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依然在位的大清帝国的皇帝,不仅被剥夺了执政的权力,而且完全失去了人身自由,与囚徒几无二致。
慈禧发动了政变以后,就将光绪帝囚禁在西苑的瀛台。
瀛台始建于明代,位于西苑的南海里(今中南海内),四面环水,实为一小岛,北部有一木桥与陆地相连。中心建筑为涵元殿,并有许多亭台楼阁和奇石古木。它初建于明代,命名为南台,清顺治年间修葺扩建后,改名为瀛台。这个建筑的主要功能是作为皇帝避暑、游览之地。每年皇帝祭社稷坛,礼成后都要到瀛台更衣;上元节皇族都到瀛台观看烟火;康熙帝、乾隆帝都曾在此听政、赐宴。
瀛台四面环水,惟一通向陆地的通道是北部的木桥。光绪帝被软禁于此后,他只能在这四面环水的孤岛中寂寞度日。服侍光绪帝的太监,均经慈禧的心腹李莲英亲自挑选,对光绪帝名为服侍实为“管教”。据说某年的冬季,南海水面已经结冰,一天,光绪帝微服出行,孰知刚走不远,便被守门人发现,即被“跪阻”。事后,慈禧太后闻知,居然命人把水面的冰凿开,以防光绪帝逃走。我们查阅宫中档案,在内务府的《记事簿》中,记载了光绪二十四年十一月十九日的一件事:
瀛台周围沿边河面,现已冻冰,急派人赶紧打开一丈余尺,务见亮水,并由明日起派拨人夫进入镩打,不准冻上。
从此,瀛台岸边每日近乎于徒劳破冰的举措,不厌其烦地进行着。这位依然在位的大清帝国的皇帝,不仅被剥夺了执政的权力,而且完全失去了人身自由,与囚徒几无二致。
慈禧将光绪帝幽禁在瀛台后,似乎还不足以泄愤,在政变后的几天里,又陆续把过去侍奉光绪帝的太监全部发落,或处死,或从军,无一幸免。更对珍妃痛下狠手,再次施以杖责之后,撤去簪环,囚禁于钟粹宫后景祺阁北边的北三所(现坍毁)冷宫中,这地方就在今天珍妃井西边的山门里。
从此,瀛台便成为囚禁光绪帝的一座“水牢”,光绪帝完全变成了一个不带枷锁的囚徒。
光绪患病的消息引起朝野上下极大震动,人们自然而然地将光绪帝的生病与慈禧又要制造什么阴谋联系起来
对慈禧而言,在权力与亲情的天平之上,她会义无反顾地将力量的砝码倾注在权力之上。虽然,她已经将光绪帝置于囚徒的行列,然而她依然心存隐忧。她不得不面对一个事实:自己已经是一个64岁的老妪,即使保养有方,但体力和精力仍然大不如从前。可光绪帝只是几近而立,一旦自己百年,光绪帝就可以成为名副其实的大清皇帝。
因此,慈禧有了废掉光绪帝皇位的计划。
慈禧对于皇位的予与夺,完全取决于自己对权力的摆布和需要。何时夺和怎样夺,只看自己安排,她所要尽心而为的就是怎样能使废帝计划进行得顺理成章罢了。
首先,慈禧尽情地折杀光绪帝在臣下面前的威严。
慈禧指挥镇压了变法以后,多次组织大臣围攻和训斥光绪帝,为光绪帝罗织罪名。在苏继祖《清廷戊戌朝变记》中较为详细地记载了政变当天光绪帝被围攻和惨遭训斥的场面。
这一天,慈禧将王公大臣召集至便殿,令光绪帝跪于案旁,并置竹杖于座前,用心营造了一个威严的气氛。然后,慈禧对跪在面前的光绪帝厉声呵斥:
“天下者,祖宗之天下也,汝何敢任意妄为!诸臣者,皆我多年历选,留以辅任,汝何敢任意不用!乃竟敢听信叛逆蛊惑,变乱典刑。何物康有为,能胜我选用之人?康有为之法,能胜祖宗所立之法?汝何昏愦,不肖乃尔!”
慈禧在群臣面前,将“离经叛道”、“变乱祖法”等罪责加在光绪帝的头上,于是在慈禧的怒骂声中,光绪帝遂成为不折不扣的“亡国败家”的祸首!
