蒯通,本名蒯彻,范阳(今河北徐水北固镇)人,因为避汉武帝之讳而改为通。蒯通辩才无双,善于陈说利害,曾为韩信谋士,先后献灭齐之策和三分天下之计。韩信死后被刘邦捉拿后释放,后成为相国曹参的宾客。据传,东汉末年刘表的谋臣蒯良、蒯越是其后裔。
蒯通这个人,在汉初历史中的地位真是有些奇怪。说他重要吧,在《史记》中,丫连个列传的资格都没有混上,你说他不重要吧,好多人的列传里还都不得不提到他。而且,描写他的篇幅还不短,远远超过一些列传传主的记述文字。他的定性也很奇怪,在官方史料中好像不算是个忠义之士,虽然他或许还不是个“贰臣”。正史中,他因为策反韩信被韩信临终前“检举”,遭刘邦擒获但又被赦免之后,他的事迹少有描述,但在野史中,他的形象很饱满,而且被塑造成大汉朝的忠义之士。
关于这个人,半虚半实的野史对他确实是挺感兴趣,比如,在京剧《淮河营》中讲道:他和李左车(另一个半红不紫的人)以及栾布(上了列传,但文字篇幅远小于前两个),共同奔赴淮南国进行策反工作,因为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专权,欲篡刘家江山。刘邦之子刘长,镇守淮南,甚为勇武。刘长为赵妃所生,吕后为了争权害死赵妃。二十年来,刘长一直认吕后为生母。于是,汉室旧臣蒯通、栾布、李左车等前往淮河营,欲向刘长讲明往事,请其立即发兵除吕扶汉。这个京剧,野史的成分较多,我想,以吕后的精明能干以及凶狠毒辣,有谁有这么大的胆子公然跑去策动淮南王谋反。况且,大汉的开国重臣那么多,即便萧何、留侯不在人世,周勃、陈平等人也是大汉朝的精华所在呀,他们都不敢动作,哪轮得到三位边缘人物(相对陈平等人而言)瞎操心呀。
这个京剧还大肆歪曲了史实,第一,吕后固然心狠手辣,但决没有害死过刘长的母亲赵妃。赵妃是因为赵国国相贯高谋反,而受到牵连的,因为赵妃原是赵王张敖的妃子,高祖八年途经赵国时由张敖进献给刘邦的,结果贯高一抓,一个萝卜带出一大块泥巴,把无辜的赵妃也给逮了。赵妃的弟弟通过审食其告诉吕后说赵妃已怀了皇帝的骨肉,吕后因为嫉妒不予转达,赵妃心中怨恨,于是生下刘长之后自杀而死。可见,吕后并没有害死赵妃,充其量是见死不救罢了。第二,高祖死时,刘长也就是三岁左右,到吕后死掉的时候也就十八岁左右,不可能在吕后活着的时候就有二十岁。第三,刘长一向知道自己的亲生母亲为赵妃,谈不上向他讲清所谓的“真相”。当然,京剧嘛,艺术需要,主要是为了美化蒯通等人罢了,我们没必要和它较真。
讲述蒯通,我们还要提提他的名字。说起来,蒯通满腹才华,擅长长短术,是杰出的谋士、辨士、纵横家,但一生命运不济,没有遇上好的君王,所以,大半生都处于游游荡荡到处寻找东家的漂浮状态。不遇明君,丫已经够倒霉的了,取了个名字,也因为某个原因被政府给“没收”了。为什么?原来呀,这蒯通本来的名字并不叫“蒯通”,而是叫“蒯彻”,因为后来的汉武帝叫刘彻,撞车了,汉武帝是君主,你蒯彻是臣子,得,你得避讳,就是要“让路”,要另取一个名。不要委屈,也不是专门针对你蒯彻的嘛,国家出面,凡是有“彻”的人通通改名叫“通”,你想得通还是想不通通通都得“通”。这样,蒯彻这个在汉朝商标局注册的“商标”正式被国家以神圣的名义吊销。不过,那时的蒯彻早已经不在人世了,奇怪吧,蒯彻最终并不知道他在后世的历史中被称为“蒯通”。哈哈,要是在法治社会,蒯彻的后代应该可以代表蒯彻状告汉武帝侵犯“姓名权”的吧。
1.蒯通智说范阳令
