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人才辈出,江山更迭。“家天下”的封建体制决定了,确保政权永固,国运不衰,是所有现世之君都为之关注和思考的现实问题。
为江山和后代子孙计,老皇帝一般在活着的时候,就要提前作出谋划和安排。这期间,除了要进行强有力的政治统治、不断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之外,及早选择一位有为的后世之君,就成为摆在历代帝王面前的首要任务。古人叫立储,现在叫做接班人。当然这还远远不够,储君既定,还要为未来的皇帝选择一位德才兼备、堪称国器的老师,也就是太子太傅。
太子太傅,权力不大,但使命光荣,主要任务是对未来的皇帝进行特殊教育,以便将来堪当大任。这有点类似于现在的岗前培训,只不过这个培训只在太子一人中进行。当然,教学内容也是有很大区别的,除了要熟悉掌握国家的政治、军事形势和社会环境之外,帝王心术从来都是不可或缺的。说白了,就是教储君如何驾驭群臣,兴利除弊,做个好君王。这门功课,也只有皇帝和未来的皇帝能够学,其他人是不能(或是不敢)乱加揣摩的。因此,那些所谓的圣明之君就总是显得高人一等,见解独到,甚至令臣子们难以捉摸。
其实,这也正是君王们很愿意看到的。有的人聪明,总是能揣摩到君王的心思。如果说这种心思是用在报效君王、建功立业上还好,如果要用在见风使舵或者耍小聪明上就非常危险了,像三国时期的杨修,虽然很聪明,但终究缺少大智慧。既不会奸诈小人的见风使舵,更不懂睿智君子的韬光养晦,且处处显摆,最终还是被曹操要了脑袋。
之所以会如此的处心积虑,甚至无所不用其极,理由似乎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维护帝王的统治地位,不至于君弱臣强,大权旁落,受制于人。即便是这样,老皇帝还是会有一万个不放心,生怕死后儿子镇不住群臣,导致江山易主。为保险起见,势必就要整出一些匪夷所思的花招来。
办法虽多,却也逃脱不掉两种渠道。一是清除异己,诛杀权臣;二是临终托孤,大臣辅政。前者主要是针对那些功高盖主的重臣,为避免将来对新皇帝不利,先提前收拾干净;后者主要是基于皇帝年幼,尚不能担当国家重任,而江山又不能拱手于人,唯有的办法就是为其选择一个或是几个既有能力,又能忠君侍主的大臣辅佐朝政,代替皇帝行使权力。等到皇帝长大成人,再还政于君王。
其实,这两种办法都各有利弊,也都是无奈之举,较难把握。决胜关键在于,后世之君是否具备领导一个国家的能力。对于后世之君能力较弱,臣子又相对强势的,皇帝老儿断然是不会放心的。皇帝不放心,就会睡不好觉。睡不好觉,可能就要发神经。而一旦把你惦记上,做臣子的就要非常小心了。这个时候,及时夹起尾巴做人或许还有得救,要是再不收敛,我行我素,说不定哪天就掉了脑袋。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602760.html
相关阅读:揭秘:宋太祖赵匡胤为何要在赵普脸上乱涂乱画?
美国退给中国多少辛丑赔款?退了多少到底怎么算
名将马援为何会失宠于汉光武帝?马援必死的理由
1967年香港严重骚乱纪实
解密:古代哪位官员曾多次主动公布自己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