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是什么?有人说,人性是一定社会制度和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本性;有人说,人性是人的天然属性,不可能先天带来,却可以后天重塑。对于人性,我们一向认为:“积行成习,积习成性,积性成命。”甚至认为:“人之初,性不善。性相近,习相远。”
对于人性,西方人的看法与我们相近。在西方人眼里,“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我们生活在世上,不仅要吃饭穿衣工作生存,也要不断提高生活质量,这原本无可厚非。其实,这是最基本的人性之需,是近乎人情的人性,更是现实的人性。
人性得到尊重时,人才能良心发现,并使良心上升为道德。而对道德的形成、涵养,却历来都有不同的看法。孔子眼里的道德,那是充分尊重人性,只有人性得到尊重的道德,才能靠得住、行得通,而这样的道德才会走稳、走远。
怎样才是尊重人性呢?孔子的弟子子贡,是一个土豪,有钱也任性。他在外边做了善事,不收报酬。回来后遭到孔子一顿骂:“混账!你无端抬高了道德的门槛,把贫穷的善人阻拦在行善的门外。此前贫穷者在行善时,因为获得酬赏而弥补了经济损失,所以他们会善行不倦。现在被你一搅和,行善的门槛提高到了只能付出而一无所获,这让贫穷者还如何做得起善事呢?”在孔子眼里,道德的门槛过高,很多人就会迈不过去;行善而有所获,人们才会尊崇道德,弘扬道德。
孔子的另一名弟子子路,救了一个落水的农夫,农夫把牛送给他作为救命之酬。子路牵牛而归,受到了孔子的表扬:“子路这娃懂事,此后人人都愿意效仿他做好事。长此以往,这个国家的社会风气就会好起来。”空喊的道德有何用?只有落到实处的道德才有用,才可信可行。做好事不吃亏,才会跌倒了有人扶,才会遇难了有人伸手,才会有了困难有人帮忙。谁也不会因为做好事流血又流泪,谁也不会因为行善事而吃亏、有后顾之忧。
三年前,韩寒去台湾,把钱包丢了,很快就找回来了。然后蒋方舟去台湾,也把钱包丢了,很快也找回来了。又不久,一名杭州男子去台湾,也丢了钱包,这次没找回来,只好垂头丧气回家。他回到杭州时,发现钱包已经寄回来了。起初大家感叹台湾人道德水平高。然后发现,台湾民法规定,捡到丢失物品之后,六个月内有人认领的,拾得人应?物品归还,但可向失主索取物品价值十分之一的报酬。在台湾,做好事得报酬,天经地义。
好事不白做,是对人性的一种肯定、一种尊重,也是对做好事人的一种回报、一种认可。不是因为做好事拿了回报,就不高尚,恰恰因为做好事、行善事、讲道德,才更应该不能让他们白做好事,白当无名英雄。只有让做好事、行善事、讲道德,名正言顺有回报,人们才愿意效仿,这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而不是空喊口号。这同时也是告诉人们,君子和小人的不同: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小人爱财,不择手段。从而近君子远小人,做君子不做小人。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rensheng/1152009.html
相关阅读:人生的附件
心若静,风奈何
长成一棵树
成功只是多说一句话
揭秘人生道路上的100个真相(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