从某种意义上说,蒯通出道很早,可以称得上是革命先驱了。陈涉同志在大泽乡揭竿而起,天下豪杰纷纷响应。在革命形势如火如荼的情况下,陈涉同志审时度势,命令自己的部队四面开花,向各个方向发起攻击。
当时赫赫有名的陈余、张耳两同志也投在了陈王的麾下。陈余劝告陈王说:大王你起兵,从梁地、楚地西进,目的在于攻克关中,您还没有精力收复河北地区哩,在下曾经游历赵国,结识了那里的豪杰之士,也了解那里的地形地势,我愿意请命收复赵地。陈王答应了攻打赵地的要求,但他识才有限,又只信任自己的故旧,就派了他从前的好朋友武臣担任将军,邵骚为护军,只用张耳和陈余为左右校尉,发士兵三千,开往赵地。
武臣率领三千士兵出发,一路上招兵买马,一边攻占城池,一边壮大自己的力量,占领了十几个赵国的城邑,其他的城市守军比较顽固,拒绝投降,武臣和陈余等人转而引兵进攻范阳。
在这种情况下,范阳县肯定处在危险之中。只要有危险,就有辩士、策士们的市场,当时的蒯通当然就有这个本领,他就是靠智谋和嘴巴谋生的,他本人没有固定的“签约”单位,举个通俗的例子,他就像一个自由作家或自由撰稿人吧,更贴切地说,他是一个搞单干到处上门拉生意的策划人。你有困难了吧,嘿,找我蒯通,我帮你搞定。每个单位都有自己杰出的策划人士,比如刘邦有张良、陈平,项羽有范增;范阳辩士蒯通一直没有找到很好的老板,大老板们都有自己的策士了,自己想进去也丧失了最佳时机;小老板嘛,自己不想去混,因为盘子太小,舞台太小,无法施展自己伟大的政治报复。
平心而论,范阳辩士蒯通的杰出才能远比他做出的实际历史成就要大得多,或许他的原始才华可以和张良并驾齐驱,但他做出的历史成就却与张良相去甚远。这就是命运,也是机会的不对称造成的后果。再打个比方,蒯通和张良或许都是万吨级货轮,但是他们被不同的公司征用,张良被大集团的总裁刘邦看上了,于是就淋漓尽致的发挥了他的才能,果然载上了万吨货物,蒯通没那么好运,虽然运载能力巨大,但没有实力雄厚的老板找他载货呀,于是,一艘万吨级货轮驮上一百吨的货物就撒丫子跑了。这真是太“费”才了,一个优等人才因为“费”才而变得有点宪像“废才”了。
“费”才蒯通远看自己的才华白白流逝,所以他打算出击了。不过这个时候,蒯通还不算是太落魄,因为这时候的张良、陈平也没有发达。蒯通此时应该是最自信的时刻,因为真正的失意的时刻还没有到来,在这次成功的游说之后,蒯通似乎在策论界整整销声匿迹了五年甚至更长。但回忆起来,蒯通同学的第一次重大策划取得了辉煌的成功。
危险正在向范阳县令袭来,这时,游走民间的策略大师蒯通也如影般随行般地向范阳县令扑来。他找到范阳县令,对他说,县令大人,我听说您就快要死了,我来安慰您来了,您是危险的,但因为我的到来,您将变得安全。县令一听,气得半死,心想,这是那个疯人院里逃出来的精神病呀,老子都忧愁得半死,这厮竟然跑来寻我开心,本想棒打一顿把他轰走了事,有幕僚告诉他说,不可呀,他可是民间知名的政治策论大师蒯通呀,我们得先听听大师的战略分析报告,说不定他能给我们带来好运也未可知呀。
县令一听是蒯通,就原谅了他的粗俗无礼。他对蒯通说:你为什么要来安慰我呀?蒯通回答说:秦朝的法律是那么的严酷,您做范阳令十年了,一定杀死了不少人吧,父亲、母亲、儿子、女儿,多少人因为你变成了孤儿,多少人因为你而无家可归,你砍别人的头,斩别人的脚,在人家的额头上“刺绣”,慈父慈母们想砍下你的头颅,孝儿顺女们想用匕首刺透你的胸膛,只不过是畏惧你用秦朝的酷律惩戒他们罢了。现在我问你,天下已经大乱,百姓奋起反抗暴秦,百姓们还会畏惧你用秦朝的酷刑来惩治他们吗?不会,如今他们会释放他们心中久久积蓄的仇恨,他们会挥刀砍下您的首级,用匕首刺透您的肚腹,您的死期就要到了,这就是我特地跑来慰问您的原因呀。
