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什么来安抚那些不安的年轻人
谁能告知我怎么活?
1980年,《中国青年》登载了青年读者“潘晓”的来信:“有人说,时代在前进,可我触不到它有力的臂膀;也有人说,世上有一种广阔的、巨大的事业,可我不晓得它在哪里。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可我一个人已经很累了呀…&hellip,词语;”
2005年,“开复学生网”收到了它的第1000个问题:“开复老师:就要毕业了,回首看大学生活,我想哭,不是因为告别,而是因为什么都没学到……要说播种的话,就是对什么都没有的忍受和适应。”
2010年,有年轻人在任志强发表“买不起房为什么不回乡村”的舆论后,在微博反诘:“您说的是有情理,然而我们不想就那么认命!我们憧憬大都市才会斗争拼搏,您假如是我,你也会抉择大城市吧?!”
青年的心是一个时代最敏感的温度计,也是一个国度最懦弱的神经。那些属于青春期的怅惘、热望与愁闷,与时代的前进、变更与激荡非亲非故——每一代人的青春期迷惑,构成一个国家的青春期病史;每一代人的青年导师形象之变,形成一个社会的精力进化史。
青年导师形象之变
中国青年素来不乏领导者。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鲁迅以笔作枪、60年代人手一本红宝书、80年代李泽厚启蒙美学、90年代余秋雨开启“文明苦旅”……他们在一个中国人年青时成为青春期记忆,而后又敏捷在中年时剩下极淡的身影——正如咱们的文化逐步只指物资文明、时代赤裸裸地被称为愿望时期、中国变成急之国,也不外30年。
青年导师在解答人生问题,也在解答青春中国的社会问题。阅历过青年导师与政治偶像重合的年代,经历过青年导师多少近空缺的年代之后,到了2010年,中国的青年导师基础构成了三大派别,实在也是我们社会的三个缩影:
一是基于“成功念头多余”而生的成功学老师;
一是解决情感缺失问题的情绪老师;
一是来自交换即时、互动的网络“@老师”。
这是成功学导师解决不了的问题:你为着复制成功而来,但时代的成功却不可复制——无论是上一代人白手兴家的故事仍是一夜成名的教训,对下一代人来说都属于“时不再来”的偶遇。俞敏洪发现新东方精神,把英语变成成功学,把留学变为人生拐点,但海归回国遭受的却是低薪与失业;李阳告诉你猖狂与自负是转变人生的力气,但朝他作出下跪姿态的年轻人,身上又何尝没有橡皮人的基因;刘墉教你如何靠平凡心成功,但你在欲望社会,最找不着的就是平常心。
这是感情老师解决不了的问题:你要进行爱的教育,但最好的止痛药却是摈弃爱——撒手总比保重简略:张小娴解剖男人如庖丁解牛,但女人透析男人的成果往往是成为剩女,注定看着世纪佳缘上市与《非诚勿扰》热播;彭浩翔进行《爱的地下教导》,不断劝告女孩子“以漫天乱箭把这贱男射个稀巴烂”;被称为“耳光抽醒患者的可怕医生”,但她的“聪慧才智通常用来苛刻所有”。
这是网络老师解决不了的问题:你一旦过于依附别人的智慧,本人终会损失智慧——当女朋友深夜接前男友电话,你都要偷偷上网问百度知道怎么办时,互联网的“云智慧”终极让你丧失了单独思考的习惯。人之大患在好为人师。唐骏学历门应了这句古训,也应了他先前说的“人一闻名,最怕被人给盯上”。从余秋雨到唐骏,近年来我们目击了一个个老师的倒掉。
唐骏景象提出了三个问题:谁的胜利能够复制;谁配当青年导师;以及他们应当教导些什么。
谁的成功可以复制
他们是压力最大的一代,也是最没方向感的一代。他们不想工作,他们谢绝加班,他们爱好宠物甚于小孩。而事实是,他们又要工作又要加班,有时还要生孩子。年事微微背上房贷,年纪轻轻没了幻想。曾经的飘一代沦为宅男宅女,这是可悲的!
