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电视台《军事纪实》节目播出“中国精锐装备大揭秘第二集艰难腾飞”,以下为文字实录:
解说: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迈进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一个月后1979年2月2日正在美国访问的中国副总理邓小平,来到了设在休斯顿的约翰逊航天中心。
在这里邓小平参观阿波罗十七号指令舱、月球车和登月飞船的复制品,与科学家和宇航员交谈,最后登上模拟航天飞机进行了一次模拟太空飞行,他对美国人说我看到了一些很新颖的东西。
进入新的时期根据形势发展变化邓小平果断提出武器装备建设要缩短战线、突出重点,武器更新的方针是少而精量不求大要有吓人的力量,中央决定把洲际导弹、潜地导弹和卫星通信的研制试验作为这一时期的战略目标,这就是当时人们常说的“三抓”任务,也有人把它比喻为新时期国防建设的三大战役。
洲际导弹射程一般在八千公里以上,是战略核武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防卫能力的主要标志之一。苏联和美国分别在1957年和1959年进行了发射试验,没有洲际导弹我国在世界军事政治博弈中就缺少了一个有分量的筹码。
1971年我国的首枚洲际导弹半程飞行试验成功,洲际导弹全程飞行试验成为最终检验我国洲际导弹的关键。由于我国领土领海范围不能满足洲际导弹全程飞行的试验要求,弹头的落点选在了公海之上,但是我国所建立的陆地上的测控站无法将测控范围延伸到遥远的海上,没有测量手段就不能获得洲际导弹的飞行数据,就无法检验它的实际作战能力。
早在这之前的1967年7月18日中央专委决定为洲际导弹的试验建造两艘两万吨级的远洋测量船,分别命名为远望一号和远望二号来执行这次艰巨任务。
1978年10月两艘测量船在江南造船厂正式下水,虽然两艘测量船的船长都是从海军选调的主力舰艇指挥员,但谁也没有过远洋航行的经验。中国测量船编队在海军护航下驶出领海线向南太平洋驶去,这是自郑和下西洋后中国舰队最大规模的一次远航。1980年5月9号,新华社正式发布了我国将在太平洋进行洲际导弹飞行试验的公告。
以往广播:中华人民共和国将于1980年5月12日至6月10日由中国本土向太平洋南纬七度零分东经一百七十二度三十三分为中心,半径七十海里圆形海域上发射运载火箭试验。
解说:1980年5月18日上午特混编队在南太平洋预定海域布列开来,静候我国洲际导弹的到来。此时中国西北的酒泉发射基地已经准备就绪。
洲际导弹全程发射试验:六、五、四、三、二、一,点火,点火。
解说:十时整导弹腾空而起直刺苍天,按照洲际导弹的飞行计划它以音速二十倍的速度训练掠过我国大陆,三十分钟左右就能到达八千多公里远的南太平洋。
此时在导弹弹头溅落区域我国打捞船已经做好回收导弹数据舱的准备,如果无法在数据舱到达后两小时内把它打捞出来它将实施自毁,远望号测量船率先捕获了导弹的遥测信号。
崔秉书(时任测量船科技处副处长):我们这个船叫长江一号,长江一号发现目标,所以长江一号发现目标一报到首区去大家全都高兴了,放心了,他们已经发现目标了。
解说:此时船上的人们甚至能用肉眼清晰地看到正在飞来的洲际导弹,很快数据舱准确落入南太平洋预定海域,数据舱上的染色剂使海水呈现一片翠绿色,航测直升机在两千米高度发现目标后引导一七二号打捞直升机载着潜水员向数据舱落点飞去,直升机垂直悬停在离洋面30米的空中。潜水员刘志友仅用五分二十秒就将数据舱打捞起来,本次任务的关键目标顺利实现。
臧发惠(时任远望一号测量船船长) :这次任务完成以后我们感觉到太平洋有我们一席之地这是强大的表现,是自信的表现,所以那个时候我们感到很自豪。
解说:第一枚洲际导弹发射成功,表明我国国防科技发展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国防实力有了新的提高和加强。核潜艇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诞生的一种新兴武器,是大国战略威慑力量的重要标志。在1959年苏联拒绝向我国提供原子能技术后毛泽东十分坚定地表示,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彭士禄(时任核潜艇总设计师):参加这次工作的人对主席的这句话非常鼓舞,一定要有志气要搞中国的核潜艇出来。
