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记忆方法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大班科学活动说课稿:伶俐的眼睛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大班科学教案 来源: 记忆方法网
活动背景:先择本次活动内容主要基于几下方面的原因,一是越来越多地听到家长们抱怨,孩子看电视、玩电脑的时间长,家长们也担心孩子的视力问题。希望老师多教育;二是对于大班的孩子来说,马上要升入小学,用眼的时间也会越来越长,我们应该让他们对眼睛有所了解,从而注重保护眼睛。那么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孩子们对眼睛有一定的了解,但说来说去,都是一些眼睛外形特征上的了解,太浅显了,再重复,孩子不感性,过于深奥的眼科学呢一时半会儿又说不明白,因为超过了他们认知能力,孩子也不会感兴趣,于是我就在想能否找到一些能够适合他们来感知的关于眼睛的内容,让他们进一步了解眼睛,从而关注对自己眼睛的保护。还有就是在选择内容的时候,就希望能够将活动融入到我们本学期所开展的主题中,体现活动的使用性和长效性。

活动目标:

本次活动的目标主要有三个:

1.在说说、玩玩中初步了解人眼睛的结构及动物眼睛的一些特殊功能,体验探究活动的快乐。

2.感受眼睛的重要性,知道保护眼睛的方法。

重点:在于帮助幼儿拓展关于自我认知眼睛的知识经验,产生对探究科学知识的兴趣和欲望。

难点:运用良好的探究方法如细致观察、实验验证等发现人的眼睛的基本构造,了解眼睛独特的作用和功能。

活动过程:

为了达成这几条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幼儿介绍自己收集的眼睛知识。

(一)介绍观察到的人眼睛的样子。

(二)介绍动物特别的眼睛。

二、分组探索眼睛的秘密。

三、了解保护眼睛的方法。

四、延伸:了解关于眼睛更多的知识。

对于一些知识性的东西,我们在上课时,往往会出现大满贯的现象,孩子被动地接收知识,因此,在整个活动设计中,我思考最多的是如何突出孩子的主体地位,把空洞的说教,变成孩子自主的探索学习,因此,在第一个大环节中,我设计了孩子介绍为主的内容,引导他们同伴间的学习,在第二个大环节中设计了几个游戏让他们自主探索,当然在这里,老师不只是听众和观众,还有着帮助他们拓展知识的任务。在这两个环节中,我把孩子介绍人眼睛的样子放在前,把动物的眼睛认识放在中,把探索人眼秘密放在后,是有着“贴近孩子——引发兴趣——深入探索”这样的思考的,在这两个环节里我也运用了看一看(播放录像、观看图片)、学一学(学学螃蟹的眼睛、用眼睛说说话)等方式,来化解难点,增加活动的趣味性。
从本学期开始对幼儿园的一级教师尝试进行备课的改革。而之所以有这样的一种设想,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思考:

一、现有备课模式的局限

老师们现在的备课流程基本上还是以参考教科书为主,自己的想法和思考融入较为欠缺,尤其是活动过程,撰写时重点不明显,或者写了策略,或者写了教师的指导语,或者策略与指导语会混在一起写,活动过程不是太清晰。

二、新备课模式的优势

新的备课模式在“活动过程”中采用策略+指导语的方法,能让老师们清楚地梳理活动过程的要点,也能在备课中融入自己的思考。

1.有利于教学效果的优化,清楚的活动流程是开展有效教学的前提。

2.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这样的活动过程安排非常有助于老师理清在说课中的思路。年轻老师们在说课时,我们经常会发现说课思路不清晰,尤其是“说环节”时,总会盘旋环绕,说了很多却不得要点,所以新备课模式的运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老师们从容应对说课。

本学期将开始尝试组织一级教师进行改革,缩小范围,集中指导,在运用的过程中听取老师们的建议,并再次做出调整,使备课新模式得以最大化的发挥效果。

活动过程:一、自由讨论,了解木头在生活中的用处

策略:出示一小截的木头,让孩子进行观察。

指导语:1.这是什么?

2.木头可以做成什么东西?

3.小结:原来木头可以做成那么多的东西,所有用木头做的东西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木制品。
二、认识各类木制品,并尝试给木制品进行分类

策略:1.出示木制品图片(六大类各一张),以散放形式张贴在黑板上。

2.出示分类表和标记:生活用品类、家具类、玩具类、建筑类、交通工具类、乐器类,在黑板上依次排列。

3.孩子人手一张木制品图片,让孩子进行观察后进行分类。

指导语:1.老师这里也有许多木制品的图片,你们认识它们吗?

2.我们来这些木制品分分类?

3.老师在每个小朋友的凳子底下也放了一张木制品的图片,请你们拿出来仔细地看一看,你所拿到的图片上是什么木制品,它属于哪一类,也可以和旁边的小朋友相互讨论一下。

4.小结:在我们的生活周围处处都有木制品,这些木制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用途。
三、通过观察、比较,了解木制品的特征

策略:1.出示木头图片和小红花,引导孩子讨论为木头贴小红花

2.实物的对比:(1)可塑性强——借用已出示的装饰品图片

(2)轻便——铁和木头的比较

(3)牢固、不易碎——玻璃碗和木头碗的比较

指导语:1.那你们知道为什么大家都喜欢用木头做东西呢?

2.木制品有什么优点呢?看看木头都能得到几朵小红花?

