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高考考场
高考不再搞“群众推荐” 每一个七七、七八级的大学生,几乎都有两段共同的往事,那就是 “文化大革命”和 “上山下乡”,对于高考,他们等了11年。 1969年夏,陈平原初中毕业,无法继续升学,只能上山下乡。父母都在五七干校,他和两个弟弟、祖母回到了老家——潮汕地区的一个山村。他在乡下呆了8年,其间当过农民、民办教师,还在当地上了两年高中。 1972年,高考招生工作恢复,但这一次只选拔具有二年以上实践经验的优秀工农兵入学,取消文化考试。以陈平原的家庭背景(解放前,他的父亲曾应朋友之邀到台湾《中央日报》工作过一段时间),是绝不可能上大学的。 当时大学招生实施的是“十六字方针”: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许多人对这个十六字方针十分不满,1977年8月,邓小平复出后,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就是在这次会议上,邓小平表态说:“今年就要下决心恢复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考学生,不要再搞群众推荐。从高中直接招生,我看可能是早出人才、早出成果的一个好办法。 ”他后来还强调说:“今年就改,看准了的,不能等! ” “第一次听说恢复高考,大概是在1977年9月、10月间。生活在粤东的小山村,中南海的风雨我根本不懂,各种真真假假的谣言,我也懒得分辨。刚听到恢复高考的消息,我是不太相信的,因为此前也有‘考试’,但决定性因素还是‘推荐’。对这次改革,我是抱着半信半疑的态度。 ”
1977恢复高考 77年考生的准考证
1977恢复高考 78年考生的准考证
给自己的命运做主 1977年11月高考开始报名,对考生家庭出身条件的限制,也被取消。当时是各省分别考试,陈平原所在的广东作文题目是 《大治之年气象新》,而他妻子所在的北京是 《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那年冬天,570万考生参加考试,27.3万人被录取。由于准备仓促,印刷试卷的纸张不够,邓小平亲自下令调用印刷《毛选》的纸张。 从宣布恢复高考到正式开考,只有短短2个月时间,很多考生都来不及准备。当时有句话,叫“一颗红心,两种准备,考上了感谢邓小平,考不上批判 ‘四人帮’”。陈平原却不同,下乡八年,他从未放弃过读书,很多上大学时才会读到的文学专业书籍,他拿着锄头种地时就看过了。 “当时只考语文数学两门。考前复习,对我来说很简单,就是重温数学,语文根本不用念。我毕业的那所中学组织了短期培训班,让想考大学的同学回去复习,报名的人很多。那一个月,我全用来啃数学。 ” 过完年,各高校开始寄送录取通知书。“中大的通知书到得很晚,眼看着别人都接到了,我还没有,有点急。那时我很瘦,不知从哪儿听说,上大学有体重限制,男的最少50公斤,而我体检时才99斤,还差一斤,直感叹,早知道,体检前应多吃一个红薯。为这事,父亲专门带我去请教韩山师专的校长,分析了大半天,估计特殊专业才有这样的要求,学文学应该跟体重没什么关系。 ” 录取通知书终于来了,那一瞬间,陈平原最想说的就是:以后,我自己能给自己的命运做主了。恢复高考改变了一代人的命运 陈平原的高考作文之所以登上《人民日报》,是因为他一直没有把语文放下,而在入学前他就在中学教语文,作文自然有章有法。 1978年9月,全国高校又迎来了第二批通过公平考试、进入大学的青年。七七级、七八级大学生成为中国教育史上一个特殊的群体。七七级大学生、著名旅美教育专家黄全愈这样形容自己的同学:“我们中有十年‘插龄’的‘老知青’、有乳臭未干的应届高考状元、转业军人、县城干部,发表过作品的‘革命诗人’、用毛笔抄过《左传》的工人、偷听外语电台的失业青年、受过‘四人帮’惩罚的‘思想家’、高干子弟、归国华侨、张口闭口《哥达纲领批判》的‘老高三’……上趟厕所都能碰到几个人才,随时随地都能遇到可互相取长补短的人。 ” 但是在陈平原心里,七七、七八级大学生,日后之所以有很好的发挥,成为社会的中坚,与他们所处的时代有很大关系。 陈平原的大学同学中,真正做学问的不多,大部分是在从政。有记者说,你们那一级很了不起,社会各界引领风骚的都是你们的人。其实,这个年纪,本就应该成为社会中坚。 “文革”十年没有培养大学生,80年代初政府希望干部年轻化,七七级、七八级大学生于是得以大展身手。“不是我们这代人能力强,而是‘命好’,在大转型时代占据了好的位置。 ”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721808.html
相关阅读:美国退给中国多少辛丑赔款?退了多少到底怎么算
名将马援为何会失宠于汉光武帝?马援必死的理由
1967年香港严重骚乱纪实
解密:古代哪位官员曾多次主动公布自己的收入?
揭秘:宋太祖赵匡胤为何要在赵普脸上乱涂乱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