而且,武信君武臣的军队马上就要来到范阳城下,如果您要死守范阳城的话,不等武信君的军队攻破城门。城里的年青人出于对您的仇恨,都会争着刺杀您,把您的首级当做迎接起义军的礼物。现在我来,就是要带着我的策略来营救您呀,愿县令大人明鉴。
蒯通果然是一流的策略大师,还是一流的辩士。有人策略好,却未必有蒯通这样滔滔不绝的演说、辩难与说服能力。此时的蒯通不但是一个谋士,更是一位说客。他站在制高点上,连恐带吓,一下子就把范阳县令给震服了。范阳令说,那好呀,就请先生您到武信君那里为我们讲和,于是,蒯通的生意先成功了一半。
比较中立的说客或策士往往游走在双方的阵营,假如是武臣、陈余等人派出的策士,那么说服了范阳县令,就等于全盘完成了游说的任务。但是,蒯通这次扮演的是比较中立的策士,所以,当他说服范阳县令的时候,他还只是成功了一半,因为范阳县令接受了他的建议不等于另一方的武臣也必须同时接受这个建议,用现在的话说,得双向选择,既然是拉皮条,自然要把双方都拉得舒坦畅快,蒯通必须让双方都觉得自己在这个交易中获得了利益,这时交易才能获得成功。
于是,蒯通又跑到了武臣和陈余、张耳那里,大声地质问武臣说:将军您以为打胜仗一定要见血,打了仗才能获取土地,攻破守敌,才能占领城池,我个人认为这是极其错误的。如果您肯听取我的计谋,您将不战而屈人之兵,不进攻您就可以获得城池,不交战就能获得土地,一声令下,就可以决胜于千里之外,将军想不想听听我的某胜之道呀。武臣也被蒯通给唬住了,说,原闻其祥。
蒯通也不含糊,直奔主题,向武臣同志阐明了如下要点:第一,范阳县令贪生怕死,贪爱富贵,他不想鱼死网破,想向您投降;第二,投降当然是有条件的,任何人在考虑投降的时候,总不能不考虑投降后的生命和利益保障,最低限度,总要保证他们投降后不被诛杀,将军应该考虑这种合理的要求;第三,您不尽快招降范阳县令,那么城中的青年就要杀死县令,自己组织军队死守,坚决抗拒将军您的军事进攻,消耗您的站力,对您的军队部署不利;第四,如果您愿意封商范阳令,给他官位和财物,带着印信去任命他,他就会高高兴兴的把城池贡献出来给您,那些年青人也不敢再去杀害他,他们也没有任何机会和您进行对抗了,您不战获胜,攻下了城池却不损耗甚至是增加自己的战斗力量,有如此巨大的利益,何乐而不为呢?第五,您让投降后的范阳县令穿上显赫的官服,坐上华丽的轿子往来赵、燕两国之间,这种行为具有不可低估的良好示范效果,将带动一轮又一轮的受降风潮,人们会奔走相告,说,这就是那个受降的范阳县令了,他不但因为投降而保全了生命,而且获得了锦衣玉食,高官得做,骏马得骑,原来投降的感觉真的很好,加上暴秦震怒天下的人心,投降在道德上也是光荣无比的事情。如此一来,抗拒投降的势力将不复存在,将军您就可以不费一兵一足平定燕、赵两地,就为着这个原因,我蒯通是特地来向将军您报喜和恭贺的呀。这也就是我蒯通向将军您奉献的决胜千里之外的奇计,将军您以为如何?意思是说,老兄,采不采用呀,赶快表个态,别再犹豫了。其实,我们发现,蒯通在游说过程中,还施展了一点诈术,比如对范阳县令表态时说,那些城里的青年人要杀死县令迎接义军;而到武臣那里,他又改说那些城中青年准备杀掉县令奋起反抗武臣率领的义军,完全是相反的意思,不但是辩士,还是诈士啊,也好理解,目的是要让对方“明白”,如果不采取我的计谋,你们的处境就会变得很艰难,对于范阳令而言,青年割下他的首级献给义军是最可怕的,所以他就这样来诈范阳令采取自己的计谋;而对于武臣来说,青年在城中聚众抵抗是最可怕的,所以,见到武臣,他又采用了另一个绝然相反的提法。
