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正月,一份请愿书放在了汉王刘邦的案头。
上书人是当时的中国身份最尊贵的7个人,分别是楚王韩信、韩王韩信(韩国后人与名将同名)、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故衡山王吴芮、赵王张敖和燕王臧荼,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就是诸侯王。
诸侯王们共同拥戴与他们同级的汉王刘邦即皇帝位,理由是:
(1)灭亡无道暴秦,刘邦先入关中,虏获秦王,在灭秦事业中功最高;
(2)刘邦对各个诸侯王裂土封疆,有大恩德,立皇帝尊号,方能区别主从。
看到这封奏疏,刘邦无力地推让几句后,就以“便于天下民”的理由,泰然受之,毕竟是“人民选择了他”,他也成为中国史上第一个被推选上台的皇帝。
在7个人的“民主程序”走完后,在山东定陶,一条名为?水的小河北岸,7位心情各异的诸侯王,与汉王朝的太尉卢绾带领下的300名文武官员,一同见证了这个历史性的时刻,一个54岁的老者,曾经的泗水亭长,父亲口中的无赖子,一步步走上皇位。
炎汉四百年的基业自此而始,不可谓不庄严,然而,在前齐王韩信的军营之畔,皇后吕雉、丞相萧何都缺席的登基仪式,无疑又简陋得让人惊讶。
没有天安门,没有欢庆的民众,只有身上还残存着楚军血肉的军队,还有一群吃够封赏的功臣、功狗,说到底,这个帝国存在的原因,只是他拥有的武力最强,足以压倒所有的竞争者。
比如已经第二次被闯进军营夺去兵权的楚王韩信,比如在楚汉决战中敢于放刘邦鸽子的梁王彭越,再比如日后逃亡匈奴当汉奸的韩王韩信,他们的眼中,新鲜出炉的大汉皇帝不过是又一个西楚霸王。
趁着灭亡项羽的时机,7个诸侯王身在联军之中,搞一下“民主”,把自己的皇帝身份敲定,确认上下名分,是刘邦的最优选择。相对这个结果,定陶不是长安、洛阳,?水之阳不是长乐、未央,政府班子不齐整,礼仪制度不完备,全都不是事儿。
这个道理,韩信懂、英布懂,刘邦也懂,甚至连齐国的一个戍卒娄敬也懂。
娄敬在洛阳见到了已经当上皇帝的刘邦,问他:“陛下在洛阳建都,是要学周王朝吗?”刘邦应是。
娄敬不太给面子,直接指出:“陛下得天下和周朝大不一样,学不来的。”
有什么不一样呢?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976473.html
相关阅读:汉高祖刘邦的后宫:吕后戚夫人和薄姬浴血争宠
刘邦异姓王有几位 异姓王卢绾为什么背叛刘邦
清代《关羽族谱》被发现:他其实也是汉朝官二代
公孙敖怎么死的:四次为将的公孙敖因何被腰斩
汉文帝:史上最“小气”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