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可是草根的天下,写下这样的标题,若是在互联网上,先要做好挨骂的筹备。你说谁是俗人呢?你本人不是俗人?
这个话题源自经济学家樊纲的老师。据说,樊纲还在读书的时候,有一次,他参加外面的研讨会回来。向先生作汇报。本认为会取得嘉奖。没想到被痛批一顿。先生说。你们在学校这几年的学习时间十分可贵,应当多读原著。读经典读原著是和伟人对话。加入不拘一格的研讨会不外是和俗人聊天。你们应该明白这里面孰轻孰重……
“跟俗人聊天”。对做学识的人来说。确实等同于挥霍时光。假如把联想延长下去。你会看到世界上良多看起来绝不相关的事件,实在内在逻辑却一脉相承。比方,在那些毫无价值的研究会上,除了多少个常常“赶场”的专家发一通情感大于感性的泛泛空口说之外,听的人往往不播种。又如当下很多人热衷写博客,也热衷在别人的博客上留个足迹,博客的内容虽形形色色挺热烈的,但有远见卓识的却未几见。再如,一些畅销书,除了书名骇人听闻,用新名词恫吓人外,写的都是人所共知的情理……那么,若咱们沉沦于此类运动中,算不算“和俗人聊天”呢?
“和俗人聊天”这个评判,不留情面地概括了当代学人急躁的心态。想想看,既然是糟蹋时间,学界人士为何还要乐此不疲,热哀于此?一来,俗人者,并不依职业职位尊卑辨别定位,而以心态境界高低划线。《荀子·儒效》曰:“不知识,无正义,以富利为隆,是俗人者也。”所以,虽身为学人但骨子里本是俗人,岂能脱俗?二来,各种会议露露脸,便可跻身学术明星之列:时兴书籍常翻翻,启齿蹦出来的也是国际风行语:博客圈里多走走,要的就是点击率,赚的是个“人气”。没准儿就能撞一个大运,捞一个机遇,占一个大廉价。于是,伤感句子,可能省去了斗争的艰苦。缩短了蹉跎的时间,“歪打正着”找到了胜利的捷径。然而。俗人俗举俗过了头究竟有危险,好比最过火的俗事儿——日前,北京大学的教学阿忆大概是为了自己博客的点击率吧,借名人说事儿,不惜信口开河无故惹事,未曾想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丫子。
当然,因为语境不同。俗人一词亦有多重含史。在草根旺盛的世界里,世俗之人并非坏人、恶人,这里俗人的含义是通指个别人,一般人,庶民,大众。老子说:“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更有当下著名艺人说过这样的话:国民大众都是俗人,市场是属于大众的,无数的所谓名人都是由于大众的认可才从俗人中怀才不遇的。但奇异的是,当他们穿梭了大众后,却回过火来鄙夷俗人。拼了命地盼望成为他们憧憬的“大师”。如斯看来,大师和凡夫、名人与俗子,本来沟壑之间也有着割一直的接洽啊!
由此可见,不“和俗人聊天”并非鄙夷民众;与伟人对话也不见得就可能成为大师。不同语境下,俗的含义各有不同:“艰深”不是“俗气”,“粗鄙”不即是“鄙俗”;中国字的内涵博大高深着呢!草根世界的俗人也不乏智慧,比如,北京的哥经常放眼世界,心系天下,“话糙理儿不糙”:比如,赵本山的小品就有那么点“超常脱俗”的小智慧,郭德纲的相声透着“玄色风趣”的小机警……而对伟人、巨匠浩如烟海的皇皇经典之作,无论哪种含意里的俗人都不必定有耐烦读下去。
详细问题详细剖析。这是生涯的辩证法。回到本文的题目——与伟人对话仍是和俗人聊天?对做学问的人而言,耐不住寂寞,舍不得面前好处,或者因一个不纯的念头,都不能情愿默默地与巨人对话,这倒是一个“铁律”。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rensheng/140385.html
相关阅读:人生的附件
心若静,风奈何
长成一棵树
揭秘人生道路上的100个真相(2)
成功只是多说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