结果,武信君武臣采纳了范阳辩士蒯同的计谋,加上先前已经被说服了范阳县令,所以,双方一拍即合,水到渠成,蒯同拉皮条获得成功,计谋得以被实施,算是出师顺利,大有斩获。但是,很遗憾,《史记》或《汉书》上并没有记述蒯同因为这个计谋的成功实施获得了什么样的奖赏。按理说,策划是一门脑力劳动,献奇计者应该得到重重的奖赏,《史记》上这样的记载比比皆是,好多人因为给刘邦献上一记,好的因此封侯,也有得一千金的,也有得五百金的,不奖赏的几乎没有。比如,刘邦出兵平叛英布之前,原楚国令伊薛公,因为分析了一下英布可能的布阵计划,就被刘邦封为千户侯。太公家令提议太公以抱帚倒退的礼仪恭迎皇帝,事成之后,获得了高祖五百金的奖赏;田肯因为献计说,齐秦二地,地势坚固险要,纵横山河几千里,非常有战略地位,一定要让刘氏子弟充任齐王,他因此计也获得了五百金。
有人因为史书上没有记载蒯通受赏的情况,就认为这个计谋在历史上不存在,可能是蒯通自己捏造出来的,太史公的资料来源可能就是蒯通捏造的那些所谓“事实”,因为,正常情况下,献计被采用的策士都会被受计者奖赏提携。但笔者以为,这个推断过于武断,没有任何事实依据,而且,如果这个案例是蒯通自己捏造出来的话,他为什么不绘声绘色地编造得详细一些,说自己因此得到了武臣的多少奖赏,编造这样的谎言不是既简单又逼真吗?所以,没记载蒯通受到奖赏反而更能证明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原因大概有两点:或者武臣比较小气,没给蒯通钱财或其它实惠,要知道,商场上搞欺诈的人多如牛毛,蒯通奉献了自己的智慧型劳动后没有获得武臣相应的商业报酬,这也是完全可能的;二是史书恰好就没有记载蒯通受封赏这一个情节,因为史学家也是人,难免有时也有疏忽。所以,没有过硬的否定性证据的情况下,我决不肯怀疑蒯通这次施展计谋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最后,武臣听从了蒯通的计谋,派遣蒯通以特别使者的身份赐给范阳令侯印,赵地的百姓为此欢呼雀跃,秦朝的士兵们得知作义军的俘虏也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后,纷纷丢盔弃甲,投降了武臣。一时间,没有经过任何交战就举城投降的城邑就有三十几座,了不起啊,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是指挥战争的最高境界啊,所以,蒯通这小子的确不是一盏省油的灯,甫一出手,就改变了纷乱不堪的战局,乃谋略奇才也。
2.策韩信攻齐