解说:彭士禄,彭湃烈士的儿子,我国第一艘核潜艇的总设计师,受命之初他手里的参考资料仅仅是两张照片和一个玩具模型,核潜艇研制一开始就走上一条艰辛之路。
彭士禄:(国防部)七院二十多个研究所都搞核潜艇,惯性导航、陀螺仪都全自己搞。
解说:1965年核潜艇的研制工作在停顿了几年后重新上马,总体方案论证一开始设计上就面临两种截然不同的选择,有人认为我国科学技术落后、工业基础薄弱应采用常规艇型加核动力,美国第一艘核潜艇采用的就是这种艇型,而当时参加核潜艇总体设计的黄旭华等人则主张搞核动力水滴线型方案,因为这种艇型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
黄旭华(时任核潜艇总设计师):国外已经走成功了,我们就不必要再分三步去走,我们就是把美国的三步当成一步,一下子跳到水滴线型上。
解说:聂荣臻专门召集大家开会听取各方意见,然后明确表示中国的核潜艇绝不是核动力加常规潜艇,而应该是好马配金鞍,搞核动力水滴线型,艇型定下了核动力却没有着落,学核动力出身的总师彭士禄也没有见过潜艇上的核反应堆,这个问题困扰着他。
围绕着是直接在潜艇上建反应堆还是先在陆地上建试验堆,曾有过激烈的争论,彭士禄和一些技术人员支持建造陆上试验堆。
张金麟(时任核潜艇总设计师):非常必要,如果这样问题都出在艇上,在艇上修理那个艇不一定要泡在哪儿,泡多长时间,而且在艇上修理很难修。
解说:1970年7月18日18点启堆试验开始,8月30日反应堆主机达到了满功率指标。
张金麟:当时我们都兴奋极了因为谁都没有干过。
解说:庆功宴上彭士禄举杯必干,据他说那次少说也喝了一斤。1970年12月24日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核潜艇威慑力要凭借它携带的利剑潜地导弹,潜地导弹要实现水下发射,还要保证打击精度,这和陆地上发射的导弹有很大不同。水下发射是潜地导弹研制的关键环节,导弹要在一种弹射状态下跃出水面。
邵发声(时任某导弹发射基地工程师):就是地面把它推到空中以后空中点火的成功,这样也算填补了我们国家这方面的一个空白。
解说:水下发射存在落下来砸毁潜艇的危险,因此必须通过弹射实验来检验。
黄纬禄(时任潜地导弹总设计师):因为只有把模型在潜艇上面打好了,这样才敢把真的导弹放在潜艇上面发射。
解说:1982年10月12日潜地导弹在渤海海域成功发射,标志着“三抓”任务的第二大战役胜利完成。这是一个新的开始,核潜艇要真正形成实战能力还要经受一连串考验。1985年11月至1986年2月进行核潜艇首次水下长航试验最长水下连续航行二十五个昼夜。
1988年4月为了检验核潜艇在深海的抗压性能进行了深潜试验。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的王牌核潜艇长尾鲨号做深潜试验,下潜还不到二百米就发生了事故,129人葬身海底。
试验之前参试人员都作好了最坏的准备,他们有的甚至给家里留了遗书、有的唱起了《血染的风采》,总设计师黄旭华意识到了这种情绪的影响,在动员大会上他说我们下去是做试验的不是准备牺牲,我们要唱雄赳赳气昂昂。
黄旭华:底下一点声音没有,都在听,后来我讲了一句话,我说你们放心我还有我们几个同志跟你们一道下去做试验,这一句话一讲整个情绪就变了,然后(大家)就表决心,总师敢下去说明这个事情不是冒风险而是有科学根据的。
解说:试验开始了,六十二岁的总师黄旭华随潜艇一同下潜,两个小时后潜艇浮出水面,这张照片记录了试验完成后黄旭华走出潜艇的瞬间,那一刻的感受恐怕连他自己也没法说清楚。1988年9月15日,我国第一次用导弹核潜艇发射潜地导弹取得成功。
从1958年我国决定研制核潜艇到这次试验成功经过三十年的曲折历程我国终于拥有了一支以核潜艇为作战平台的核打击力量,在潜在核战争中具备了还手之力。