隔两天,慈禧依然怒气未消,再次将群臣召集至便殿,继续对光绪帝进行斥骂。并将在皇帝寝宫、书房和康有为住所中查抄的奏折文稿逐条讯问,逼迫皇帝“认罪”。
其次,大肆制造皇帝患病的声势。
慈禧一方面在群臣面前不断地训斥光绪帝,为他罗织种种不可饶恕的罪名;一方面大肆宣扬皇帝患病的消息。这引起朝野上下极大震动。光绪帝四月份还在雷厉风行地主持变法,此间未曾听说身体不适,缘何慈禧在镇压变法的同时突然昭示天下:皇上已患有重病,连太医都不可医治?于是,人们自然而然地将光绪帝的生病与慈禧又要制造什么阴谋联系起来。
第三,选择宗室近支之子立为大阿哥,为同治帝立嗣。
要废黜在位的皇帝,就必然要确立一个新皇帝。光绪二十五年十二月二十四日(1900年1月24日),慈禧正式宣布“立端郡王载漪之子溥(”俊“的繁体字)为大阿哥”。
光绪二十六年正月初一(1900年1月31日),慈禧派溥代光绪帝行礼,并将其接入宫中。
光绪帝患“重病”以及立溥为大阿哥的消息散播以后,朝野上下种种议论蜂起,慈禧企图废帝的阴谋也随之被人洞穿。保皇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令慈禧应接不暇。但意料之外的两种势力的反对,却使慈禧陷入被动的泥沼。
首先,国内工商界人士联名致电慈禧。
光绪二十五年十二月二十四日(1900年1月24日),慈禧决定“立端王载漪之子溥为大阿哥”谕旨颁发以后,上海于次日下午获悉。二十六日,诏谕见于日报。于是上海人情鼎沸,志士云集。上海的电报总办经元善联合上海绅商市民1200余人,立志谏阻慈禧废黜光绪帝的企图与行为,他们以电奏力求保皇:
“圣上力疾临御,勿存退位之思。上以慰太后之忧勤,下以弥中外之反侧。”
经元善之举在全国引起了极大反响,电奏发出后,全国各地响应,反对立储的通电、公告如雪片般飞向北京。无疑,这给慈禧施加了巨大的社会舆论压力。由此,经元善也得罪了慈禧,他遭到通缉,家产被抄,被迫于二十九日乘英轮南逃澳门。
其次,各在华列强势力反应强烈。
变法失败以后,随之而来的是以慈禧为首的顽固复旧势力全面控制朝局。此时,在华列强势力担心中国“有可能回复到四十年前排斥外国人的时代”(《戊戌变法资料》)。
出于维护在华利益的需要,在华列强认为,支持光绪帝建立一个较为开明的政府,对自己在华利益更为有利。于是,当获悉光绪帝“患重病”的消息后,他们一再要求觐见,力图摸清光绪帝病情真伪与下落。
“驻京各国使臣闻圣躬不豫,均诣总署(总理各国事务衙门)问安,并叩致病之由”(《戊戌变法资料》)。
在列强代表不断地追问下,庆亲王奕不得不向英国公使窦纳乐郑重承诺:光绪帝依然健在。然而,窦纳乐当场表示,消除他疑虑的最好方式是“请一位外国医生为皇帝看病,并签署一份光绪帝的健康证明书”。
于是,在光绪二十四年九月初四日,一位名叫多德福的法国使馆医生,提着自己的药箱,走进了在外国人眼里充满着神奇色彩的紫禁城皇宫大门。多德福此行的意义在中国历史上非比寻常。他不仅仅是以西方医学之代表的身份来为中华帝国的皇帝检查身体,更重要的是此举在中华帝国的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没有史料记载慈禧为什么会同意西医来给光绪帝诊病,或许慈禧认为光绪帝一直身体虚弱,不怕你瞧不出病来;或许慈禧想借助西医的诊病,来为自己废黜光绪帝的举措增加砝码。但有一点我们可以确认:慈禧同意了这不合常情、完全出乎外交常规的非分要求,也是出自于她对外国在华势力的无奈。长期以来,以慈禧为首的清政府防御对付外来侵略的军事活动屡战屡败,外交活动不断受挫,几乎是“畏夷如虎”。因此,明知是非分要求,也不敢表示强硬的抗议。
多德福诊病的结果:病势无大碍,惟患血虚之病。
慈禧“看到了国内舆论人情的反抗”(《戊戌变法资料》),也感受到了列强的强硬态度,不能不有所顾忌。于是,慈禧暂且收敛了废帝活动。
列强屡屡干涉慈禧的“内政”,这让慈禧颇为不悦。有两件事令慈禧对洋人恨之入骨:
1.列强保护和帮助被通缉的维新人士。戊戌变法后,慈禧下令搜捕康有为。可康有为却在英国人濮兰德的帮助下,成功地从烟台开往上海的“重庆号”上脱险,转道香港,最后逃往日本。这使得慈禧悬赏缉拿康有为的计划落空。
2.废帝计划受到列强的干扰。对慈禧而言,有机会报复洋人是她盘结于心的愿望。恰在此时,义和团运动在北方兴起,打出“扶清灭洋”的旗帜,这使慈禧看到了报复洋人的希望。她将打败洋人的希望寄托于外间盛传的义和团的法术上。
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五日(1900年6月21日),慈禧以光绪帝的名义发布了宣战诏书。
令人痛惜的是,作为中国当时最高的统治者,慈禧不谙世界大势,一任感情冲动,孤注一掷,向列强宣战,铸成千古遗恨。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885173.html
相关阅读:美国退给中国多少辛丑赔款?退了多少到底怎么算
名将马援为何会失宠于汉光武帝?马援必死的理由
1967年香港严重骚乱纪实
解密:古代哪位官员曾多次主动公布自己的收入?
揭秘:宋太祖赵匡胤为何要在赵普脸上乱涂乱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