蒯通能力非凡,却连在《史记》中连一个列传的位置都没混上,除了他没有碰到明主的关系之外,还以他一系列刁钻古怪的纵横术有关系。他实行的纵横术似乎都与汉朝的发展大计背道而驰,所以,纵使他的策论高超无比,但是由于他的这些奇谋与刘邦同志所要建立“和谐社会”格格不入,所以,官方的史书也不好把他放到单独的显赫篇章里去。而我们可敬可爱的太史公也是一位非常有幽默感的老先生,他嘛,是官方的史学家,自然不能违背主旋律,不能把不和谐的声音公然带到史书的殿堂里去,毕竟,刘邦旗帜是要高举的,刘邦思想是要弘扬的,像蒯通这样的捣蛋鬼,是多多少少和大汉朝的主流意识形态作对的。但是,太史公又是一个有幽默感的老人,虽然不能明目张胆地为蒯通同学树碑立传,就巧妙地在别人的传记中插入大段大段有关蒯通的事迹,篇幅不少。老人家在官方史学的范畴中玩了一把太极,也权当做了一回无声的抗议党吧。
比如说,刘邦同志已经派郦生出使齐国游说齐王放弃敌视刘邦的政策,与汉王结成联盟共同抗楚,但蒯通呢,就唆使韩信严重干扰这个这个并购案。先说郦生,不愧是天下顶尖的说客,他陈述天下英豪纷纷追随刘邦、项羽如何背信弃义,刘邦如何爱惜贤能、项羽如何妒贤嫉能,刘邦如何对功臣封土割地、项羽如何如何吝啬财富,以及刘邦如何顺应天时迅猛发展呈现王者之气到项羽如何如何败退以至开始走上穷途末路,那意思很明白,你齐王如若是一个有远见的战略家的话,那么,请立即起来和刘邦联手,共同图谋天下大计。齐王完全被郦生的三寸不烂之舌给彻底征服了,就答应了郦生的请求,准备献出自己的城池,和刘邦合伙。这样郦生就完成了刘邦家交给他的使齐说齐的光荣任务。
形象一点说,郦生替刘邦出马,在关键时刻完成了一宗重大的公司并购案,这是刘邦的高明之处,他每到关键时刻,都会进行类似的公司并购。在彭城之战中,他老人家被项羽同学打得满地找牙,五十万大军被项羽麾下的三万人马杀了个片甲不留,彭城外的河流都被汉军的尸体给堵塞了。这个情况下,刘邦惶惶如丧家之犬,近一年来都在宛县、叶县、荥阳、成皋等地疲于奔命,老人家慌不择路,老本赔了个精光,甚至不得不恬起脸来,大清早赶到韩信、张耳在赵国的军营,闪电般的夺了韩信的的帅印,解除了他的主力武装,供自己转战南北甚至是逃亡时所用。
与此同时,刘邦开始了大规模的并购旋风。刘氏集团在走投无路时往往采用的就是并购制度。并购运作的好处在于,可以吸纳对方(关键的小股东)的股本(军队),捆绑在自己的刘氏军事集团(大股东)里,加以运营(作战),这种并购方式不像一般的兼并,被并购的对象对自己的股本(军队)依然有相当高的独立操控能力,类似于投资合作伙伴,所以,刘邦以这种较为通达的态度,很快就赢得了合作伙伴的积极回应。正在反复和项羽打游击战的彭越一向和刘邦有所交情,所以,刘邦先是并购了彭越的股本。然后,儒生随何出马,一举成功策反了英布,这是刘邦完成的第二个重要的并购大案。此时,郦生出马,不辱使命,成功地说服了齐国放弃武力对抗,和刘邦结成军事战略同盟。远看,刘邦同志的第三宗并购大案就要成功实施了。
就在刘邦马上就要成功并购齐国的资产的时候,捣蛋鬼蒯通又出现了,他老人家一出现,准没好事,不用问,就是来捣乱、煽风点火、专肆搞破坏的。他听说郦生成功说齐之后,很不甘心,赶快跑到韩信那里去煽风点火,目的就是破坏郦生所达成的和平协议。
本来韩信听说郦生成功说齐之后,也是很配合的,他把部队停下来,准备等待刘邦的命令再做打算。这个时候,捣蛋鬼蒯通跑过来说:将军您是奉汉王的命令攻打齐国的,而汉王只不过是派遣密使说服了齐王,难道有诏令要将军停止进攻吗?凭什么不能出击呢?况且,郦食其乃是一介书生,坐着车到处摇动着他的三寸不烂之舌,就降伏了齐国的七十多座城池;而将军您呢,领着数万大军,埋头干了一年多,才打下赵国的五十多个城邑,您带着几万人,难道所做出的功劳还不如一个小小的书生吗?
