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12月2日上午,北京,紫禁城,太和殿,一场隆重的皇帝登基大典即将举行。
坐在龙椅上的一个三岁模样的娃娃眼前这一群老头子高呼“万岁”,顿时极度害怕,放声哭喊:“我不在这儿,我要回家!我不在这儿,我要回家!”
一个年轻人急忙上前哄道:“别哭!快完了,快完了!”台下的王公大臣们心头不禁“咯噔”一下,顿感不祥。据说,这是新皇帝王位不稳的凶兆,是大清朝寿终正寝的预言!
不久,便有一句流言在京城内外风传:“不用掐,不用算,宣统不过二年半。”
这个哭闹的小孩儿就是末代皇帝溥仪,年轻人则是他的老爸??摄政王载沣。
载沣和溥仪(右立)
临危受命:年轻的载沣如何被慈禧选中?
作为奕?之子,载沣那股子“低调做人,高调做事”的处世风格,最为慈禧老佛爷所欣赏。赴德一行,载沣可谓不辱使命,因此一举成名,不少国外媒体认为“醇亲王诚中国之贤王也”,“比之处深宫之内不知外情之诸王、贝勒等,其相去又何啻天渊哉”!国内民众也因此备受鼓舞,甚至有人写诗“从今一代撑天柱,要仗吾王手自擎”,寄托了对载沣的殷切期望……
“低调做人,高调做事”,为慈禧所欣赏
载沣家世堪称显赫,老爸是道光皇帝第七子,慈禧昔日的身边红人醇亲王奕?;二哥更牛,就是光绪皇帝载?。这样说来,载沣一人身兼“皇孙”、“王子”和“御弟”三重角色,其身份之高贵可见一斑。不过侯门深似海,从来是非多,虽然老爸是亲王,哥哥是皇帝,但他们爷儿俩却过得并不幸福。一个终日谨小慎微,看着慈禧的眼色行事;一个整天哀声叹气,沦为太后掌中的傀儡玩物。正是父亲和哥哥的不幸,促使载沣自小便养成了谨慎谦逊、不露锋芒的个性。
慈禧
然而,慈禧却偏偏看中了这位低调的小侄子。载沣不满八岁的时候,慈禧就命他承袭醇亲王爵位。之后,载沣的地位更是以火箭般速度蹿升?1900年被授予内廷行走;次年晋升阅兵大臣、随扈大臣;1907年又进一步,受命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成为国家最高领导班子成员之一;还没过一年的“实习期”,慈禧就又一道懿旨,让他转正为军机大臣。至此,载沣已是大清朝的第四把手,排在他前面的是老迈的慈禧、懦弱的光绪和昏聩的奕?。而这一年(1908年),他才25岁。
慈禧为何单单看中载沣?按照载沣弟弟载涛的说法,“是因为她(即慈禧)观察皇族近支之人,只有载沣好驾驭,肯听话,所以先叫他做军机大臣,历练历练。慈禧太后到了自知不起的时候,光绪帝虽先死去,她仍然贪立幼君,以免翻她的从前旧案。但她又很明白光绪的皇后(即后来的隆裕太后)亦是庸懦无能、听人摆布之人,决不可能叫她来重演垂帘的故事,所以既决定立载沣之子为嗣皇帝,又叫载沣来摄政”。
载涛的这番分析不无道理,但只点出了一半的真相。论聪明才干,载沣的确不是皇族年轻一辈中最突出的,然而他那种沉稳内敛的个性,让慈禧依稀看到了老醇亲王奕?的影子。要知道当年慈禧和奕 发动辛酉政变时,正是年仅21岁的奕?,不动声色地突然出击,将肃顺等八大臣一网打尽,从而保证了慈禧后来长达47年的稳固统治。作为奕?之子,载沣那股子“低调做人,高调做事”的处世风格,最为慈禧老佛爷所欣赏。
赴德一行,不辱使命,一举成名,众望所归
刚被慈禧重用不久,载沣便将个人能力展露无遗,证明自己既不是关系户,更不是软柿子。义和团运动期间,满族士兵在崇文门内枪杀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德国提出蛮横要求,即“戕害德使一事,由中国派亲王专使,往德谢罪,并于被害处树立铭碑”。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虽然洋人的要求过分,但是慈禧迫于无奈,只得命载沣去处理这丢人的差事。
太后有令,载沣自然要硬着头皮赴德谢罪。刚到目的地,不料德国政府又整出新花样,说既然中方是来谢罪的,就应该“德主坐见,醇王行三鞠躬礼”,“参赞入见者均叩首”。这分明是有意侮辱载沣使团。面对德方的蓄意挑衅,载沣一改平日的谦恭作风,态度强硬地告知德国官员:“宁蹈西海而死,不甘向德皇跪拜。”僵持了半个多月,在中外舆论的一致谴责声中,德方不得不做出让步,答应中方“俱行鞠躬礼”。
赴德一行,载沣可谓不辱使命,因此一举成名,不少国外媒体认为“醇亲王诚中国之贤王也”,“比之处深宫之内不知外情之诸王、贝勒等,其相去又何啻天渊哉”!国内民众也因此备受鼓舞,甚至有人写诗“从今一代撑天柱,要仗吾王手自擎”,寄托了对载沣的殷切期望。
看来,这位平日里沉默寡言的年轻人并非孬种,慈禧的选择似乎没错。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796452.html
相关阅读:解密:古代哪位官员曾多次主动公布自己的收入?
揭秘:宋太祖赵匡胤为何要在赵普脸上乱涂乱画?
名将马援为何会失宠于汉光武帝?马援必死的理由
美国退给中国多少辛丑赔款?退了多少到底怎么算
1967年香港严重骚乱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