名义上看新生代们要比先辈快活得多,但那是虚伪繁华。无论80后90后,他们在为所欲为的表象下,是某种重大的不保险感。他们被斥为最无义务感、历史感的一代,他们是史上累赘最繁重的一代。
请看看这样的事实:中国飞驰进老龄社会,越来越多的家庭将出现4个老年人、1对夫妇和1个孩子的“421”构造。老的仍未老去,十年后将浮现“8421”结构,“养儿防老”成为废话。考察中九成80后反应无奈承当养老之责。
大学生得过且过,在学校都有很强烈的挫败感,一出校门这种感到就更强烈了。所谓理想天然就简化为公务员、屋子、车子等等。想当年,改革之初,深圳一位母亲对儿子说,要再不好好学习长大了只配做公务员。三十年后的今天,信任这位母亲再也不会发出这样的谈论了。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运气。古人的命运方程式是,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还有六名七相八敬神。还有呢:九交贵人十摄生。当下九交朱紫要比前八个变量重要得多。或者有一个捐躯为你的老爸也很主要,正如牛人所言,这是一个“比爹的时代”。
传统社会是所谓先赋社会,一切皆已部署,一切皆由天定。古代社会是所谓自致社会,白手起家打天下。改造开放三十年,自致社会复又堕回到先赋社会。找工作就是比爹。
唐骏说,我的成功可以复制。事实上,不人的成功可以复制。由于成功的社会背景变了,况且我跟你也不是一类人。
新生代面临的大问题,不是哪个青年导师能答复得了的。这是时代的结症,不是新生代的问题。
谁配当青年导师?
俱往矣,青年导师们!
做青年导师的条件,是言行合一。孔子徒弟三千,足可敌国,却安于游走布道。他的青年导师范儿,为万世榜样。中国还有王守仁的门徒,鲁迅的门徒,各有各范儿。
再后来,即上世纪80年代曾呈现过一拨德育导师,李燕杰、曲啸、彭清一曾在改革开放前沿蛇口与当地青年争辩过一场,并引发了所谓“蛇口风波”。德育导师将“淘金者”与“者”对峙,以为淘金者“为了个人好处,特区不欢送”,引发青年恶感乃至当场反驳。( )再后来,在小说中,在片子《顽主》里德育导师被彻底解构了。时代变了,年轻人只接收《编纂部里的故事》中“知心大姐”那样的友人。
学生们会说,“老师,您说的英气干云,让我们热血沸腾,但一走进社会全不是那个意思”。对的,一入社会就是另一套规则,无能为力的感触迎面而来,导师们的话总被雨打风吹去。
严厉地说,失去人格气力的人不堪为人师。过往的青年导师,无不以令人钦佩的人格魅力为大旗。今天的青年导师没有范儿,他们只会抛售《成功学》及显摆殷实的银子——这便是他们的导师资本了。值此三千年未遇之变局下,青年导师又能向新世代灌注什么?
中国青年须要的青年导师,其实不过是人生旅途上的一位朋友。他不是改变时代气象的人,但他会告诉你如何适应这个雨季;他不是你的指路人,但他会告诉你大路边仍有羊肠小路可走;他不是大义的布道者,但他会告诉你闻所未闻的人生价值——他教你常识,教你独破,教你反思;他让你不再中流砥柱,让你学会自我救赎;找到他的办法和找到自我的方式截然不同。
所以,从来就没有什么成功人生可以复制,要改变命运只有自己探索。马克·扎克伯格没有复制比尔·盖茨,没以谁为模范,他的主意很简单,就是把校园生涯搬到网上。中国青年当爱慕扎克伯格,这位Facebook的开创人,凭简单的理想就成功了。而钱,是顺带的结果。
“后喻社会”中儿子尚能教老子新技巧新弄法,老子辈又能教儿子辈什么?潜规矩、厚黑学吗?若把这个世界搞得这么糟,环境传染、社会不公、腐朽风行,有何脸面教诲下一代、做其导师?
这样的导师不要也罢。新生代只要要同龄群的共识与彼此学习。韩寒说,方圆几公里都找不到一个。你只有快快让路,为年轻人腾处所。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rensheng/102262.html
相关阅读:长成一棵树
心若静,风奈何
人生的附件
成功只是多说一句话
揭秘人生道路上的100个真相(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