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喀秋莎》的动人歌声伴随着喀秋莎火箭炮刮起的浓浓硝烟烈火,顺着战线一路飞扬,卷席般横扫了整个苏德战场。时隔六年,喀秋莎火箭炮又带着苏联人民的友谊不远万里来到了朝鲜战场并再现神威,使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战斗中如虎添翼,给美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最终打败了不可一视的美军,而喀秋莎火箭炮真正扬名抗美援朝还是在旷日持久的上甘岭战役。
上甘岭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中最艰苦、最激烈、最残酷的一次战役,在仅3.7平方公里的狭小地域内,敌我双方共投人了10万兵力,反复争夺了43天,最后我志愿军守住了阵地,取得了战役的胜利。在此役中,据不完全统计,美韩军在战役中的伤亡有70%是被志愿军炮火杀伤的。 志愿军炮兵二十一师二?九团战功卓著,“喀秋莎”火箭炮在上甘岭战役中尽显神威。步兵战士特别喜爱“喀秋莎”,称之为“炮兵之王”。
1952年10月14日凌晨3时,美军第八集团军司令范佛里特集中300门大炮、40架飞机和120辆坦克,向上甘岭地区五圣山前沿的597.9 和537.7 高地北山进行规模强大的火力准备。我阵地内,平均每秒钟落炮弹6发,终日落弹达30万余发,飞机投炸弹500余枚。4时半,美韩以7个营的兵力,在飞机和炮兵、坦克的支援下,分六路向我两高地发起猛烈进攻。阵地上空硝烟弥漫,尘土飞扬,天昏地暗,日月无光。
举世闻名的上甘岭战役开始了,战斗打响后,十五军军长秦基伟在军作战室掩体里,焦急地研究敌情通报,很长一段时间,几乎没挪步,原因很简单:敌人突然发动攻击,规模之大,火力之猛,手法之狠,都是空前的;尤其是其避实就虚,多少有点令人意外。几十年后,他在回忆录中记述:“这是我一生中又一个心急如焚的日子。”
秦基伟十分清楚,战争,对于战士来说是枪对枪刀对刀,而对于指挥员尤其是高级指挥员来说,则是智谋和意志的较量。他立即对敌人的企图作出判断:敌军不把进攻矛头放在易攻难守、易于发挥机械和装甲威力的平康平原地区,偏偏攻打五圣山前沿,就是想钻我们的空子,攻其不备。基于这种判断,秦基伟定下打大仗打硬仗的决心,并迅速增加兵力;与此同时,尽了最大努力,东拼西凑,将炮兵集中使用于上甘岭战场。
当晚,秦基伟接通志愿军副司令员洪学智的电话。洪学智心急火燎地问:“老秦,你那边怎么样?”“范佛里特想上五圣山,把两个高地都快炸平了。”秦基伟说。“说吧,要什么。十五军要什么我给什么。”
“给我一点炮吧!”
“什么炮?”
“喀秋莎!”秦基伟脱口而出。
洪学智爽朗地回答:“行啊,最迟明天中午前赶到。”
秦基伟动情地说:“洪副司令员,十五军给你敬礼了!”
志愿军“喀秋莎”炮兵二十一师是1951年2月赴朝参战的。第一批出国的有3个炮团,后来又增加了几个炮团。上甘岭战斗打响后,志愿军司令部将二十一师二?九炮团配属给十五军。
“喀秋莎”的发射架装在卡车上,善于长途奔袭,灵活机动,神出鬼没;一按电钮,16枚炮弹像一条火龙倾泻而出,半边天都映成红色,特别适合打击敌有生力量的集结地、野战工事及集群坦克火炮。不过,“喀秋莎”也有弱点:发射时火光明显,阵地极易暴露,且完全没有防护,不适合在敌炮火威胁比较大的地域里作战。
战士们都十分珍惜“喀秋莎”炮弹。师宣传科经常编发宣传教育材料,对部队进行爱护武器和严格保密的教育。师政委吕琳就曾对机关干部讲:“同志们,我们的‘喀秋莎’炮弹价值有多高?一颗炮弹的价值就是6两黄金呀!”
