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与黑读后感
傍晚,我终于看完了巨著《红与黑》,终于长长地呼出一口气,可喜。想得很多,也很零碎,于是写下来聊以纪念这个痛苦而又痛快的过程。
先来说说这个书名:红与黑。有人说:红代表资产阶级的自由思想,黑代表教会利益的没落贵族利益的兴起;有人说:红象征拿破仑时代的军服,黑是王政复古年代的僧侣黑衣;有人说:红是德·莱纳夫人的鲜血,黑则是玛特尔的丧服;甚至还有人说:红与黑象征赌盘上的黑红两点,而赌注就是主人公于连·索莱尔的一生,是追求红属于自己的真正的人生的意义,还是追逐黑为了形形色色的利益而疲于奔命,却不理解自己存在的人生状态,混沌度日。
然而不论做何种猜测,红与黑的正解我们永远不得而知。但有一点,红不是黑,黑也不是红,红与黑都坚信自己存在的理由和优秀。
纵观全书,最吸引人的并不是故事的情节,也并非小说的语言,而是书里面的心理描写。
人性的复杂、善变、自私、嫉妒、无限的虚荣心和野心、对阶级和出身的耿耿于怀,在司汤达的生花妙笔下,都能清晰又深刻地体会到。
读这部书,就像是经历一场漫长的压抑的纠结的,想要放弃而又不舍,想要改变而又无可奈何的旅途。
最后回到原点,终于获得解脱。在阅读过程中,前半部分一直在继续与放弃之间徘徊,就像在最初的时候德·莱纳夫人对于连的感情,可是终究还是坚持下来了,因为藏在心底的那份热爱与执着,支持着要走完这条路的念头继续。
再说说经久不衰的有关爱情的话题。一直觉得与政治或者历史相关的爱情具有深刻的内涵,带着一种悲壮,是那种让人觉得惊心动魄的美。
关于于连与德·莱纳夫人的爱情,关于于连与玛特尔的爱情,这是他们的生活和宿命,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一部分,我想我们并不需要去评判什么,我们只需要去感知,去理解,去品味。
作为一个后拿破仑时代的底层青年,于连对功成名就的渴望,对摆脱那个阶级的渴望是无可厚非的。
他对德·莱纳夫人由原先的阶级蔑视到自尊占有,到最后终于发现德·莱纳夫人是自己一生的挚爱,这是很贴合他的出身、身份与当时的背景,而这其中的转折正是于连思想的转折,虽然无力改变周围的环境,但是他终于敢于正面对抗自己的命运,为自己好好地活一次,向阶级化的法庭开战,向那个阶级大喊,拿起你们的武器!
于连的这两段爱情,或者说是这三段爱情,是他生命的一段历程,必须经历,也许同样也是我们的必经的成长之路。
懵懂的爱,功利的爱,真诚的爱,我们都会经历或者都想经历。
哪一段更值得回忆和纪念,哪一种更值得珍惜和爱护,哪一种更对得起自己和爱人,对不同的人来说,选择的答案或许是不一样的,然而,在这过程中,我们都在付出,都在学着如何去爱,这也已经够了。
能够从恍惚中茫然中变得清朗,这也是一种很宝贵而难得的认知。不是为了谁而爱,也不是为了什么利益而爱,因爱而爱,才是最真挚的,因为那是我们活在世间能获得的一丝最独特最动人的温暖。
然而,有所得,就有所不得。我们选择的,一定不能让自己在未来的日子里耿耿于怀。善待生活,善待自己,善待所有美好的事物。
还有许多没有说的话,就让它留在心底吧。或许,过一阵子,过一年,过几年,几十年,我又会重新拿起《红与黑》。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rensheng/906755.html
相关阅读:人生的附件
心若静,风奈何
揭秘人生道路上的100个真相(2)
成功只是多说一句话
长成一棵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