这蒯通的迷魂汤一灌,韩信就彻底喝了。他认为蒯通说得有道理,于是听从了他的计谋,领兵渡过了黄河,那势头很明显,虽然你齐王和郦生达成了一个和平框架协议,但我韩信不买你们的帐,该打我还照打,决不手软。韩信自己倒爽了,可人家郦生可就倒大霉了,人家可是拿着性命作抵押去进行游说工作的,现在倒好,你韩信要破坏这个和平协议,那齐王就要迁怒于郦生呀。说你郦生假谈判假和平,目的只是为了瓦解我们的斗志麻醉我们的神经,以达到闪电奇袭的目的。
可怜郦生空有一张三寸不烂之舌,也无法扭转自己失去信任的颓势,齐王田广和齐相田横认定郦生是和韩信一伙的,是合谋来攻击齐国的罪魁祸首,因此他们毫不犹豫地烹杀了郦生,然后一起逃往高密,准备投靠项羽,并且派使者前往楚国请求援助。可怜郦生,一代游说高人,就在蒯通的策动之下,在韩信的卤莽攻击下,烟消云散,化为一堆白骨。刘邦同志闻讯之后,感到万分悲痛,宣布全国(汉辖地)默哀三天,亲笔题写了挽联:说的伟大,做的光荣。
3.蒯通“乱齐”,剑指何方
蒯通的“乱齐”之策离他的第一个策论(游说范阳令)有整整五年的时间,期间,他好象在策论界消失了。为什么,可能是因为蒯通没有找到可以辅佐的明主,所以才在民间“潜水”了。又有人认为蒯通复出之后,是在韩信麾下做策士的,其实这个立论说不通,《史记》中描述蒯通出场的背景时说的是“范阳辩士”,也就是说,蒯通是突然登门找到韩信的,他仍然是一个自由策划人的角色。
有必要追究一番,蒯通究竟为何出此谋划,他“乱齐”的主要目标是什么?此谋究竟对谁有利?这里有以下三种可能的解释:一,蒯通想要辅助韩信成就大业,并以这个计谋作为韩信的见面礼;二,为其他人而谋,蒯通施展手段借此以乱齐汉联盟,使第三方项羽得利;三,惟恐天下不乱,借此来实现自己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纵横家本色。
因为后来有蒯通说韩信自立,所以一般后人皆认为是第一种原因。 但是笔者却倾向于一种更复杂的可能状态。
《史记》中的《田儋列传》中有这么一段话,“通善齐人安期生,安期生尝干项羽,项羽不能用其?。已而项羽欲封此两人,两人终不肯受,亡去。”,从这段可以推测蒯通曾经为项羽客卿,联系到蒯通五年内毫无动静,很可能因为无明主辅助,故处于隐身状态,而楚汉期间惟有项羽刘邦双雄并立,余者皆不足论,但刘邦和项羽都有杰出高参辅助,蒯通同志想去投靠也没有足够有分量的位子供他驰骋,所以很难出击。
但是在汉三年却有了转机,项羽先丢失陈平,后又中陈平反间计而失去亚父范增,处于缺乏谋士辅助的尴尬境地。而此时蒯通以及好友安期生趁此出击,想投身项羽阵营亦合情合理,通过“乱齐”来瓦解汉齐联盟,转而促成齐楚联盟,最终使项羽获利。所以,蒯通施展“乱齐”之策恐怕主要是想以此讨好项羽,获得进入项羽集团的通行证。
但是,第一种可能也是存在的,那就是想借此计扩大韩信的势力范围,使他日后具备三分天下的实力,到时,他就可以凭借自己的功劳担任韩信的首席谋臣的角色,成为韩信麾下的“张良”。
甚至于第三种可能也不能完全排除,因为“乱齐”可以搅扰当时的整个天下,会改变刘邦、项羽、田横甚至韩信的政治竞争格局,引发新的政治力量的重新洗牌,这种乱局,对在现实中处境不佳的策士蒯通有绝大的好处,因为政治势力重新洗牌之后,重量级阵营会有更多的谋臣职务需要调整或补充,蒯通可以乘虚而入,趁乱出击。
我们接下来,再来看看蒯通计谋都有哪些受益者,直接的收益者有三个:韩信不用说,借此扩大功绩,又独占齐地,拥兵自重,割据一方;但是最大的受益者却不是韩信而是项羽,因为蒯通的计谋瓦解了已经成型的“汉齐联盟”,促成了新的“楚齐联盟”,这个力量消长是无法估量的;即使是纯粹的制造乱局,蒯通自己也是一个直接受益者。