3.小结:因为木头有这么多的优点,所以大家都喜欢用木头来做各种东西。
四、延伸活动

策略:让孩子回家和爸爸妈妈找生活中的木制品。

指导语:我们可以回家和爸爸妈妈再找找,在我们的生活周围还有哪些木制品。
在太仓市学科带头人示范课的观摩和研讨活动中,由肖芳老师执教的大班科学《陀螺转转乐》这个活动给我的印象最深刻,让我在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多,所以,我选择了这个活动回园进行了再次执教。

⒈活动本身的价值分析

之所以选择这个活动回园公开执教有三个原因:首先,活动中探索的点很新,体现了原创性。区别于我们以往开展的所有关于陀螺活动的探索点,该活动利用陀螺来进行等重和不等重的平衡实验,从而引导孩子初步了解杠杆原理,这是一种思维方式的突破,也是一种教学理念的引领,作为科学特色幼儿园的我们需要学习这种创新的理念与敢于尝试的精神。其次,该活动中运用的材料新颖巧妙。通过将光盘、螺丝、雪花片、螺丝帽、笔帽等物品进行组装便可以变成一个规格一样大小的陀螺,比我们以往所想到的硬纸片陀螺更加牢固,可持续利用的价值更大,并且组装陀螺本身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而在实验的过程中运用这样的材料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因为组装陀螺本身的各种材料规格一样,关于陀螺本身各种变量已经得到统一,在探索的过程中,我们只要将注意点集中在目标的两个探索点上即可,充分体现了科学活动的严谨和科学。第三,活动过程中,肖芳老师的语言简洁、明了,提问和提炼指向性明确,具有科学活动最显著的特征,这也是我们应该认真学习的特质。

⒉执教前的思考与调整

但是,我知道翻版不等于照搬,需要展现出自己的个性和思考。在当日的观摩研讨中,我也提出了关于这个活动的一些疑问,如在光盘的面上如何准确地判断两个硬币是否和中心点在一条直线上,又如何判断两枚硬币到中心点的距离是一样的呢?于是,在开展这个活动前,我进行了深刻地思考,我想在光盘上画上一些直径,并在直径上加上相等的刻度,让幼儿在探索的过程中,根据这些直径和刻度来判断硬币是否在同一条直线上、是否到中心点的距离一样。但是后来又细想了一番,光盘上对称的点有无数对,如果只是这样代表性地加上一些直径和刻度是不是过于片面,而且孩子在探索的过程中如果没有把硬币放在直径上也是可以平衡的,该怎么解释。所以,这个方法还是欠妥。后来,我又想到了研讨中钱老师的方法,即运用透明的塑封纸覆盖在光盘上来记录两个点,并运用对折的方法来验证他们和中心的关系。钱老师的这一方法的确是一个有效的方法,但如果让孩子自己来记录的话,整个活动似乎又多了另一个难点——记录和测量,需要运用较多的时间,也不是活动的重点。所以,我觉得由老师来操作使用这一验证方法更加体现活动的有效性。还有,对于活动中的一些细节我也做了调整,比如肖老师问孩子,硬币和螺帽那种重,造成了孩子的分歧和时间的浪费,老师最后还是告知幼儿,我觉得还不如将问题简单化,直接以“如果将一枚硬币换成一个比它轻一点的螺帽……”来激发幼儿思考。

⒊执教后的收获与反思

开展这个活动,一方面我觉得自己在活动的准备、思考和调整中获得了很多,另一方面也是想给同事们提供一个分享、交流、学习的现场。活动开展下来,我觉得自己在整过活动过程中思路还是很清晰的,比较从容自然,孩子们的探索兴趣也被较好地激发着。在提问和回应上,我也能做到简洁、明了,能运用指向性明确的语言来引发孩子思考和探索。有一个让我最深刻的细节,当我引导孩子们观察两枚硬币到中心点的距离时,孩子们意见出现了分歧,这时,我及时抓住这一机会,引出透明记录纸来引导孩子进行验证。而记录好两个硬币的位置之后,我并没有急于示范折叠,而是问幼儿“用什么好方法来验证它们的距离是否一样?”,这时,孩子们调动了已有的经验——运用折叠的方法来判断,这样就也较好地体现出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探究性。

不过,在活动的过程中也有一些细节的处理值得我好好反思和改进。在探索加上重量不等的硬币和螺帽时,孩子们最先关注到的是距离的问题,即重的要离中心点近,轻的要离中心点远。记录的时候我把这个关键点记在了上面一栏,但还有一个和前面等重平衡一样的关键点——三点一条线的秘密,孩子们忽视了,我便开始追问,而这时孩子们似乎有些不知如何回答,而下面听课的老师也有一些不明白,以为还有什么其他的秘密。如果在记录方法上稍微改变一下,把距离先记录在下面,三点一条线的秘密通过引导幼儿看之前的记录就自然发现了。还有,在实验的过程中,发现孩子转动陀螺的经验还是没有很好地得到丰富,找到平衡点的孩子反而转得不够稳,说明在经验准备中,我做得还是不够到位。

通过此次的翻版执教活动,我发现学习之后多加思考会收获很多,如果,再把这些思考付诸行动,那么会收获更大。学有所思固然重要,但学有所用更加体现学习的价值。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youer/874418.html

相关阅读:认识和辨别形状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有趣的“转动”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蜡染花布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向下落的物体
大班科学教案:我们身边的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