这是一次振动全球的外交活动,1972年2月21日全世界观众在第一时间从电视上看到了这一幕,美国总统尼克松和中国总理周恩来的手跨过太平洋握在了一起,然而把这一新闻传遍世界的却是美国的通信卫星。事后周总理指示有关部门我们也要搞自己的通信卫星。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卫星通信已成为国际上现代通信的重要手段,而在当时我国的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是靠微波接力传送,覆盖率只有百分之三十,大中型城市才能收看。解决这些实现问题成为我国第一颗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研制的努力方向,要把东方红二号送到三万六千千米的太空。
必须得有一个更大推力的火箭,这就是长征三号运载火箭,火箭第三级动力装置氢氧动机的研制难度很大,液氧液氢燃烧后变成水,既环保能量也大,产生的推力比一般的推进剂要大百分之五十,技术人员克服各种困难,终于突破了液氢液氧发动机的研制难关,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这一技术的国家。
然而东方红二号,通信卫星的发射任务又给测控系统带来了一个突出难题,那就是中心计算机系统运算能力不足,为此我国试图从国外引进高性能计算机。
但是由于当时的巴黎统筹委员会在高性能的计算机方面对我国实施技术封锁而未能达成协议,引进没有希望国内自行研制没有结果,发射日期逐渐临近,技术人员只有在现有的设备上想办法、挖潜力,技术负责人郝岩提出用两台三二零计算机和两台七一七计算机捆绑到一起提高运算速度的设想。
计算机联在一起后由七一七计算机负责接受数据,三二零计算机负责处理数据,奇迹般地满足了执行通信卫星测控的需要,张爱萍后来视察时说人要立功机器也要立功。
1984年1月29日东方红二号通信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首次升空,然而不久三级火箭在第二次点火时出现异常,卫星没能进入大椭圆轨道。70天后的1984年4月8日经过改进的长征三号火箭携带卫星再次起飞,卫星在距离地面三万六千千米的远地点成功变轨,最终定点在东经一百二十五度赤道上空。
4月 18日上午十点,张爱萍通过东方红二号通信卫星与新疆自治区第一书记王恩茂实现了北京和新疆间的第一次卫星通话,电话接通后张爱萍扔下事先准备好的讲稿大声说,老王哈密瓜熟了没有,王恩茂幽默地回答我这就派人给你送去,当天我国第一次实现了电视直播。
至此我国国防科技事业发展史上著名的洲际导弹潜地导弹和卫星通信发射试验三大战役胜利完成,它是两弹一星工程的延续,是我国国防建设走现代化发展道路迈出的重要一步。
改革开放的中国刚刚展开腾飞的翅膀,席卷全球的高科技竞争已经拉开帷幕,高科技引起的发展危机最早触动的便是军事科技领域这根敏感的神经。1984 年3月国防科工委召开了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和对策讨论会。
1985年11月又召开了国防科技发展战略讨论会,随后制定了2000年中国国防科学技术预先研究计划。大力推进科学技术和武器装备的发展,随后中央及时批准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这就是著名的“八六三计划”,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发展高科技和高科技产业的计划全面展开。
通过实施“八六三计划”我国建成了一批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研究机构和科研平台,攻克了一大批尖端技术和工艺难题有力推动了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时促进了我国军事尖端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920725.html
相关阅读:名将马援为何会失宠于汉光武帝?马援必死的理由
美国退给中国多少辛丑赔款?退了多少到底怎么算
揭秘:宋太祖赵匡胤为何要在赵普脸上乱涂乱画?
解密:古代哪位官员曾多次主动公布自己的收入?
1967年香港严重骚乱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