但从蒯通设置此计的终极目标来看,理想中最大的受益者其实就是蒯通自己。笔者经过慎重分析,认为蒯通此计,主要是想达到一石三鸟的目的:上策是,通过此计,扩张项羽的势力,使自己有功于项羽,可以作为投靠项羽的资本,从而找到一个好的政治表现舞台;中策是,扩张韩信的势力,甚至使韩信达到三分天下的实力,以便多一个选择投靠的目标,多一个备选的政治表演舞台;下策是制造乱局,可以随机性寻找不确定的发展目标。
蒯通的这个计谋是很厉害的,非常高超,有很高的技术含量,确实扰乱了当时的天下,改变了一些政治格局。但是,历史的发展带有绝对的偶然性,任何人,包括蒯通(甚至是刘邦)这样天才也无法左右。蒯通的计谋是一流的,但实施起来,却不以蒯通本人的意志为转移,后来甚至越来越远离设计者本人的运行与发展目标。
首先,项羽成为最大的受益者,凭借此计谋的成功实施,蒯通为项羽立下了汗马功劳,得以进入项羽阵营发展,但项羽却在这以后日益衰败,所以,他在短期目的得逞后又不得不自动“亡去”(离开),这样,蒯通的上策已经破产了;然后,他开始实施中策,鼓动已经羽翼丰满的韩信同学造刘邦同志的反,但此时的韩信同学正处在春风得意的齐王位上,加上和刘邦同志的关系也不错,不原冒谋反的政治风险,于是,蒯通同学的中策又破产了;而在混乱的政治格局中,蒯通同学又没有找到新的明主,所以,他的下策也已经破产了。
所以,蒯通同学在操作“乱齐”策略的直接层面上,是很成功的;但在达到推广自己、施展自己政治谋略才华的方面,则又是彻底失败的。可以说,“乱齐”策略的实施把蒯通同学的最后一条底裤都输掉了,因为,在,“乱齐”策略中,最大的受害者恰恰是刘邦,而受害者刘邦又以不可阻挡的趋势崛起了,这就意味着,一旦韩信不反叛刘邦,刘邦势必统一天下,到时,天下哪有他蒯通的立足之地呢?所以,当韩信拒绝听从蒯通的计谋,拒绝反叛刘邦后,蒯通就已知道自己已经彻底失败,时下的问题已经不是图谋大业,而是能保住性命就算幸运了。所以,他在劝告韩信谋反失败之后,发了一通牢骚,就装疯卖傻,流亡隐匿于民间了。
这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呀,历史和造化有时真的很会弄人。
4.巧舌如簧,躲过祸患
尽管蒯通在策动韩信造反失败之后,就预感到自己处境的危险,因此装疯卖傻隐匿民间。但是,在刘邦夺取天下之后,他无论如何逃遁,也逃不出刘邦的掌心。这不,吕后诛杀韩信之后,刘邦同志又喜又悲。他问吕后,韩信临死前都说了些什么,吕后回答说,韩信说他十分后悔没有听从蒯通的计谋反叛汉朝和陛下。刘邦说,那家伙是齐国的一个说客,擅长捣蛋作乱,于是诏令抓捕蒯通。蒯通被捉上来之后,刘邦大怒,说你这个可恶的齐国奴才,是你教唆韩信谋反的吗,你可知罪,蒯通这小子到很爽快,说是我干的呀,可是韩信那个傻小子太迂,不听从我的计谋,所以自取灭亡,要不然,现在坐在金銮殿上的还不知道是谁哩。
刘邦气急,喊道,来人,快把这个反贼给我绑起来,我要烹杀他。蒯通听后,大声喊叫,说别烹杀我呀,我冤枉。刘邦说,你小子教唆他人谋反,有什么冤枉呀,蒯通说,秦朝的纲纪已经败坏,天下豪杰纷纷自立,英雄人物像群鸦一样云集,秦朝失去的天下,天下的人共同追逐它,谁最有才能,谁就先得到它。我听说盗跎养的狗对着唐尧狂叫,并不是唐尧不仁,而是因为唐尧不是它的主人。同样,我在那个时候,只知道有韩信,不知道有陛下嘛。况且天下有那么多人,都想做陛下您所做的事业,只是他们的能力和机遇不行而没有做成罢了,陛下您能把他们都烹杀掉吗?
