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设计意图
4月21日那天,我班赵家乐小朋友带来了许多瓢虫,这些有趣的昆虫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他们争着观看,并提出了许多有趣的问题:“它们是谁呀?它们吃什么呢?他们的眼睛在哪里呢?它有翅膀吗?它背上怎么会有黑点呢?为什么有的是红色有的又是黑色呢”?孩子们纯真的提问和渴望的眼神深深的打动了我们。我没有像往常那样立刻对孩子的提问进行一一的解答,而是就此设计关于《有趣的瓢虫》这样一个主题活动。(作为老师,在幼儿的成长与发展过程中,我们究竟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呢?——走进幼儿的生活,及时地观察并追随幼儿的兴趣与兴奋点,将幼儿生活中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育内容,及时地为幼儿提供支持和帮助,促进幼儿的自主探索,主动发展。)
二、活动目标:
1、喜欢观察和探索,在活动中探索和发现瓢虫的特点。
2、愿意与同伴交流,在交流与合作中分享自己的经验。
3、培养幼儿喜爱动物的情感。
三、活动准备:瓢虫、放大镜、相关资料、昆虫盒。
四、活动实录与分析:
活动一:
幼:哇,这是什么呀!好漂亮。
幼:我知道,瓢虫!
幼:我也知道!(同伴的相互影响和交流是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良好动力)
师:(非常夸张的表情与口吻)哇,这么漂亮的小昆虫,我好喜欢。(教师要对幼儿的兴趣与热情给予积极的应答和支持,帮助他们积极探究,及时生成教育活动内容)
幼:它吃什么呀?
幼:吃饭。
幼:吃草。
幼:吃树叶、蔬菜、吃水果、花。
幼:肯德基。
师:在幼儿提问的过程中,
教师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和感受,支持鼓励他们大胆表达。
幼:老师,瓢虫究竟吃什么呀?
师:刚才小朋友都积极的开动了脑筋,想出了那么多答案,瓢虫到底吃什么,其实我也不大清楚,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好吗?(教师在幼儿面前不是绝对的老师,适当的装笨,可以更加激发幼儿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更有热情投入到探索中去)
2、幼儿与教师一同寻找草、饭、树叶、蔬菜、水果等实物,让幼儿亲自来喂瓢虫,试一试它究竟是吃哪种食物。
幼:老师,它们不吃草,
幼:哎呀,它也不吃饭。
幼:看,看它什么也不吃,跑了。
幼:它们怎么了?
幼:它们到底吃什么呀?
幼:老师,它们什么都不吃,肚子饿坏了怎么办呀?(幼儿围上来,有的开始用手抓,有的开始抢)
师:既然它们什么都不吃,是不是被我们吓着了?(适时的介入和干预,有利于活动的继续进行和有效开展)
师:这样好吗,让我们来个分工和比赛,今天放学回家,老师和小朋友都去查一查,问一问,小朋友可以问爸爸、妈妈,也可找到你的图书上去找一找,看瓢虫究竟吃什么,明天我们再一起来说说。(这时,孩子们遇到的是一个知识上的难点,作为合作者、支持者、引导者,教师不急于将答案告诉孩子,而是充分地利用孩子的兴趣,促进孩子的主动探索。)
五、延伸活动:
1、教师和幼儿一起讲收集到的有关资料进行相互交流,有家长上网查询的资料,有家长带来的文字答案、图片资料、还有幼儿的图书资料等等。(《纲要》指出:幼儿家长和幼儿同伴是宝贵的教育资源,我们抓住这一教育资源并充分发挥这一资源的有效作用,让幼儿在与父母和同伴一起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主动获得有关瓢虫的知识经验。)
2、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共同寻找到了昨天??的答案:原来瓢虫有很多种,有的要吃蚜虫,有的要吃菜叶
3、由于是幼儿自己亲自找到的
答案,幼儿可高兴了,教师于是立即同幼儿一起,把幼儿带来的资料及图片展示在主题栏和班级的墙壁上,并与幼儿交流。(看到幼儿这样兴奋,我也无比激动是呀,教师不但只是要学会观察,还要根据观察的情况,及时的给幼儿以支持和应答,这,才是新《纲要》对教师素质最基本的要求。)
4、根据幼儿不断提出的新问题继续深入主题。(在这一过程中,孩子通过与父母和同伴的交流、分享,不但获得了关于瓢虫的基本知识,最主要的是在情感上获得了极大的满足,那种成功感的体验是教师用传统的“传、教”方法永远无法获得的。)
六、感想:
如何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活动作为教育活动内容一直是老师的困惑,通过此次主题活动的生成过程让我深深感到:教师一定要善于观察幼儿,发现幼儿平常生活中的真实需要与兴奋点,在追随幼儿的兴奋点,生成教育活动内容时,教师一定要对幼儿的问题、需要、给以及时的应答与支持,这样,才能为幼儿创造一个有利于幼儿主动探索,积极成长的环境,为
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youer/862047.html
相关阅读:小班故事教案 调皮的魔毯
小班综合教案:上下楼梯
小鸡和小鸭
其他活动:急摸十位
其他教案:巴掌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