黄疸。

化验:

1.血象:有轻度继发性贫血,白细胞计数减低,中性粒细胞左移,婴儿血白细胞可增高。

2.肥达氏反应:发病后第一周,阳性率50%,第四周为90%,效价要在1/160 以上。病程中“O”与“H”凝集价上升趋势对诊断有意义。

3.血培养:第一周阳性率为85%。

4.粪尿培养:第2~3 周阳性率为80%,第3~4 周阳性率仅20%。中医认为本病初因外感湿热之邪,郁于肺卫,因湿性粘滞,最易伤脾胃清阳,留连中洲,缠绵难愈,甚者入营伤络,神昏,便血等症出现,整个病程,属中医“湿温病”范畴。

(一)中医辩证治疗

1.卫分型:

主证:头痛恶寒,午后发热明显,胸闷,纳呆,口不渴,苔白腻,脉濡数。

治法:宣表化湿。

方药:三仁汤加减。

藿香6 克(后下),佩兰8 克,杏仁10 克,慈仁5 克,生苡仁12 克,川朴6 克,法夏10 克,滑石18 克,竹叶10 克,通草5 克,黄连3 克,黄芩10 克,甘草3 克。

方解:三仁汤宣化畅中,清热利湿,为湿温病初起常用方。加藿香、佩兰增强化湿。黄连,黄芩增强清热之力。

2.气分型。

(1)热重于湿。

主证:发热较重,胸闷,面红,口苦,口渴,干呕,小便短,便秘或腹泻,大便臭,舌红,苔黄干,脉洪。

治法:清热化湿。

方药:连朴饮加减。

川连3 克,川朴6 克,石菖蒲5 克,焦山枝6 克,黄芩8 克,法夏8 克,滑石18 克,芦根15 克,荷叶15 克,银花10 克,生苡仁15 克,加甘露消毒丹(包煎)。

方解:连朴饮清热燥湿,理气化浊。加黄芩、银花增强清热作用,苡仁、荷叶、滑石增强化湿谈渗作用。

(2)湿重于热。

主证:寒热往来,头胀痛,如裹如蒙,胸闷身重,难以转侧,肢体倦怠酸痛,汗多粘腻,口淡或甘腻,口渴不欲食,或喜热饮,舌质红苔白或黄腻,脉濡缓。

治法:利湿化浊,佐以清热。

方药:藿朴夏菩汤。

藿香6 克(后下),法夏8 克,赤苓10 克,北杏仁8 克,生苡仁15 克,白蔻仁3 克,猪苓10 克,淡豆鼓6 克,泽泻10 克,厚朴6 克。

方解:本方从三仁汤去滑石、通草、竹叶,加入藿香、豆鼓、二苓、泽泻而成。故芳化渗湿之力较优,治湿重于热者最宜。

3.气血两燔。

主证:高热,烦躁,口渴,谵语,神昏,大便出血,衄血,舌红深绛,脉弦数。

治法:清营透热,凉血解毒。

方药:清营汤加味。

犀角3 克(先煎),生地10 克,玄参10 克,竹叶10 克,银花10 克,连翘10 克,黄连5 克,丹参10 克,麦冬10 克,大青叶12 克,侧柏叶10克。

方解:清营汤清营解毒,泄热护阴。加大青叶、侧柏叶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4.邪去正虚。

主证:身热渐退,食量增加,疲倦乏力,舌红少苔,脉细。

治法:清余热,养气阴。

方药:生地10 克,孩儿参15 克,竹叶10 克,麦冬10 克,玄参10 克,白芍10 克,扁豆15 克,甘草5 克。

方解:生地、玄参、麦冬增液养阴,孩儿参、扁豆、甘草益气培中,白芍、竹叶敛阴清余热。

(二)西医治疗

1.隔离至大便培养两次阴性,临床休息,半流质少渣饮食,注意口腔卫生,随时注意肠穿孔、肠出血及中毒性心肌炎等并发症发生。

2.氯霉素25~50mg/kg/d,分4 次服。新生儿限制剂量在25mg/kg/d 以下。热退后3 天减半量,继续服药7~10 夭。如血白细胞减低,效果不好可换药。

3.氨基苄青霉素50~20mg/kg/d,肌肉注射,共14 天。

4.复方新诺明50mg/kg/d,每天分2 次服,共服1 周。

5.呋喃唑酮10mg/kg/d,每天分3~4 次服,共服1 周。

6.并发肠穿孔时,禁食,外科手术治疗。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youjiao/716661.html

相关阅读:营养师教妈妈们把剩粽子变成美食
幼儿冬季饮食护理
宝宝九月防秋燥的理想菜
如何喝水有利宝宝健康
葱根能通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