秦基伟对这个宝贝蛋,也格外珍惜。平常藏在山洞里,连自己的部队都不让接近。确定要打,才悄悄选择阵地,待一切准备就绪之后,派出警戒,炮车直奔阵地,停车便打,打完就撤。在整个40多天的上甘岭战役中,我“喀秋莎”火箭炮团,就是采取这种打了就跑的战术,前后参加10次战斗,给敌人沉重的打击,自己却毫发无损。
10月14日至20日,是上甘岭战役的第一阶段。在7天7夜的鏖战中,敌我反复争夺地表阵地。白天敌占领地表阵地,晚上又被我军反击夺回来。如此昼失夜复,战斗打得异常残酷。
10月19日,二?九团接到命令:今晚全团投入上甘岭战斗。听到命令,炮团干部战士个个摩拳擦掌,战斗意志非常高昂,并紧张有序地作好一切准备。
当天下午,全团24门“喀秋莎”,分头从预备阵地出发,奔向发射阵地。发射阵地距上甘岭10余华里。进军路上,炮车被炮衣严密遮盖着;车头、车顶都用松枝做了伪装。正在途中前进的步兵战友们,看着庞大的炮车,连忙让路。有的喊道:“嗬,这大家伙是什么呀?”有的探头瞅瞅说:“是架桥的大钢架吧?”有的听到或见到过这种炮,就大喊:“这是‘喀秋莎’大炮啊!”于是大家齐声欢叫:“喀秋莎!喀秋莎!”很快,炮车一辆接一辆地进入一条比较宽敞的山沟。炮手们卸下炮衣,各就各位;瞄准手按命令完成发射准备。整个阵地上静悄悄的,没有一点声音。
16时30分,突然,轰隆隆的响声连成一片,如天崩地裂,四面八方火光冲天。这是参加上甘岭战役的各种炮群,为了掩护“喀秋莎”的参战,首先进行的炮轰。
5分钟后,黄红两色的信号弹呼啸着升上了天空。“喀秋莎”立即开火,飞出的火箭弹连成一片火海,飞向上甘岭高地。第一个齐放在1分钟之内全部推光,接下来是第二个齐放,384发火箭弹全部倾泻到敌人阵地上。两个齐放之后,二?九团迅速撤出阵地。从进入阵地到打完转移,前后只用了13分钟。
在强大炮火的协同配合下,早已于18日夜运动至待机位置的4个连加上坑道的两个连,兵分两路,同时向占领我597.9 高地和537.7 北山表面阵地之敌实施反击。激战到半夜,全部恢复了表面阵地。
面对强大的敌人,志愿军炮兵发扬敢打敢拚的优良传统,制定了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针对火力上敌强我弱的特点,和冲击出发地距离目标较远的弱势,指挥员集思广益,开动脑筋,提出运用假火力准备、假冲击、炮火假转移等战术。
10月29日,我反击部队的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恢复上甘岭表面阵地的战斗即将打响。30日22时,密布在五圣山方圆十几里山谷中的我军各炮群,突然咆哮起来。无数炮弹掠空而过,一道道炮弹出口的红光,像闪电一样劈开了漆黑的夜空。“喀秋莎”也加入这场“大合唱”。火箭弹呼啸着,一群追逐着一群飞出去扑向敌阵。
5分钟后,炮火延伸,接着响起“哒哒”的机枪声。敌人以为我军反击开始了,纷纷跃出工事。隐蔽在山背后的敌人预备队也蜂拥而上,企图像往日那样先我抢占阵地。但敌人没想到,已经延伸的炮火,突然杀了个回马枪,以排山倒海之势向敌军倾泻,1万多发炮弹铺天盖地落到敌人阵地。已经展开战斗队形的敌人还没有接触我进攻步兵,就被炮火吞没,尸首四处飞扬。
11月2日,敌纠集5个营的兵力,多路、多梯次向上甘岭发动大小40余次进攻。下午4时,敌人的30多辆汽车运载一个营上来增援,遭到志愿军炮火拦阻后,又退回去,在出发地修筑工事,伺机出动。
秦基伟接到报告后,决定尽量减少步兵参战,以炮火给这股敌人以歼灭性打击,命令火箭炮团神速进入阵地。“喀秋莎”一次齐放,敌人的集结地顿时一片火海,敌人的这个营基本上没留下几个活的。11月3日,敌人以3个营的兵力接连进行了15次反冲击,“喀秋莎”再次参加支援步兵的战斗,二?九炮团隐蔽进入敌防御侧面的发射阵地,进行两个齐射,炮火形成一片火光,像龙卷风似的刮向敌人阵地,红透了半边天,冰雹般炸得敌军鬼哭狼嚎,死伤一片,后来,敌人光拉尸体就用了15辆卡车!
在43天的上甘岭战役中,我“喀秋莎”二?九炮团,前后参加10次战斗,给敌人沉重的打击,有力地支援了步兵,因而受到步兵战士的热情欢迎。二?九炮团此役获得锦旗一面,上面写着:“百发齐放,震破敌胆,战士最爱你,敌人最怕你!”喀秋莎火箭炮狂吻上甘岭,冰雹般砸碎美国兵的光辉战例也成为军中传奇。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882639.html
相关阅读:名将马援为何会失宠于汉光武帝?马援必死的理由
解密:古代哪位官员曾多次主动公布自己的收入?
揭秘:宋太祖赵匡胤为何要在赵普脸上乱涂乱画?
美国退给中国多少辛丑赔款?退了多少到底怎么算
1967年香港严重骚乱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