我曾经说过,我们的刘邦同志有一点点可爱的“贱人”性格,如果他要把你推出去杀头,你最好骂骂咧咧或牢骚满腹或大喊大叫强硬地对他说你不能杀我,这样你才有活命的机会。像蒯通这样又喊又叫,而且大大咧咧巧舍如簧的人,活命的机会就很大。这次也不例外,刘邦同志同样放过了蒯通,说把这个反革命的贱人给我推回来,对这种反革命分子,我们一个不杀,通通宽大处理,要养起来,做个反面教材的嘛!
蒯通侥幸逃命之后,发奋著书立说(这小子在汉朝中央政府是无论如何也混不下去了)。史记《田儋列传》:“从蒯通者,善为长短说,论战国之权变,为八十一首。”;汉书《蒯伍江息夫传》也说:“通论战国时说士权变,亦自序其说,凡八十一首,号曰《隽永》。”,有人从楚汉时期记载蒯通的言论和上述严肃史书的记载认定《战国策》为其所著。不过,我认为,《战国策》确为西汉的刘向所编著,而其作者决非是蒯通,但是,蒯通可能对《战国策》后来的成书产生了某种积极的影响,奠定过一些框架。
所以说,一个人官场或人生失意,在著作方面肯定会有更大更好的表现,比如,要是太史公不丢掉鸡鸡,能写出千古传唱的《史记》吗?蒯通也是如此,要是他当了宰相,能写出八十一篇长短论吗?
后来,刘邦的长子刘肥任齐王,以曹参为相国,礼贤下士。蒯通到齐地后被曹参待为宾客,经常探讨治国用人等问题。当时齐地有两个隐士,一个叫东郭先生,一个叫梁石君。原来田荣做齐王时,起兵反抗西楚霸王项羽,逼迫齐地所有的士人从军,不服从的便通通杀死。东郭先生和梁石君也被迫从军。后来田荣兵败,二人感到非常羞耻,便一起隐居深山。
有人劝蒯通向曹相国推荐这两个人,请他们出山。蒯通于是去见曹参,对曹参说,丞相,有的女人丈夫死了才三天就要改嫁,有的女人丈夫死了就在屋里守寡,不再嫁人。相国如要娶妻纳妾,会选哪一种女人呢,曹参笑着对蒯通说,你小子问什么呀,还用问,我肯定要选那个躲在屋子里不出门的呀,那个才是淑女的嘛,娶进门来,也不会红杏出墙,咱们爷们也放心呀。
蒯通说是啊,我也是这么认为的,不过,选取贤士也是同样的道理啊!那东郭先生和梁石君是齐地的贤士,隐居深山不出,就像女人不再改嫁一样,相国何不以礼相待,请他们出山呢?曹参于是采纳了蒯通的意见,派人请二人出山,待为上宾。
这个故事记录在《汉书》中,再一次凸显了蒯通的智慧。虽然受到曹参一定的礼遇,但作为汉朝反革命分子和黑五类的代表,蒯通始终没有大范围走上大时代的历史舞台,由此,他率先成为我国历史上一个较为知名的“废才”。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lishi/598440.html
相关阅读:公孙敖怎么死的:四次为将的公孙敖因何被腰斩
清代《关羽族谱》被发现:他其实也是汉朝官二代
汉高祖刘邦的后宫:吕后戚夫人和薄姬浴血争宠
刘邦异姓王有几位 异姓王卢绾为什么背叛刘邦
汉文帝:史上最“小气”的皇帝